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傳奇,他用9年時間衝進世界500強


一代傳奇,他用9年時間衝進世界500強


一代傳奇,他用9年時間衝進世界500強


近期滬指是漲一天,跌一天,很多股民早已不耐煩這種縮量震盪行情,而破除這一死循環的方式就是選擇投資高成長科技股。

若是要比成長速度,小米絕對是行業中的異類。

3年做到國內第一,9年擠入世界500強,這就是小米。

從2011年到2019年,小米的收入規模從5億增長到2058億,8年增長410倍。

最近,雷布斯更是敲鐘敲到手軟,金山雲美股上市,科創板首單CDR“九號機器人”過會,這些無不與雷軍有關。

在已申報科創板公司中,小米直接或者間接持股的公司就超過10家。

面對如此驚人的戰績,無數投資人不禁要問“小米模式可以複製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小米的野蠻式增長。


1.時機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小米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時機選得好,趕上了智能手機飛速成長的黃金年代。

早在2004年,喬布斯開啟了一項名為“Project Purple”的秘密計劃,目標是研製一款足以震動天下的手機。

終於在2007年,蘋果推出了第一款讓無數人為之瘋狂的iPhone手機,甚至引發賣腎買iPhone的事件。

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手機,iPhone成了功能機和智能機的重要分水嶺,還一舉幹掉了巨頭諾基亞。

從2007年至今,諾基亞股價跌了51%,如今市值僅為238億美元,且無緣於10年美股大牛市。

而從2007年至今,蘋果股價則上漲了2800%,市值高達1.5萬億美元。

天堂與地獄,就是因為一款手機。

在對iPhone的眾多痴迷者中,有一個叫雷軍的暗暗發誓,一定要造一款像iPhone一樣優秀的中國手機。

就在蘋果手機推出哪一年,雷軍決定從幹了16年的金山離職,理由是金山上市之後,如若繼續留在金山,下半輩子也就一眼望到頭了,很不甘心。

離職後的雷軍已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在此之前他以7500萬美元賣掉卓越網,分了750萬美元,所以有了創業的資本。

但雷軍自己十分清楚,一直以來自己是搞軟件的,對手機痴迷是一回事,對朋友是能把手機說得頭頭是道,但要是真乾硬件,心理還是沒底。

所以雷軍一開始選擇了做天使投資,希望通過投資的方式切入手機市場。

一開始,雷布斯看中的是魅族,但當他問到黃章“為什麼不把股份給到員工來留住人才”?

黃章回:他走了我也能幹。

雷布斯對黃章的格局倍感失望,於是吃了秤砣鐵了心,決定憑自己的意志搞一款手機。

雷軍心想“不管是輸是贏,就幹最後一把”,成了功成名就,輸了打死不認小米是自己做的。

雷布斯終於在2010年成立小米,而2009年3G網開始普及,此時我國智能手機春秋正盛,正是小米馳騁疆場的好時機。

但程序員跨界做手機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小米的第一個產品不是手機,而是一個叫做MIUI的產品,這是一款手機操作系統。

由於強調參與感,先做操作系統為日後小米的崛起積累了大量米粉,另外一方面這也是無奈之舉。

小米沒有做硬件的經驗,在談供應商和製造商的時候,大家都不認為小米能成功,因此免不了處處碰壁。

當雷布斯找到富士康時,郭臺銘說“NO”,心想一個程序員來做手機,這不是胡鬧嘛。

雷軍踏入各大老闆的辦公室,往往都是喝茶聊天可以,但談到合作時對方就支支吾吾,答應為小米供貨的大多也都是因為小米的感情牌。

供應商找不齊,只好先寫寫程序,做做操作系統。

小米是在3月份成立的,直到2010年12月才談妥芯片。

事情終於在2011年3月有了轉機,日本福島發生9級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洩露,大家都不敢去日本。

小米的劉德趕緊叫上雷布斯去日本找夏普談手機屏幕合作,夏普深為感動,聽完介紹後毅然答應為小米供貨。

就這樣,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不懈努力,小米見了上千名供應商人員,花了一年多時間,總算湊齊了供應商和製造商。

用最好的芯片和最好的硬件,終於在2011年8月造出了小米1,而售價是讓人為之瘋狂的1999元。

在當時,一部智能手機價格起碼也是在4000元左右,性能極好的小米配上地板價,立刻就拉起了一票發燒友。

雷軍喊著“探索黑科技,為發燒而生”的口號,小米手機一發布,米粉就開搶,通常銷售過程不超10分鐘 。

親歷者當深有感觸,在當時搶小米手機並不比春節搶火車票容易。

如此火熱的產品,明眼人都知道,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2.價格


小米手機成功的第二個原因是“便宜”。

但知道便宜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知道“為什麼便宜”。

低價山寨機到處都是,憑什麼小米最成功?

小米成功的關鍵是把山寨機做成了上品,用的是高通的芯片,配的是最好的硬件。小米手機顏值靚麗,性能也不輸高端品牌機,但價格僅是當時品牌智能手機的一半。

小米在把手機做成山寨機中貴族的同時,價格又高不了其他山寨機多少,這樣自然吊打其他山寨品牌。

小米的“便宜”有兩大核心:

1、咱不開店,就在網上賣手機。省租金,省員工。

之所以採取互聯網模式,一方面是此時正值互聯網電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另外一方面也是無奈之舉,小米成立之初壓根就沒有實體店,沒法線下銷售,所以只好線上賣。

互聯網模式給小米帶來了一個極大好處,那就是省下一大筆實體店開支,把省下來的錢用在降價上,實惠就這樣砸到了消費者頭上,米粉們也因此感激涕零。

2、咱就搞組裝,先不花研發那錢,反正一開始也沒錢搞研發。

開店的錢省了,研發的費用也省了,就這樣把小米的價格打到了地板上。

雷布斯很欣賞百度和騰訊,他認為騰訊和百度之所以做得比金山好,那是因為免費。

雷布斯認為小米應該向騰訊和百度學習,賺錢以後有的是機會,先把公司做大,所以小米把利潤率壓得非常低。

2015年,小米的毛利率為4%,而蘋果是40%。

小米並沒有因為利潤率低而氣餒,恰恰相反,小米以低利潤率而自豪。

小米的核心思想是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

在2019年,小米硬件產品淨利率不到1%,雷軍看了高興,發燒友看了感動。米粉們都知道,小米沒賺自己什麼錢。

小米有一半的人員是客服,而客服經常接到這一類電話“請問你們什麼時候去做房地產?”

此問就是對小米厚道價格的肯定。

在小米之前,山寨手機佔據了我國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2009年山寨手機的出貨量甚至高達1.5億部。

而這一切要從聯發科的蔡明介說起。

2004年,蔡明介與郭臺強成立達智公司,達智為手機廠商提供一站式服務。

如果你想做手機,叫上幾個朋友,找到達智公司,然後再找間小黑屋,於是一個山寨手機小工廠就成立了。

到2007年,中國的山寨機更是瘋狂增長,因為這一年我國取消了手機牌照核准制度,改為頒發連網許可證,每個小作坊都可以光明正大的做手機。

結果可想而知,市場上的山寨手機五花八門,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小作坊做不到的。

就這樣,蔡明介成了“中國山寨機之父”。

直到小米1的推出,大氣的顏值疊加優秀的配置,小米向各大山寨機舉起了價格的屠刀。

雷布斯自豪的說“小米消滅了山寨手機”。

其實嚴格來講,是小米統一了山寨機這個江湖。


3.互聯網思維


價格屠夫小米成功的第三個原因是互聯網思維,確切來說是抓住了互聯網的風口。

小米的互聯網思維被業界稱為飢餓營銷,主要過程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把氣氛做起來。在微博、QQ空間和小米官網等各大社交媒體發佈活動信息,一天發20多萬條。

通過考察活動註冊數據還能預先估計出市場的需求量,按需生產。這又省下了倉庫這筆錢,從而作為降價的資本。

當時的小米週轉率奇高,基本一個星期就能週轉一次,庫存基本為0。

第二步,製造稀缺性。每次產量有限,這既是營銷的需求,但同時由於初期沒有富士康這樣的大廠助力,產量一時也提不上來。

所以對於米粉來說,就造成了一種搶到就是賺到的局面,並因此還拉起了一隊黃牛。搶到小米手機,加價幾百元一樣能夠輕易脫手。

第三步,活動開啟,十多萬臺手機通常幾分鐘就搶光。

在米1發佈當天,上千米粉來到發佈會現場。當雷軍說到“1999元”時,臺下一片尖叫。

記者悄悄問工作人員“你們哪裡找的託?怎麼這麼敬業!”

事實上,這都是米粉們的真情流露。

米1發佈當天預定超10萬部,2天預定超30萬部。

小米首發獲得超預期的成功,這讓雷布斯雄心萬丈,後來更是打賭5年超格力,而這種互聯網思維被市場稱為“小米模式”。

藉助小米模式,2014年小米賣了6000萬部手機,市場份額達到12.5%,登頂國內第一的位置。

從米1推出到成為國內手機出貨量第一,小米僅用了3年。

這種逆天的成功讓郭臺銘感慨“當初真的看走了眼”。

於是郭臺銘找到小米,希望能夠幫小米代工。而這時候小米的攤子也已經鋪得很大,代工的重任也只有富士康能夠勝任。

如今,小米成了富士康的重要客戶。


4.困境


2011年小米營業額5億,2015年小米收入高達668億,相比於2011年增長了133倍,這種商業奇蹟被無數公司作為商業案例來學習。

但在小米登上巔峰的時候,雷布斯看到了商業模式危機。

2015年之後,互聯網行業看到了天花板,而小米山寨機的標籤一時又難以去掉,這讓雷布斯萬分著急。

2016年,移動電商增速降到100%以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增速下降到30%以下,電商月活用戶數增長遇到瓶頸。


一代傳奇,他用9年時間衝進世界500強


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


總之,到2016年為止,該網購的基本參與了網購。而商戶還在大量入駐電商,朋友圈到處是微商的廣告,小米模式引來了太多模仿者,市場競爭變得非常惡劣。

雷布斯說“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很明顯,從2016年開始互聯網這陣大風開始停了。

不僅僅是互聯網模式出現了瓶頸,更重要的是從2016年開始,全球手機出貨量增速明顯放緩,再也不是07年喬布斯推出蘋果的時代。

2016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為14.73億部,同比增長僅為2.5%,而在此之前大部分年份的增速都超過20%,2017年全球手機出貨量更是下滑0.5%。

內憂加外患,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4150萬部,大幅下滑36%,小米從行業第一跌到勉強保住第五。


一代傳奇,他用9年時間衝進世界500強

雷布斯想到與董明珠的5年之約眼看就要輸了,憂心忡忡。更為揪心的是,自己在斷崖式的下滑,而競爭對手卻迎風而上。

2016年OPPO出貨量為7840萬部,同比增長122%,坐上了國內第一的位置,華為出貨量是7660萬部,增長了22%。

靜下來反思,雷布斯很清楚,無論是OPPO還是華為,他們有很多實體店,但小米沒有。

在三四線城市,人們知道OPPO,但不知道小米。

既然線上看到了頭,那就趕緊發展線下。小米價格本身就便宜,尤其是紅米,價格不到1000元,放到三四線城市自然會很受歡迎。

於是從2016年起,小米開啟瘋狂開店模式,到2019年自營加合營模式開了2000多家店。

到2018年,小米線下銷售反而成了主陣地。這一年小米手機線下銷量佔比53%,線上銷量佔比47%。


5.印度


在國內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印度成了小米增長的第二級助推火箭。

所以,小米成功的第四個因素是精準佈局海外市場。

2014年,小米找到印度最大電商Flipkart,希望複製國內成功的商業模式。

此舉尤為英明,一來印度和中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對低價智能手機需求大。二來印度和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非常適合薄利多銷模式。

2014年印度的人均GDP為1573美元,而小米手機在印度大概賣100到300美元,很多人都買得起,更重要的是印度人口高達13.5億。

縱觀國際各大手機廠商,在印度談便宜和顏值,怕是沒有哪個品牌能與紅米比。

由於小米的商業模式不開店,所以試錯成本很低,可以瘋狂的在海外複製。

於是小米先把手機放到Flipkart 公司的網上賣,效果好那就繼續,不好大不了撤回即可。

測試的結果是小米手機在印度上演了國內的搶購模式,甚至多次因為搶購導致服務器癱瘓。

而這背後的道理很簡單,印度和中國一樣,兩國的經濟基礎都是最適合滋養小米這類公司的土壤。

既然在印度取得了巨大成功,那就乾脆把生產線也複製過去,落地生根。

於是2015年小米在班加羅爾設立研發中心,啟用當地人,實行本土化戰略,設計出符合印度人口味的小米手機。

到2017年,小米成為印度第一大手機品牌,市場佔有率高達23.5%。

根據最新數據,今年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高達31.2%,繼續穩坐第一的位置。

2019年小米手機出貨量是1.25億臺,全球排第四。其中在印度的出貨量是4360萬臺,在我國的出貨量是4000萬臺,小米手機在印度居然比在國內賣得還更好。

2019年小米在海外市場的銷售收入高達912億元,佔到公司總收入的47%,而印度就是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場。

不得不說小米的海外佈局非常完美,尤其是對於那些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並且有電商的發展中國家,如若再加上人口眾多,那必然是值得開發的寶地。

當然,實事求是。就現在而言,小米在印度的業務可能會受到疫情影響。

截止6月17日,印度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5萬,每日新增確診超過1萬,新增死亡超過2000。

印度稠密的人口加上檢測條件的限制,很多人擔心可能成為肺炎爆發的高風險區。

當然,一時的影響並不能掩蓋小米成功的海外佈局。


6.轉型


小米成功的第五個因素是適時轉型。

如若小米死守舊有模式,那麼頂多就是一家高端山寨機企業,時間久了必然會淪為二流企業。

而要想自主研發高端手機,只有在成功並且有錢之後才能辦到,就拿手機芯片研發來說,那絕對是一個燒錢的活。

先成長,再研發,這是小米成功的關鍵路徑。

2018年小米IPO,這是公司成功的重要標誌,而且這時候的小米也已經很有錢,業績蒸蒸日上,已經具備走自主路線的條件。

說到這裡,也許有很多人並不同意,因為小米的財務數據並不那麼好看,例如2017年虧損高達438億元。

一代傳奇,他用9年時間衝進世界500強

這裡我們需要做一下解讀,以免大家被小米表面上的財務數據所誤導。

首先,小米的營業收入確實是飛速增長,但公司的淨利潤似乎並不穩定。

2017年,小米每股淨資產更是極為難看的-13.86元。

其實這一切都是錯覺,都是會計處理的結果。

2017年小米公司之所以大額虧損,原因是公司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會計處理導致的。

大概意思是小米有大量優先股,伴隨公司的快速成長,這些優先股的估值就會上升。而在會計處理上,優先股估值上升的部分對業績的影響列為負。

其實小米賬面上虧損越多,反而證明公司成長越快。因為,公司成長快才會導致優先股估值快速上升。

所以2017年的虧損並非是實質上的業務虧損。

到2018年公司上市,優先股轉為普通股,小米的每股淨資產即刻由負變為3.02元,而公司的業績也由過去的虧損立刻轉為盈利。

如果沒聽懂,那麼可以拋棄淨利潤這一指標,我們可以通過毛利潤來反映小米集團的業績。

一代傳奇,他用9年時間衝進世界500強

​小米的毛利潤總體呈現出一個穩定高速增長的態勢。從2015年到2019年,小米的毛利潤年均增速高達60%。

儘管小米是薄利多銷,但由於銷量增長的速度極快,加上較為賺錢的增值業務,所以公司的毛利也在飛速增長。

從這裡來看,小米確實是一家業績不錯的公司,而且成長速度極高。

到2019年,小米的營業收入是2058億元,而公司的總資產是1836億,公司的營收比總資產規模還高,這就是典型的薄利多銷。

成功後的小米首先想到的就是轉型,今年3月27日雷軍在微博上說:放下過去的包袱,重新創業,不惜代價追求極致體驗。這句話的關鍵就在“重新創業”四個字。

通常,一家優秀的公司大體有兩條崛起路徑,一條是先“大”而後“強”,另外一條是先強而後大。

如果說華為走的是先強而後大,那麼小米就是先大而後強。

先大而後強的核心思想是先把公司做大,然後再轉型追求質量和核心技術,撕掉山寨的標籤。

王業不偏安,偏安必不可久存。

金立曾經也坐過國產手機的頭把交椅,在2016年巔峰時期營收高達270億,可是在2018年轟然破產倒閉。

金立的破產表面上是劉老闆賭輸了十幾億,但明眼人都知道十幾億絕對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稻草。

壓垮金立的不是資產負債率,而是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技術跟不上,諾基亞都會垮,更何況是金立。

小米可以靠山寨機崛起,但絕不能沉淪於山寨機,這個道理雷布斯很清楚。

2015年,小米的研發費用是15億,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之比為2.2%。

2019年,小米的研發費用是75億,研發費用佔公司營業收入的3.6%。

發達國家最重視研發,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R&D的費用與GDP之比在2%到3%之間。所以從小米的研發投入比例來看,已經可以列為“重視”級別。

2019年小米的研發費用是2015年的5倍,而且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之比也在逐步提高,雷布斯還表示今年會拿出100億來做研發。

就目前來講,小米的研發力度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以華為作為案例,華為公司的研發投入佔公司營收的比例高達15%。

再看研發人員,華為一半員工是研發人員,而小米的一半員工是客服。

一個以技術起家,另一個以互聯網模式起家。居於發展路徑的不同,必然也會形成人員結構的差異,而小米的改變自然也需要時間。

我們都知道,小米手機的定價接近成本價,要像華為那樣一下子拿出營收的15%做研發是辦不到的。

只有當公司陸續推出高端產品,漸漸提高毛利率,公司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研發。

恰好,小米在這樣做。

2015年小米的毛利率是4%,而2019年已經提高到了13.9%。

米1的價格是1999元,而2020年推出的米10價格提高到了3999元。

雷軍一天十幾條微博都在說“我的米10一億像素”,米10成了小米攻擊高端市場的信號槍。

回過頭來看,儘管小米的研發投入比例並不算高,但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例如在2017年,小米推出自主設計的處理器澎湃S1,成為全世界第四家能夠自主設計手機處理器芯片的公司。而在國內手機處理器上,除了華為能做到的也就是小米。

截止目前,小米累計提交了3.3萬件專利申請。


7.生態鏈


小米的成功模式在經濟學上稱為“後發優勢”,依靠成熟的技術和低價優勢崛起,中國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了這種優勢。

小米與格力不同,格力講求把握核心科技“好空調,格力造”。

格力有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所以可以走高端路線,但小米不同。

小米成立時間不到10年,靠的是把握互聯網風口和智能手機高速增長的紅利,說白了靠的是“商業模式”。

既然這種商業模式可以用在手機上,那麼也可以用在其他技術成熟的消費電子上,所以雷布斯干脆就弄了一個小米生態鏈。

為了整合旗下龐大的商業版圖,2016年小米提出“米家”概念,代表的就是小米業務體系。

雷軍曾是歡聚時代和獵豹移動的董事長,投資了凡客、樂淘、多玩、UCweb、迅雷和金山雲等眾多公司。

如今的雷軍還是金山辦公(688111)的董事,金山軟件(03888)的董事長,旗下公司多達156家。

而小米的產品則包括電視、手機、掃地機器人、電腦、冰箱、路由器和空調等等,如果要在A股找一個對標,那麼小米更像美的集團,業務涉及方方面面。

更重要的是小米不僅業務龐大,而且很多細分領域還是行業冠軍。

2019年,小米電視國內銷量高達1021萬臺,排行第一。除了電視,小米旗下十多個品類也已經做到國內第一。

在如今小米這條生態鏈上,石頭科技(688169)為小米做掃地機器人,朝陽科技(002981)為小米提供耳機產品,欣旺達(300207)為小米提供電池,這些都是小米的重要供應商。

小米最成功的地方是把握到了時代發展的機遇,瘋狂複製其證明行之有效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從而造就如今龐大的商業帝國。

但如今無論是互聯網電商行業還是智能手機這個江湖,都早已今非昔比,重新複製小米模式怕是難上加難。

山寨機被小米碾壓得粉碎,智能手機正在向高端化和品牌化轉型,而小米也正在努力撕掉山寨機的標籤。

靠小作坊成功的年代早已逝去,如果對小米的野蠻式增長表示看好,倒不如多關注小米的供應商,也即是小米概念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