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醫人才培養的一點建議

最近這幾年,國家政策大力扶持,而且民眾對中醫的服務需求也在逐漸提高。遺憾的是,雖然市場需求前景廣闊,但專心從事中醫工作的醫療工作者的數量和質量卻提升緩慢。

一方面,醫學院校裡培養的中醫學生不愛中醫,不從事中醫工作,甚至成為“中醫掘墓人”。另一方面,一些喜愛中醫的非醫學人士以及祖傳中醫的後輩卻因缺乏醫學背景,不能考取執業醫師或助理執業醫師,無法合法行醫。雖然這兩年有部分人士通過確有專長考試取得了執業資格,但數量極少。而且,據筆者的瞭解,很多報考確有專長的人士,根本沒有任何中醫從業經歷,只是看到了中醫振興的潮流,想分享中醫這塊蛋糕罷了。如審核不嚴,極有可能造成中醫市場魚龍混雜,甚至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的不良後果。

針對目前的這種現狀,筆者有個不成熟的想法,就是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用10年左右的時間,吸引中醫愛好者和有志從事中醫的祖傳中醫的後輩進入醫學院校,接受系統的專業教育。這樣的話,就可以解決有祖傳經驗卻無醫學專業背景的問題。

就中醫人才培養的一些具體操作細則,筆者還想談談自己的想法。內容比較多,需要分幾個部分來談。

一、培養院校的選擇問題。

在全國範圍內,從每個省市區選擇一個或幾個醫學院校作為試點。要選擇一些中醫教學基礎比較好的院校。選定院校後,國家要在人力、財力、物力和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以便試點院校能有充足的條件,放開手腳,努力做好中醫人才培養工作。

二、培養對象的選拔問題。

培養對象的選擇,是一個關乎培養質量的重大問題,故應慎重製定標準,並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選拔,寧缺毋濫。關於選拔標準,筆者認為應具備以下兩條:

第一條,要熱愛中醫。只有內心對中醫充滿熱愛,才能在將來的學習中充滿動力,才能相信中醫,也才有可能在將來成為中醫的“鐵桿粉絲”,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

第二條,要有一定中醫基礎。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有一定的臨床實踐經驗,或者自幼便受中醫環境薰陶,必將為以後的中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而且,這一條標準,一方面可以給那些有一定經驗卻未受過系統教育的人員提供系統教育機會,也為他們考取執業資格提供了醫學教育背景,可謂一舉兩得。

另外,我覺得培養對象可以劃一條年齡線,比如30歲或者35歲以下。這個年齡線的意義在於,一方面這個年齡段的人員生活壓力較小,有時間和精力進行脫產學習,而且學習能力較強。這可使得這批中醫既能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可為以後的師帶徒打下理論基礎。35歲以上的人員呢,仍可以通過確有專長考核獲得行醫資格,這與國家的現行政策也並不矛盾。

在上兩條標準的基礎上,再利用文化課考試進行選拔。但是,在考試的內容上,筆者認為不應以現行高考科目為標準,而是要解放思想,特事特辦,增加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的考試比重,減少外語、數學等在中醫臨床中應用較少的科目的比重。

培養院校的選擇和培養對象的選拔問題是該項工作的基礎。雖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民眾的強烈渴求,但目前中醫發展面臨的問題多多,必須根據中醫發展的規律,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的具體方案。

三、有關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議。

現有的中醫人才培養方案,是西醫管理中醫的體制下制定的,不管是中醫專業還是中西醫結合等專業,中醫課程的比例均較輕,缺乏突出的中醫特色,藉此方案培養出來的所謂中醫人才,往往不中不西,甚至成為中醫的“掘墓人”。中醫界不少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該現象對中醫發展的影響,並通過在一些中醫院校設立特色中醫班來扭轉此種局面,比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岐黃國醫班”和河南中醫藥大學的“仲景學術傳承班”。但畢竟時間短,人數少,範圍小,所以影響有限。

筆者認為,對於中醫人才的培養,我們的思想應該再解放些,應該根據中醫學的學科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以救中醫人才斷層之危局。

(一)課程設置方面

除思想政治課和必要的西醫課程外,應開設儘可能多的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學相關的課程,突出中醫特色。比如開設《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的專門課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多講經典、讀經典。讀經典、多臨床是每個中醫醫生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筆者建議開設一門有關古代經典醫案的課程,從古代名醫大家的實戰案例中分析經驗,總結教訓,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也使學生能更早地去接觸臨床,儘快地成長。

而外語這樣的課程,筆者建議大大減少其比重,甚至可以作為選修課。筆者不是反對學習外來文化,這會使我們陷入固步自封的怪圈,也不利於中國文化和中醫的對外宣傳。但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筆者很難想象,一個不讀經典卻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外語的人將來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中醫。只有真正民族的,才能成為世界的。我們首先要修好內功,不斷提升自身水平,提高中醫的療效,使中醫充滿中國文化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去主動學習,這時候的宣傳和推動才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有關中醫人才培養的一點建議


(二)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

當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中醫教育西化、中醫思維弱化、中醫技能缺失等問題。而傳統的師承教育通過口傳心授,使我們的中醫臨床技能和中藥炮製等傳統技藝一代代傳承了下來,彌補了院校教育的不足。所以,筆者建議,一方面,學校甚至中醫管理機構出面,挑選出一批德技雙馨的中醫醫生和老藥工作為導師,承擔師帶徒的重要任務,並且在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給予他們優待,使他們更用心地為中醫藥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和心血。另一方面,精簡或壓縮院校教育中與中醫相關性不大的課程,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充足的精力參與導師臨床或中藥炮製工作,使他們更早、早好地接受中醫薰陶,真正形成中醫思維,並從中學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術。

有關中醫人才培養的一點建議


(三)畢業實習和畢業後培訓

從理論學習到臨床實踐,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中醫,所需要的時間要遠遠長於西醫醫生。根據筆者的觀察以及個人經驗來看,從一箇中醫學畢業生到一個合格的中醫,需要十到十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有很多中醫學生沒有堅持到底而選擇了放棄,還有一部分中醫學生做起了西醫醫生,而且對中醫持有否定的態度。因為這個過程過於漫長,考驗的不光是作為一箇中醫的堅定信念,還有中醫學生的家庭經濟能力。

所以,中醫學生從畢業實習開始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中醫藥主管部門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只有這樣,中醫學生們才能擁有在專業知識和技術上的導師,同時也不至於陷入窮困潦倒的尷尬境遇。

結語:有關中醫人才培養的一些想法到此就談完了。但中醫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我們講守正創新,首先就是要守住根基,傳承精華,離開傳承談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要守住根基,就是要繼承優秀的教育傳統,根據中醫發展規律,培養大批的中醫“專才”。有了守正才能創新,才能使我們的中醫藥在新時代獲得高質量發展,才能為健康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才能使中醫走向世界,成為一張閃亮的中國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