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皋蘭借“景”興“遊”:農戶家門口就業“鼓”錢袋

甘肅皋蘭借“景”興“遊”:農戶家門口就業“鼓”錢袋

圖為蘭州綠洲賢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內,農戶正在採摘辣椒。(資料圖) 鍾欣 攝

中新網蘭州4月30日電 (記者 崔琳)4月的蘭州市皋蘭縣,是花的海洋。時下,該縣以什川“世界第一古梨園”國家4A級景區為核心,石洞寺國家3A級景區、高新農業示範園等一批鄉村旅遊點為延伸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格局正初步形成。

60歲的村民薛金元接受中新網採訪表示,以前他和老伴靠種植旱地瓜過活,現在由於年齡逐漸增大,再加上賣瓜難,每年收入僅夠吃喝。去年起,他們響應號召來合作社打工,每月掙三千多,再加上賣瓜收入,感覺生活有了盼頭。

甘肅皋蘭借“景”興“遊”:農戶家門口就業“鼓”錢袋

圖為合作社農家飯。(資料圖) 鍾欣 攝

地處縣城忠和鎮六合村的蘭州綠洲賢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系一家以綠色種養殖休閒為主體、吸納周圍農村勞動力就業為主的合作社,也是當地借“景”興“遊”,引導農戶在家門口合作社就業增收的縮影。

記者採訪獲悉,該合作社理事長牟先菊是土生土長的忠和鎮人,之前一直在青海從事農業開發,於近年受政府邀請返鄉創業。他流轉承包土地700餘畝,並種植了西瓜、白蘭瓜、白鳳桃、紅富士、早酥梨。蔬菜方面則包括生菜、西蘭花、菜花等十餘種農產品。

牟先菊介紹說,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經營模式,與500多農戶簽訂入社、種植協議,收購合同,同時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177戶628人,通過探索、創新“包銷+貧困戶種植”的扶貧模式,合作社無償向貧困戶提供免費的技術培訓和服務,由貧困戶負責種養,合作社按不低於市場價進行集中收回,為困難群眾打開了脫貧致富門。

甘肅皋蘭借“景”興“遊”:農戶家門口就業“鼓”錢袋

圖為遊客採摘蔬菜。(資料圖) 鍾欣 攝

經過苦心經營,合作社的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年產量近3000噸,銷售額達到1500萬元。2019年被授予甘肅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現有員工120多人,專業技術人員30多人,擁有高標準的生產車間、保鮮庫、設備以及管理系統,實現了基地和農戶的雙贏。

村民陳海花感觸良多,她告訴記者,一雙兒女現在都在外求學,夫妻倆在家種瓜及蔬菜,三四畝旱地一年僅收入2至3萬元,根本不夠維持生計。為此,他們又租種了他人的地,並從去年開始起利用農閒時間到家門口的合作社來打短工。

“剪樹澆水施肥打掃衛生啥都幹,在家門口一個月收入三千多,既能增加收入還能顧上家裡”陳海花對此表示很滿意。

如今,皋蘭縣憑藉“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建成了一批以田園農業觀光、民俗文化體驗、鄉村休閒度假等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示範點,並鼓勵通過舉辦採摘節、田園美食節、戶外健步節、露營節等鄉村旅遊節慶活動,增強鄉村吸引力和影響力。

皋蘭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陳大名介紹說,近年來,該縣將旅遊扶貧作為實現生態保護和產業扶貧雙贏的關鍵之舉,建成農家樂200多家,依託特色文化資源,打造太平鼓、魏振皆書法、蘭州鼓子3張縣域文化名片,軟兒梨、白蘭瓜、禾尚頭面、接官亭羊肉旅遊商品等縣域文化旅遊商品品牌,實現年銷售收入1.8億,探索出了一條文旅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子。(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