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瑞華:上千會計師跑路,300+上市公司連環解約

新一年中注協的會計師事務所排名馬上就要發佈了,

瑞華究竟是否還能坐穩八大的位次,也即將塵埃落定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眼中,瑞華掉出八大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區別只是最終他能停在什麼位次。


2019至2020年,瑞華經歷了成立以來的至暗時刻:


康得新利潤造假119億元,時間長達5年,造假金額刷新A股紀錄;

輔仁藥業賬上18億現金,卻連6000萬的分紅款都拿不出來;

華澤鈷鎳13億元應收票據,幾乎全部是偽造的……


2019年7月,瑞華因*ST康得事件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19年8月瑞華因*ST華澤案的行政處罰,悍然選擇硬剛,把證監會給告了;——瑞華和證監會的關係似乎也走進了“死衚衕”。


“逃離”瑞華:上千會計師跑路,300+上市公司連環解約


期間伴隨著團隊出走、客戶解約,瑞華引起的風波,不僅危及自身,也讓很多人重新審視審計行業。


這個曾一舉超過其他三家外資所,年度收入直逼普華永道、堪稱內資所“老大”的瑞華,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個局面的?


在會計師事務所排名即將更新的前夕,Star君想來和大家覆盤一下瑞華的“崩塌”。

01

震盪:客戶解約、團隊出走,大廈已傾


從*ST康得案件開始,瑞華就一直深陷負面輿論,而不幸的是,接踵而至的還有輔仁藥業現金“蒸發”事件、*ST華澤案,瑞華的業務大受影響,多個IPO項目被喊停。


瑞華的客戶量在迅速縮水,據相關消息披露稱,2018年,瑞華審計上市公司家數343家;而截至2020年3月1日,瑞華審計上市公司家數僅35家。


“逃離”瑞華:上千會計師跑路,300+上市公司連環解約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與客戶量一起縮水的,還有瑞華的員工團隊: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2019年10月中旬,瑞華一次性有190個合夥人提出退夥。


這對於當時共有360多名合夥人的瑞華而言,堪稱是垮掉了半壁江山。和合夥人一起離開的,還有眾多中下層員工。甚至部分項目,是整個團隊帶著客戶一起跳槽的。


今年2月底,英傑電氣在公告更換瑞華時稱:


“(瑞華)四川分所負責公司歷年審計業務的項目團隊,已整體加入信永中和成都分所(個別人員正在辦理相關手續)。”


“逃離”瑞華:上千會計師跑路,300+上市公司連環解約

圖片來源:上市公司公告截圖


而幾個比較大的團隊,各自出路似乎也已明晰。


“最大的一個主力團隊去了信永中和,可能會有800人~1000人;第二大塊去了大信會計師事務所,具體數字不是很清楚,但估計量不會小。


另外,有證券資質的事務所對瑞華團隊大多基本都有吸納,如中審眾環、中興華、容誠、大華、中匯、天健、立信等等。”該人士表示,尚在瑞華堅守的幾個團隊也都有了下家和明確的轉場目標。

02

成也擴張,敗也擴張


瑞華的問題,不是在今天才產生的,也不是康得新事件之後才爆發的。早在它發展壯大之時,隱憂就已經埋下。


瑞華的發展壯大,實際上是一部依靠合併,不斷擴大收入和人數規模的歷史。


今天的瑞華,主要是由兩大主體合併產生,一個是中瑞嶽華,一個是國富浩華。這兩個主體,也是歷次合併而來:


  • 中瑞嶽華,由中瑞華恆信會計師事務所、嶽華會計師事務所合併成立。
  • 國富浩華,由北京五聯方圓會計師事務所、萬隆亞洲會計師事務所、中磊事務所合併組成。
  • 之後國富浩華陸續合併了因綠大地事件被撤銷證券資質和鵬城所,後來又合併了利安達。


這幾次合併,很多問題項目和問題團隊、合夥人,被帶了進來,實際上為瑞華後面頻繁出問題,埋下了隱患。


後來中瑞嶽華和國富浩華合併,成為了國內一所。


合併的目的,有人解讀就是為了規模做大,在統計上(只是數字上)和四大掰掰手腕,也有人解讀為是中瑞嶽華為了保住央企客戶(一般五年要求換審)。


當時的中瑞嶽華,在執業質量和背景(親兒子)方面,都是很好的,如果堅持走集約發展道路,是很有前景的。對於這個合併,很多業內人士,都覺得隱患重重。


擴張合併之路,造就瞭如今的瑞華,更是帶來了它大而不強的隱憂。


但又有哪個內資大所不是一路兼併走過來的呢?瑞華有的問題,他們真的都能避免?


我們回到中注協每年會發布的會計師事務所收入排名。這份文件除了披露事務所年度收入,還有很重要的一項信息,即“事務所及註冊會計師最近三年內受到處罰和懲戒情況”


四大皆無記錄,但不少內資所打開鏈接都是整版的處罰信息。


“逃離”瑞華:上千會計師跑路,300+上市公司連環解約

*立信在最近三年受到處罰和懲戒的情況(圖片截自中注協)

03

瑞華背後的行業怪象


Star君曾經寫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名前瑞華員工匿名爆料了內資所的競爭亂象。


這名前員工是這樣描述的:


“不論你這份報告是怎麼出來的,對於企業來說都是一份標準化的審計報告,都有國家認可的註冊會計師簽字,都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企業會想要找出價最低的那家事務所。


於是事務所為了中標項目,只能降低審計質量,儘可能低的報價。大家互相壓榨,最後審計質量越來越低。”


在這篇文章的留言區,還有一位小可愛,不無擔憂地留言“真為八大未來的發展感到擔憂。”


“逃離”瑞華:上千會計師跑路,300+上市公司連環解約

審計行業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嗎?只能說,這是很多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


1、唯數字論的評價體系


當前的事務所評價體系,只關注收入和人數,導致了很多內資所有片面做大的衝動。


一方面通過合併(甚至是行政主導的合併),追求表面的數字,業務能力的進步,極為有限;另一方面大量通過加盟方式“賣牌子”,對加盟所能力這執業質量的管控,更加薄弱。


2、內部管理混亂


名義上雖然合併掛牌了,但內部整合基本沒有,反而造成了管理混亂。


以前各個所的人,還是各自為政,各自山頭,不同團隊之間,各方面的差距都很大,有的團隊和加盟所,只是借總所資質接項目,交管理費,兩頭在外,基本沒有管理。


3、審計項目走向“價格戰”


接著就文章開頭提到過的,部分團隊通過壓價,爭取項目。


低價拿項目帶來的是人均和師均收入的降低,收入的降低,必然需要更嚴格的成本控制,成本如何控制?


一方面必然降低員工薪資的支出,導致人員素質快速下降。二來在項目收費整體上不去的情況下,通過減少程序方式降低成本,不可避免地為日後埋下隱憂。


5月,新一年的會計師事務所排名就要出來了,到底誰會替代瑞華躋身八大,還是說從此再無八大,只餘七大,不久的將來就將見分曉。


近幾年來內資所對標四大一路奮起直追,一朝事發曾風光無限的“大廈”便就此崩塌,熟悉的八大即將“換位”,難免還是有些唏噓。


不過事務所,從來就是“流水”的營盤、“流水”的兵,事務所之間的重組合並、團隊之間的跳槽出走、基層員工的高流動性.....


只要業務還在,總是有人能接手,總是有人有錢賺,新的“一哥”也一直都在路上。


而瑞華,說不定也存在“涅槃重生”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