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孔夫子,一提這個名字,中國人肯定都是特別熟悉的。
不過,還是要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孔子,生活時間段為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名丘(傳說因為頭上長有疙瘩),字仲尼(仲是因為排行老二,尼是因為孔子家鄉附近有一座尼丘山)。父親是魯國著名戰士孔紇(ge),字叔梁,貴為陬邑(zou yi)大夫,當時大多數人又叫他叔梁紇。
孔紇年輕時娶了施氏,接連生了9個女兒,為了生個兒子,孔紇又娶一妾,結果只生了一個先天跛腿的兒子,名叫孟皮,字伯尼(孟、伯的意思是長者,皮即瘸,尼指尼丘山)。此時孔紇已近花甲之年。
孔紇66歲時,想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而沒有一個健健康康的兒子可以繼承家業,不禁黯然神傷,也無顏面見先人。便不顧世俗的眼光和偏見,到曲阜名門顏襄家求婚,並娶了顏家16歲的三女兒顏徵在。
顏徵在出身書香門第,天生麗質,滿腹經綸,是孔紇的第三個妻子。兩人婚後,徵在勤勞賢惠、溫柔善良,對待長子孟皮視如親生,與孔紇的其他夫人相處的也很融洽。唯一不太讓人順心的是,兩年時間過去了,徵在卻遲遲沒有身孕。這年,孔紇便和她一塊去附近的尼丘山祭拜,求山神送子。山神好像聽到這對虔誠夫婦的祈求,沒過多久,顏徵在就懷孕了,在第二年的八月份就生下了一代哲人孔夫子,魯國人又尊稱其為孔子。尼丘山因為與孔丘的名諱犯忌改稱尼山。
①孔子的愛好:酒樂
孔子也是凡人,也和我們一樣有愛好,比如喝喝酒、聽聽音樂。
傳說,孔子經常到家鄉的附近臘山遊玩,看到砍柴的很辛苦,就會很傷心。聽到梓(zi)樹上一隻鶼(jian)鳥鳴叫,就會和著鳥兒鳴叫。關於音樂,孔子作過公陵之歌、將歸操、猗(yi)蘭操和龜山操。西漢陸賈的《新語》記載,“孔子遭君暗臣亂,眾邪在位,政道隔於王家,仁義閉於公門,故作公陵之歌,傷無權利於世。”面對社會黑暗、政治腐敗,孔子又被小人架空權利,無法實行自己的仁義之道,便作了這麼一首曲子。
當然,公陵之歌只是表明夫子愛好音樂的個例。後來,夫子周遊列國,苦苦推行仁政德治,然而各國君主只是表面上很贊同,卻都沒有什麼實際行動。
一天,夫子在從衛返魯的途中,看見山谷中有王者之氣的薌(xiang)蘭草與雜草為伍,不禁發出金玉掩埋沙中的惋惜。孔子沉思一會,就作出了猗蘭操,歌曰:習習穀風,以陰以語。之子于歸,遠送與野。何彼蒼天,不得其所。逍遙九州,無所定處。世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
面對蒼白無助的現實,孔子理想中的以仁治理天下,實現大同社會的理想顯得多麼縹緲遙遠,又遠不可及。所以,為了抒發自己的情緒,也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壓力,孔子不僅會唱歌,還會在閒時喝喝小酒,以解憂愁。
酒,與文人騷客一直都糾纏不清,不過更像是他們的激發靈感的助興。
論語對孔子飲酒沒有大加渲染,不過也有一些記載。對於酒,孔子的要求很簡單“唯酒無量,不及亂”、“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免,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因為政治理想不被君主接納,出外侍奉公卿的理想無法實現;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只有一個殘疾的長兄在,有哪裡能夠享受孝敬父母的快樂呢;母親發喪時,連父親葬在哪裡都不知道,喪事如何不草草了事呢。所以,不依靠酒消除自己的憂愁,又能如何呢?這可能是孔子的謙虛之言,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符合事實。不過,夫子對自己要喝的酒是有要求的,喝酒不能喝在店肆裡買來的酒,而且不能喝到迷失理智。
不過,也確實符合我們心中孔夫子的形象,很難想象夫子喝到酩酊大醉、胡言亂語,醉酒微醺也是一種美好的狀態。
②孔子的心理變化:時間流逝
如果說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會隨著時間和經歷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我們的大聖人孔子也不能免俗。
在五十歲之前,孔子對自己還是很有信心的,和弟子在杏林中學習、論道,無事時彈彈琴,生活過的優哉遊哉。有人勸孔子從政,孔子大義凜然的說:遵守孝道,友愛兄弟,就會對從政產生影響,孝悌就是最大的政治,何必一定要參加政治生活呢?
然而,歲月是不等人的。孔子的心境慢慢發生變化,面對滾滾東逝的江水不禁發出感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在孔子的晚年,面對叛臣公孫扶擾、佛肸召孔子出仕時,孔子都蠢蠢欲動,想要前往,這對一生都重視禮,想要以禮治理國家的孔子的形象所背離的。面對夫子的變化,子路表現出了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的優點,他不止一次的質問老師:從前夫子你說過,做壞事的人,君子是不去他那裡的。
面對最親近的弟子的質疑,孔子一定很尷尬。但是面對年華老矣,時間所剩不多,有時聽到子路在學堂外引吭高歌,孔子會突發牢騷:鳳凰不來,黃河不見祥瑞圖景,我這輩子要完了。當然,因為種種原因,孔子並沒有違背初心,去到叛臣那裡謀取一官半職,但是他內心關於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和常人無異。所以,孔夫子雖然後世被塑造為聖人,也有著普通人的感情和心理。
總之,孔子和我們一樣吃著五穀雜糧,一樣有七情六慾,面對生活的各種磨難、不如意,也會和我們一樣聽聽音樂放鬆心情,或者借酒澆一澆內心的憂愁。甚至在年華老矣時,也想過違背良心來實現自己從政治國的夙願。但是,聖人還是聖人,夫子最終還是堅守住了內心的原則,終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私慾鬥爭,走在大道的路上。
這就是我們孔夫子,有血有肉,有著真情實感,有時候和我們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也更有生活氣息,更讓人覺得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