哈佛高中畢業典禮演講,查理·芒格,1986年6月13日.

1986 年,查理·芒格(Charles T. Munger)在洛杉磯哈佛高中(Harward School)發表了他“惟一”的一次畢業演講。當時適逢兒子菲利普·芒格從該校畢業。(哈佛高中現已改名為洛杉磯哈佛西湖高中〔Harvard-Westlake School〕, 並由原來的男子學院更改為現在的男女合校制。)儘管查理謙虛地表示,他缺乏在重要場合發表演講的經驗,但這篇短小的演講展現出來的斐然文采讓人擊節讚歎。我們也可從中領略到芒格的價值觀和智慧。大多數畢業典禮上,演講者都熱衷於傳授快樂的生活之道,查理卻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對畢業生闡述如何才能得到痛苦,從反面論證道理。

如果你們甘願停留在懵懂無知、沉悶壓抑的世界,那你們大可跳過這一段。校長貝隸復(Berrisford)挑選的這個做畢業典禮演講的人,是校理事會中年紀最大且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個人,大家難免在心裡產生兩個疑問 :

(1)為什麼選這個人?

(2)演講要持續多長時間呢?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將根據同校長這麼長時間的相處經驗來回答。他一直勤勤懇懇、孜孜不倦地提高學校的聲譽,就像一個人自豪地牽著一匹馬,而這匹馬能夠數到 7。雖然他也知道,數到 7 並不是什麼數學才能,但既然這是一匹馬的表演,他期望能夠得到信任的讚許。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暫不回答,儘管大家都仰起頭,眼神裡面充滿好奇和期待,但容許我先保留觀點……

說實在的,演講長度本身已成為此次演講的主題。在得知被邀請做演講時,我都有些飄飄然了。雖然沒有在重要場合發表演講的經驗,但我還是斗膽呈言……當時我想起了德莫斯特尼斯(Demosthenes)和西塞羅(Cicero,其深受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影響,曾經到希臘學習修辭和演講術,並且終生都是德莫斯特尼斯的崇拜者),並期待得到西塞羅式的讚美。因為有一次,有人問西塞羅最喜歡德莫斯特尼斯引語中的哪一條時,西塞羅回答說 :“最長的一條。”當然,我又想起了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的經典名言,他曾對彌爾頓的《失樂園》一書回應說 :“沒人希望它長下去。”說到這兒,回憶起在哈佛高中聽過的 20篇畢業典禮演講,我不禁想,有哪一篇讓我意猶未盡並希望能繼續延續下去的。這樣的演講只有一篇,那就是強尼·卡森(Johnny Carson)的作品 :怎樣得到痛苦。所以我決定重複卡森演講過的主題,並補充我自己的觀點作為形式上的延伸。畢竟,相對於強尼當時演講的年紀和這樣一位迷人的幽默大師,我要年邁得多,也可能飽嘗了更多的失敗和痛苦,所以延續強尼的主題,我自認為是力所能及。強尼告訴畢業生們說,怎麼樣得到幸福他無招可施,但他從親身經歷出發,提出如何得到痛苦的建議,即必須遵循以下的要點 :

1、攝取化學品來改變心情和感覺

2、嫉妒

3、怨恨

我依稀記得強尼說通過親身實踐這兩條,每次都會讓自己變得痛苦不堪,充分印證了它們的有效性。關於第一條通向痛苦的方法——攝取化學品,大家不難理解,我補充說明一下。年輕時我有四個青梅竹馬的好朋友,頭腦靈活、彬彬有禮、幽默風趣,人品和背景皆優。其中的兩個已經永遠地走了,酒精是罪魁禍首,第三個是活酒鬼——如果你們還能稱他為活人的話。雖然敏感度因人而異,但每個人都有可能不知不覺地“上癮”,因為墮落的鐐銬在開始階段並不易被人察覺,等到發覺時,它已強大到無懈可擊。在生命已過的 60 多載裡,因為有人害怕這種墮落的方式而堅決抵制它的誘惑,以至於越活越糟糕的事情,我還沒有遇到過。嫉妒,同化學品揉合一起,顯然能為通往痛苦助上一臂之力。如果你希望伴隨嫉妒走向痛苦,我建議你千萬別碰那些虔誠的基督教徒或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的傳記。塞繆爾·約翰遜的一生向我們誘惑地表明,只有超越嫉妒,才能收穫生命的美麗。我和卡森都領略過怨恨的作用。若你渴望痛苦,我大可推薦給你們一試。卡森說得對,不在怨恨的殼中輾轉,生活是一件很令人忍受的事情。如果你渴望痛苦,我勸告你們別遵循迪斯雷利(1804- 1888 年,英國著名政治家、小說家)的妥協原則,這些原則專為那些平息怨恨的人發明的。迪斯雷利是英國最偉大的首相之一,他曾經把報復作為做事的目的,在他逐步學會放棄後,一直保留著發洩怨恨的方式 :即把那些曾經錯待他的人的名字寫在紙上,鎖在抽屜裡。他一次又一次地複習著那些名字,因為輕而易舉就讓上帝記下這些名字感覺樂此不疲。

好了,卡森的三要點就討論到此。芒格也為你推薦了幾條要點 :

首先,別做可靠的人。別忠貞不渝地做你熱愛的事情。如果養成了這種習慣,你所有的優點,不管有多突出,都會一筆勾銷,而且還會更糟糕。如果你不想獲得別人的信任,並期望被人類高尚的美德和優秀的群體排除在外,我的這個要點就是送給你的。一旦養成這種習慣,你將成為寓言故事“龜兔賽跑”中的兔子。只是這隻兔子不僅跑不過一隻優秀烏龜,也跑不過那些普通的烏龜,甚至是那些瘸腿的烏龜。順便提醒你們一句,如果不遵循我的第一個建議,即使你們能以痛苦開局,也不一定能以悲慘結尾。大學時候我有個室友,說話磕磕巴巴,但他可能是我碰到的最講信用的人。現在,他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妻子賢惠、兒女可愛,作為一家大型企業的老總,身價達幾十億。如果不願複製這種傳統和主流的版本,但你卻始終如一地待人真誠,恐怕靠其他的缺點是很難讓你達到痛苦的目標了。有人說,“目前為止,活得還算幸福”,我不得不提一下昔日最富有的國王克羅伊斯(Croesus)的故事,他曾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之後被敵人囚禁起來。在臨被火刑處死時,他流淚高呼梭倫(Solon,古雅典政治家和立法家)之 名 :“我還記得歷史學家梭倫的名言 :只有能幸福至終的人,我們才能稱之為幸福快樂。”

我給你們的第二條建議就是,只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學習,對於別人幸運和悲慘的經歷,不管是活人還是死人,都儘量能不借鑑就不借鑑,能不學習就不學習。這條建議對於那些想得到痛苦或者失敗的人來說,的確是金玉良言。不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後果隨處可見。人類創造災難的創意乏味可陳——喝酒容易致死,魯莽行事容易致殘,染上終身不愈的性病,會讓聰明伶俐的大學生經過巫術的洗腦成為邪教分子,也使人重蹈覆轍,創業失敗,這些愚蠢的做法枚不勝舉。如果你們希望通過粗心大意和缺乏新意的錯誤來自找麻煩,那我有一句現代格言送給你 :“如果一開始不成功,之後就會像玩滑滑梯一樣加速下墜。”拒絕“借鑑別人的智慧”,也可以通過拒絕學習前人的優秀作品來實現,即變得越“無知”越好。這裡講一個簡短的歷史故事,你們從中可以學習,以免得到不痛苦的結局。有一個人,他曾孜孜不倦地學習先人的偉大作品,雖然在事業之初並不順利,同時恰逢解析幾何學發展的艱難時刻。最終,他的成就舉世矚目,他說 :如果說我能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人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但他的墓碑上鐫刻著不平凡的句子 :讓世界歡呼,這樣一位多麼偉大的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過。

給你們推薦的第三個要點是 :在生命的激流中,遭受到第一個、第二個或第三個的重大挫折時,就沉淪下去並永不振作。生命中有諸多不幸,即使那些智者或者是幸運兒也難以倖免,遵循這一點才能確保你永陷泥潭。你也用不著學習埃皮克提圖 (Epictetus,公元前 1 世紀時的希臘斯多噶派哲學家 ) 為了獲得自由畢生付出的不菲代價,他在自己的墓誌銘中寫道 : 這裡躺著的是埃皮克提圖,生來是奴隸、殘廢,終生潦倒,受天神喜愛。如果你想一世糊塗和終身痛苦,我的最後一劑良方就是忽略下面這個故事。這是我年輕時聽到的關於一個農夫的故事。他說 :“我想知道我將死在哪裡,這樣我就從不去那裡。”大多數人都嘲笑農夫的無知(就像你們一樣),忽略了他的基本智慧。根據我的經驗,如果你想千方百計地追求痛苦,那就必須摒棄農夫的智慧。為了研究如何創造 X,卡森的做法是從問題的反面出發,即研究如何得不到 X 的方法。偉大的代數學家雅各比的方法與卡森同出一轍,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 :逆向,要經常逆向。雅各比知道,許多難題只有從反面思考的時候才能更好解決,這是事物的本質。舉個例子,正當人們紛紛試圖修正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以符合牛頓的力學觀時,愛因斯坦發明了特殊相對論,修正了牛頓力學來符合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讓大家的觀點發生了 180 度的大轉彎。

作為一名“資深”的傳記迷,我覺得若把達爾文放在1986 年的哈佛高中畢業班的學生裡頭,他的排名至多算中游,但他在科學史上流芳百世。如果你想浪費自己的天分,他的經驗你大可不必當真。達爾文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工作方法,他違背了我剛才關於如何得到痛苦的原則,他強調逆向思考。對那些能推翻成立已久的或來之不易的結論,他給予強烈地關注。相反,大多數人則早期養成、後期強化了這樣一種傾向 :對那些新近產生的對立信息進行審慎加工和過濾,從而使得原先的結論完整無缺。正如菲利普·威利(Philip Wylie)所說,對於這些人 :你別期待能讓他們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學習從未學到的東西,就像你不能把一塊硬幣一分為二一樣。(You couldn’t squeeze a dime between what they already know and what they will never learn.) 達爾文的一生向我們展示了,如果擁有客觀的品質,一隻烏龜將能超越兔子,對擁有這種品質的人來說,就像在玩“盲人摸畫”遊戲(Pin and tail on the donkey, 通過用手接觸,說出用大頭針組成的圖形 ) 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沒有蒙著眼睛,看得清晰和深刻。如果你沒有客觀的優點,說明達爾文的例子沒教會你這個道理,愛因斯坦的成功品質也沒能打動你。愛因斯坦宣稱,他理論的成功來自於“好奇、專注、持之以恆和自我批評。”自我批評則意味著檢驗和顛覆他自己熱愛的觀點。

最後,如果你缺乏客觀的品質,那你就不必為了能過上美好的生活,而作出相應的妥協和揹負沉重的壓力。為人客觀不僅適用於那些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也適用於伯米吉(Bemidji) 的水管承包商。所以,如果把忠於自己理解成維持年輕時的主張,你將安全通往“無知”的途中,還將在一次次不愉快的經歷中,順利到達痛苦的彼岸。為凸顯前後一致,反面說教的演講還需用反面的祝詞來結束,伊萊休·魯特 (Elihu Root) 形容一條船是“一步一挪地”走向多佛(英國東南部的港口)。受他的啟發,我祝願 1986 年的畢業班同學們 :

每天瞄準低點,馬到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