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師後半生最高級的炫富:身體無病,心裡無事,眼裡無怨


一個老師後半生最高級的炫富:身體無病,心裡無事,眼裡無怨

剛步入教師行業時,老師最大的期望是:教學班級成績好,學生乖巧不惹事,學校領導多體恤,學生家長多配合。

走過半生才懂得,老師最大的幸福是:沒有疾病纏身,沒有煩憂纏心,沒有怨氣橫生。

一個老師後半生最高級的炫富:身體無病,心裡無事,眼裡無怨


1

身體無病,是一切的前提條件

2020年9月26日,對於湖南新化三中師生來說是一個灰色的日子。

鄒東文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突發心梗倒在了講臺上,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享年53歲。

近幾年,教師猝死事件頻頻發生:

2019年10月15日,河北教師閆斌過度勞累猝死操場,年僅39歲。

2018年9月15日,孝昌縣第一高級中學物理教師彭東平在連續上了四節課時突然發病倒在講臺上,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4歲。

2017年11月17日,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初中教師簡高峰猝死在下班途中,年僅41歲。

......

這些僅僅是報道出來的個例,實際上,還有更多老師倒在了自己的崗位上,更有無數老師,一身傷病。

據一項衛生部門不完全統計數據表明:有70%的教師處於亞健康或患病狀態。

調查顯示,教師患有的常見疾病排在前5位的是:腰背痛、咽炎、頸椎病、痔瘡、胃炎或潰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固然令人敬佩,但更令人痛心,敬業不等於不愛護自己的身體,教育也不應該如此悲壯!

如果每個老師都是在透支健康工作,既是對教育良性發展的傷害,也是對家人的傷害!

記住,比超負荷工作更重要的是心臟有力的跳動;

比熬夜工作更珍貴的是眼睛清楚看到世界的美好;

比榮譽成就更幸福的是身體的完好無損。

生命並不長久,別等到來不及時,才發現,身體早已無能為力。

身體安康,比什麼都重要!

2

心裡無事,精神才能更富足

老師是怎樣的?

是嚴厲的,是和藹的、是知識淵博的、是理想主義的,在所有人眼中,老師彷彿是講臺上屹立的一座石碑,永遠指明方向,永遠不會倒下。

但事實上,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心也是肉做的,老師也有自己的煩惱和心事,甚至老師也會抑鬱,甚至會因此放棄生命。

2017年3月3日,安徽省蕪湖市某中學,一位年輕的化學老師因抑鬱跳樓自殺;

2017年3月27日,廣東省五華縣某小學,36歲的英語老師因抑鬱跳樓自殺;

2018年6月高考前夕,江西贛州某高中校長劉愛平不堪抑鬱折磨,從七樓一躍而下。

這些悲劇給我們每個人一記響亮耳光,我們總是把老師想的太強大,理所應當的認為老師就該無私的奉獻,就該不知疲憊的工作,就該安於清貧。


彷彿老師是個聖人,不會被壓力打垮,但實際上,抑鬱症正無情地“殺死”負責任的教師。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活得特別著急、特別焦慮,感受幸福的能力也變弱了。

老師,儘管壓力很大,儘管疲憊不堪,但我們至少偶爾還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留一點時間陪家人。

你是老師,但你也是父母的孩子,愛人的伴侶,孩子的父母,你更是應該好好生活的自己。

不值得的,那就放下;想不開的,那就不想;做不到的,那就不勉強。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但是放過自己,生活依然充滿著希望。

一個老師後半生最高級的炫富:身體無病,心裡無事,眼裡無怨


3

眼裡無怨,方能看清教育的真相

眾所周知,現在家校關係比較複雜,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能引起老師和家長之間矛盾的爆發。

在如今的教育模式和壓力下,老師委屈,家長也不滿。

委屈受的多了,老師難免心中有怨言:

我和你的非親非故,卻和你一樣希望他好;

你和我無怨無仇,卻把我當仇人般敵視!

老師的委屈,能夠理解,老師的不忿,也理所應當,但是教育這件事,從來不是付出就有收穫,從來不是給出就能被看見。

多的是你滿心熱血,對方冷漠相對;你嘔心瀝血,對方無動於衷;你循循善誘,對方毫不動容;你再三教導,對方頑劣不堪。

老師當然有100個理由去抱怨,但是仍然有101個理由去保持自己教育的初心。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裡有一段話特別感人: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愛,而知道自己值得被愛,正是救贖的開始。

作為那群頑劣學生的老師,馬修一直被他們敵視,被他們作弄,但是當老師和家長對這群孩子都不抱希望,校長甚至說:永遠不要指望他們變好。

馬修老師卻反駁道:永遠別說永遠,希望就在前方。

別人看到了孩子的頑劣、不可救藥,而馬修卻看到了他們的閃光點。

後來,這群孩子也因為馬修的寬容而改變。

好老師不是你是否是特級教師,而是給過多少愛,給過多少希望和可能,這才是教育的真相。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我想說,世界只有一種好老師,那就是看清教育的真相,依然熱愛教育。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與所有老師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