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進華為的感受

時隔兩年多時間,再次走進華為,心態及心情大不一樣。

首先是華為整體的對外形象展示及各個部門、各個層面的接待服務水準大不一樣,比以前更開放更大氣。特別是剛剛啟用不久的新展示廳令人耳目一新,與老展廳相比,從風格、內容、流程和表現形式上大有改觀。其次,華為管理層的緊迫感、使命感及工作壓力,比以前更強烈;再次,華為一方面加緊應對風霜雪雨的國際市場的同時,加強加力國內市場佈局。特別是在雲計算技術研發及應用、落地模式創新等方面,正按照任總的“黑土地+雲生態”思路強力推進。

再次走進華為的感受


再次走進華為的感受


此次與華為數字政府部門有關相關負責人及華為的其他合作伙伴,進行了深度合作交流。在多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面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大家形成了這樣的共識:數字賦能的時代已經來臨,數字資源將是面向未來的第一資源。其最大特徵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AI技術及移動互聯廣泛應用為特徵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正在全球範圍內,強勢推動各行各業的業態創新及轉型升級,從而加速了數字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智慧應用,並將全面整合市場資源、市場機遇和增量空間。

“數字賦能”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數字資源本身就能精準釋放能量;二是數字資源可以激活市場中的能量。但前提是,數字必須有效、數據鏈必須與產業鏈打通、數據架構必須與業務架構“動態對應”。對於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而言,如果忽視了數字賦能時代帶來的機遇,無異於漸漸放慢了前行的腳步。

綜合而言,幾乎所有產業領域的企業,都應當明白:“數字賦能”將越來越明顯地突出六個特徵:

一是數據資源配置將突破制度障礙,產業數據化運營是大趨勢,構建區域性及行業性數字化運營平臺,商機無限;

二是產業佈局的網絡化及產業鏈條的垂直化,將加大數字對各個行業供應鏈及服務鏈的優化整合;

三是脫離實體業務的數據沒有價值,脫離數據架構的實體也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數字賦能時代召喚數據型產業人才和產業型數據人才

四是幾乎所有領域,最小業務單元的模式化及運營團隊的專業化至關重要,沒有最小業務單元的數字賦能,就沒有產業大數據資源的汪洋大海

五是數字運營的模塊化、綜合服務平臺化是未來數字賦能時代的重要運作模式,也是不可抗拒的數字創新趨勢。

六是數字經濟的雲時代,已經開始進入下半場,即:已經完成了基礎技術的“千錘百煉”,正在由存儲雲、概念雲時代向功能化、專業化落地轉型,

數字雲只有“下雨”接地氣,才能滋潤產業大地。

再次走進華為的感受


當然,在國際市場受阻、技術研發受限的大背景下,華為加大國內市場佈局,仍存在一些需要彌補的短板及若干戰略問題需要破解。比如:華為在國內市場的戰略定位及核心業務佈局、華為如何基於自身優勢技術打通上下產業鏈、華為內部日益龐大臃腫的管理體制如何儘快破冰創新、華為參與國內競爭如何與國內重量級客戶建立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等等。

再次走進華為的感受


華為深圳基地



再次走進華為的感受

華為東莞松山湖基地:偌大的歐式莊園


再次走進華為的感受


東莞的松山湖產業基地(景區)

此次造訪華為,還參觀了已基本建成的華為東莞松山湖基地,與兩年多前的模樣大不相同。

華為松山湖基地的建立和啟用,意義非凡。按任正非先生的原話來說就是:“大家不要認為這只是一次簡單的搬遷,而是一次升級換代,將在公司未來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實這個基地的建立,從戰略層面講,將建成了華為的企業數據中心,也相當於華為的全球數據中心,這裡無疑是華為的心臟和大腦。這也算是越來越力不從心的任正非先生,實現了一大夙願。

此次華為之行,不僅深切感受到華為公司上下員工,對華為及任正非先生的敬重和擁護,更能感受到華為員工的自豪、自信和戰鬥力。不僅如此,就連深圳市的市民,也對華為及任正非先生表示由衷的敬重。一位出租司機說:“他是好樣的,給國家爭了光,給深圳長了臉;連美國總統都跟他過招,能不厲害嗎?華為不沾國家便宜還給國家做那麼多貢獻;可是深圳的有些企業太不像話,比如比亞迪汽車,拿了政府那麼多補貼,造出來的破B車,質量太差勁,沒啥競爭力。”

再次走進華為的感受


(這位“專車”司機談自己的看法)

當然,也有一些精英階層,流露出對華為的擔憂。一位與華為有業務交集的企業總裁說,大家都很尊重和愛戴華為公司,但對華為也兩方面的擔心:一是華為的技術到底怎麼樣,能否經得起美國的折騰;二是任正非先生已經是費心費力,保重身體是第一位的,真不敢想象,沒有任正非的華為會是怎樣子,因此,華為在公司治理結構方面,需要適時創新優化。

【作者:江濡山,產業經濟學家、中財國遠財經顧問集團公司董事長、北京產業數據技術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