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光,顏色,電子躍遷,熱輻射,玻璃,教堂,宗教,這些名詞如果出現在課堂上,該是什麼課呢?物理?歷史?人文?答案都不是,這是我們Chase老師的一節創新實踐化學課——

《光,電子,顏色和玻璃》

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在我們這節課中,通過“玩玻璃” ,Chase老師把關於量子化學的,高深而又晦澀的知識淺顯而又明確地傳遞出來了。課程的導入從人文角度出發,“為什麼教堂的玻璃那麼炫目而又多彩?”“為什麼玻璃和天主教,基督教的聯繫如此緊密?”此時此刻,孩子們的好奇心被立即激發出來了。

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在玻璃博物館中,師傅們帶領著同學們,手把手教授他們如何製作玻璃器皿。從電爐中取一團火紅的熔融玻璃,加入不同顏色的玻璃料,然後耐心地慢慢旋轉,拉伸,定型,直到軟軟的玻璃變成杯子,花瓶,小海豚…… 這種新奇又有趣的體驗讓孩子們十分激動。在玻璃製作過程中,Chase老師將電子躍遷引起光的發射,以及能級躍遷導致顏色的產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孩子們在玩中學習和思考,既加深了認識,又鍛鍊了動手能力。

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Chase老師介紹:光,電子,玻璃,這看似毫無關聯的三種物質,其實在化學的領域裡有著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在這一講堂中,學生們會學習到光的本質和屬性;如何從化學的角度,電子的躍遷,來解釋我們所看到的顏色;以及走近到玻璃製作廠,將我們所學的理論知識通過參與制作玻璃的過程來體現。

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學生感想——Rachel:

這次課堂,讓我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瞭解了光。我們知道了光的顏色是如何形成的:電子吸收能量遷越至更高的層級,又在“下落”的過程中以光的形式將能量完整地釋放出來,又因為包含不同能量的光擁有不同的顏色,因此電子所釋放能量的大小也對應著釋放出光的顏色;而溫度升高所產生的熱量作為能量最常見的形式,就是我們此行的依據~透明的玻璃在高溫電爐中加熱後,是漂亮的亮橙色,不是像燈泡發出的刺目的光芒,而是看起來真真切切地“變”了顏色。可惜溫度只夠達到波長偏長、包含能量偏低的橙紅色,需要更多能量才能看見的綠、藍、紫色都沒能看見。製作玻璃製品本身的原理很簡單,加熱熔化玻璃成液體,在冷卻前抓緊通過吹、捏塑形,simple但很需要精細熟練的手法,最終幾乎各種各樣的形狀都能做成。總體來講,收穫很多~

化學行走課堂——於玻璃博物館中,邂逅最晶瑩剔透的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