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統籌|陳昌 主創|譚芳 趙健 記者|雷衎 通訊員|胡鼕鼕 劉菁

長江日報-長江網11月6日訊 漢口歷史風貌區舊城更新一直是市民關注的焦點,也是武漢市疫後重振的工作重點。近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漢口歷史風貌區實施性規劃》發佈。

根據規劃,巴公房子等一批百年老建築,將打造成標杆性文化場所,重現昔日風采。區域內100多個老舊小區,實現“15分鐘生活圈”全覆蓋。在此基礎上,規劃提出將漢口歷史風貌區打造成世界級人文時尚片區。

保護與傳承並重,改造與提升並舉

漢口歷史風貌區貫穿江岸和江漢兩個區。本次規劃範圍北起黃浦大街,南抵民意四路,西至京漢大道,東至沿江大道,總面積為6.02平方公里。

作為老漢口的核心區,這裡是本地市民尋找老武漢記憶、外地遊客領略近代歷史變遷的風景地。如何留住獨具特色的“漢派”風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規劃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圖為黎黃陂路。記者詹松 攝)

按照“留改拆”並舉思路,“保留更新一批歷史建築,改造整治一批老舊小區,以重點項目改造為‘抓手’,為區域注入新的活力”。

在佈局上,規劃提出“兩軸引領、六區聯動、亮點示範”的總體空間結構。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圖為三陽設計片規劃效果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兩軸”即順江中山大道歷史文化軸、沿江百里生態文化軸,重點打造“六區”:六合民生示範區、三陽設計互聯區、八七歷史博覽區、青島路產居品質區、江漢時尚休閒區、漢正商貿服務區。

“為了保證好的設計理念能落地,我們還做了一些新嘗試。”該負責人介紹,此前的各類規劃注重“空間規劃”,而本次規劃同步推進“產業策劃”和“實施計劃”。區域更新過程中,進行精準的產業導入,以空間升級帶動產業升級,並同步制定實施計劃,讓規劃與實施銜接。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圖為長春漢韻片規劃效果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特色歷史建築煥新顏,既留住記憶,又引來人氣

漫步漢口歷史風貌區,隨處可見各種歷史建築。本次規劃重點關注特色歷史建築的改造。“希望讓這些建築重新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風貌區內文化、商業的地標。”

備受關注的巴公房子,將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進行改造設計,努力在此打造標杆性的文化場所。

民眾樂園將進一步產業升級,形成“老戲新唱”的文化體驗樂園。

平和打包廠也將繼續以數字經濟為核心,打造“長江雲端”。

據介紹,規劃形成8個主題特色鮮明的亮點項目片區。其中,三陽設計片內,通過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學院、高端酒店以及創意生活街的入駐,將打造創意設計產業集聚地。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圖為三德創意片規劃效果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提供)

三德創意片則依託海壽裡、三德里,為小微創意企業提供辦公空間。

在長春漢韻片,通過置入帶有本地居民城市記憶的餐飲、娛樂、零售品牌,打造漢口原真市井文化體驗區。

“改造完成後,這些地方的網紅打卡點會越來越多!”

家門口建“鄰里中心”,實現“15分鐘生活圈”全覆蓋

由於此區域人口密度大、老舊社區多,養老設施不足、停車位少、公共活動空間缺乏等問題突出,

規劃顯示,將對100多個老舊社區進行全面改造,在居民“家門口”建設多個“鄰里中心”。相關負責人解釋:“由於空間有限,很難新建,因此採取存量建築空間挖潛、閒置空間利用等多種方式,建設多處醫療、養老、文化、社區管理等集更多功能於一體的‘鄰里中心’,集中滿足從小孩到老人的‘全齡段’服務保障。”每個鄰里中心可輻射3至5萬人,實現“15分鐘生活圈”全覆蓋。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圖為珞珈山街。記者詹松 攝)

“停車難”也令居民很頭疼。該負責人介紹,規劃首先採取分流的方式,適度控制外來車輛。同時,盤活閒置資源,“向上”“向下”找空間。“利用新建寫字樓、公共綠地等,建設地下停車場。在閒置邊角地帶,建設立體車庫。”

老建築煥發新生,老社區建鄰里中心,漢口歷史風貌區將越來越時尚

(圖為平和打包廠。記者彭年 攝)

“解決停車難,更要還路於人,激勵市民綠色出行。”規劃提出將織補慢行線路,通過3條順江廊道、8條垂江廊道形成的慢行主骨架,實現騎行道全覆蓋。

規劃還將優化零碎空間,打造多處口袋公園和廣場,完善“10分鐘公共活動圈”,滿足市民公共活動需要。(記者雷衎 通訊員胡鼕鼕 劉菁)

【編輯:鄧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