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曲終人未散,陸金所持消金牌照“上岸”,眾多平臺轉型助貸業務

作者:時代財經 廖維 編輯:高秋榕

P2P曲終人未散,陸金所持消金牌照“上岸”,眾多平臺轉型助貸業務

信也科技官網首頁

13年的瘋狂,一朝平息。

“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幅壓降,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由高峰時期的約5000家,到今年11月中旬完全歸零”。近日,中國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對外表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取得實質性進展。

11月30日,#P2P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的話題衝上熱搜。從市場熱捧到人人喊打,披著“金融創新”外衣的P2P的發展歷程,不僅反映一個行業的起落,更有人性的瘋狂。

8000億壞賬尚未回收

P2P網貸假借金融創新之名,通過互聯網工具,突破時空界限,將供需雙方聯繫起來。在這期間,不斷有熱錢湧入,將一個小眾行業捧成“造富賽道”,欺詐者橫行,最後留下一地雞毛。

任澤平曾發文指出,P2P本質是信息中介,與作為信用中介的傳統金融機構有根本區別。商業模式存在天然缺陷,可持續性較差,存在道德風險。

由於部分平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部分平臺借款人不還錢,導致P2P平臺資金鍊開始斷裂。從2015年開始,P2P平臺開始頻繁暴雷。今年8月,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公開表示,截至今年6月,網貸平臺“還有出借人的8000多億元沒有回收”。

據瞭解,在早期,P2P網貸的年利率能達到30-40%。2015年後,有不少平臺接連暴雷,利率也降到10%以下,但仍有不少群眾趨之若鶩。

有業界人士表示,所謂的P2P網貸本身就是個擊鼓傳花的遊戲,遠超銀行存款利率的利息只不過是為了吸引更多不明真相的普通群眾入局,維持住繁榮假象。但泡沫終究逃不過破裂的一天。

在微博等平臺,有不少的P2P受害者堅持發帖訴說自己的故事,有的甚至組建了微信群、QQ群,向相關機構維權。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與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楠告訴時代財經,P2P的受害者之所以會被坑,一部分是因為缺乏金融常識,被相關平臺的營銷人員推動,一部分是因為僥倖心理。

正如許多受害者自嘲那般,“我們看上了P2P高昂的利息,而他們盯上的是我們的本金。”

“之所以投資P2P,是因為他們利率高。投之前也知道有風險,但覺得紅嶺創投是老品牌,便沒多想。”裘雲告訴時代財經。

裘雲是廣州某地級市的公職人員,他於前幾年在網貸行業的“老大哥平臺”紅嶺創投平臺上投了二十來萬。但還沒來得及退出,紅嶺創投就宣佈清盤。

儘管紅嶺創投實控人周世平拋出三年全額兌付方案,但如今看恐難達成。截至10月13日,其官方公眾號宣稱已經成功兌付41次,金額21.41億,但尚有162億資金待兌付。

裘雲向時代財經吐槽道,“由於紅嶺創投屬於良性退出,不存在追討情況,得慢慢還。雖然看上去有點希望,但是按照這個速度,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拿回本金。”

此前,紅嶺創投相關負責人表示,逾期貸款基本通過訴訟手段進行清收,訴訟難度大幅上升、回款拖延,已陷入了幾近停滯的狀態。這也是裘雲等人難以收回本金、紅嶺創投兌付難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紅嶺創投所面臨的困境,幾乎是所有清退平臺的共同難題,回款進度遙遙無期。在這種情況下,追討資金恐以司法途徑為主。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崔傑律師向時代財經指出,走司法途徑,一個是民事訴訟賠償途徑,一個是刑事途徑。刑事啟動的話,民事會中止。但難點在於沒有可執行資金。

“對於P2P受害者的賠償問題,應該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督促相關平臺兌付本金,但不應該兜底。”李楠解釋稱,這是個教育投資者的好機會,能讓他們明白投資有風險、下手需謹慎,學會對自己的錢負責;再者,國家兜底也有可能會讓更多已有的、潛在的、動機不純的P2P平臺之類的操縱者捲土重來,促使事情向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

P2P平臺路在何方?

2015-2017年是P2P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期間有不少P2P平臺上市,其中宜人貸、拍拍貸、微貸網、51信用卡、和信貸等均順利登陸海外資本市場。

在P2P業務被終止之後,原本主做P2P網貸業務的平臺如今面臨的不僅是如何追討資金實現兌付的問題,還有在P2P業務被清零之後如何生存的現實。

在轉型之前,P2P平臺們還需妥善清退P2P業務。據21財經報道,若P2P平臺無法完成地方相關部門給出的P2P業務清退進程,未能按時兌付出借人相應資金,就可能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立案。

清退P2P業務絕非易事,此前,陸金所聯席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計葵生表示,陸金所2019年8月停止P2P業務,當時規模是1600億元,目前存量規模已經壓降到300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降到200億元左右,明年這塊業務就幾乎沒有了。”

清退業務已經很難了,轉型更是遙遙無期。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來看,P2P平臺轉型方向並不多。一是謀求小貸牌照、消費金融機構牌照等;二是轉型助貸平臺。但截至目前為止,P2P平臺拿到消費金融牌照的“上岸者”僅有陸金所,轉型助貸平臺是眾多P2P平臺的方向。

近日,北京P2P平臺洋錢罐發佈公告稱,11月12日,洋錢罐已根據出借人持有資產的實際天數進行了本息兌付,完成了網貸出借人的存量清零。洋錢罐在一篇宣傳稿中宣佈正式開啟轉型之路,成為持牌金融機構的服務者。轉型後的洋錢罐將依託線上運營經驗及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先進技術,通過為B端金融機構合作方提供助貸、獲客及系統服務,更好地服務C端用戶的線上金融需求,攜手傳統金融機構共赴新徵程。

10月12日,信也科技(原拍拍貸)發佈公告稱,截至2020年9月,成功完成存量(網貸)業務的清零和退出,成為首家完成清退的上市網貸平臺。11月10日,嘉銀金科旗下網貸平臺“你我貸”也公告宣佈,截至2020年11月10日,你我貸的P2P在貸餘額已經全部清零。

信也科技今年三季報顯示,第三季度業績持續向好,促成借款金額170億元,營收17.933億元,淨利潤5.969億元。嘉銀金科三季報顯示,公司三季度營業收入4.01億元,環比增長63.8%,淨利潤8835萬元,環比增長115.1%。其在財報中稱,三季度的機構資金佔比已達100%,標誌著公司已成功完成業務轉型。目前嘉銀金科已服務包括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等20餘家持牌金融機構。

但並非所有的平臺都有資格轉型助貸業務。今年7月,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一是給助貸業務規範操作“正名”,二是大幅抬高了助貸業務的准入門檻。

實際上,即便轉型助貸平臺也不意味著沒有金融風險,李楠指出,P2P平臺轉型助貸平臺只能向銀行提供數據信息服務,收取信息服務費;助貸平臺不能提供信息服務,並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起提供資金服務、分取利息。“這樣是不合理的,容易權責不清,衍生‘道德危機’問題。”

時代財經就信也科技、嘉銀金科助貸業務具體展開事項致電採訪,但截至發稿未能取得回覆。

轉型對大型P2P平臺而言,儘管路上有困難、坎坷,但終有出路可言,而大多中小型P2P平臺只有關門一條路,這似乎也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但對於未來,最重要的是如何加強監管,避免更多的P2P事件的發生。

如何避免更多的P2P?

P2P之所以註定會失敗,是因為其已經從國外的個人對個人的融資服務,變為國內以普惠為名實施集資的“影子銀行”,觸碰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同為金融創新,為何P2P網貸一地雞毛,但騰訊金融等看起來比較安全呢?

有學者向時代財經指出,兩者之所有有比較大的差異,主要在於風控,而風控能力高低的根本在於數據。

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旗下有比較完善的消費場景生態,他們能夠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通過強大的數據分析、挖掘能力,構建完善的徵信評級系統,為其金融業務保駕護航,最大程度甄別貸款人群。但普通的P2P網貸機構卻沒有這樣的能力,這也預示著他們終將走向失敗。

李楠告訴時代財經,拋開其他的不談,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的金融業務是有技術創新成分的,為社會貢獻了正能量,與P2P等平臺有比較大的區別。

但值得注意的是,P2P等都是在成長到一定規模,醞釀了巨大風險的情況之後,才被加強監管。這對於以後金融創新的監管又有何啟示?

“P2P和網絡小貸等創新業務的問題不在於創新,而是將高風險的資金交易脫離監管,所以後期無論是什麼形式的金融創新,當達到一定規模後都應主動被納入監管、特別是風險管理。”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

沈萌指出,有利可圖就會刺激各類披著合法外衣的灰色行為出現,這是無法提前預知的,只能事後加強偵測。任何一種金融創新只要脫離監管都可能成為風險爆發的中心。

對於金融新應用的監管,李楠認為,只要把握住一條原則即可,即投資人必須承擔其決策風險。隔斷數據壟斷與金融中介的聯繫,警惕各種平臺從信息中介變身信用中介,明晰金融中介業務的邊界,把所有金融中介業務納入合理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這不僅可以幫助平臺經濟良好有序發展,而且能夠通過有前瞻性的科學監管體系,降低金融系統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