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涼山森林大火的熊孩子,到底應該由誰來教育和監管?

點燃涼山森林大火的熊孩子,到底應該由誰來教育和監管?

明天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我們不得不從剛剛撲滅的兩場森林大火說起。在全國奮力戰疫剛剛取得初步勝利之際,四川涼山連續兩場森林大火,奪去了19位英雄年輕的生命,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昨日驚聞,此次木裡縣森林火災系11歲的田某某在家後山上火燻洞內松鼠時失火引發,令人震怒,因為去年同期,還是在木裡縣,森林救火中剛剛犧牲了31位撲火英雄。

點燃涼山森林大火的熊孩子,到底應該由誰來教育和監管?


一個11歲的孩子,成為今天關注的焦點,引發再一次針對教育的大討論。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不重視,還是社會對國民安全教育缺乏共識?

對熊孩子的教育管理問題,一直是大家在討論的焦點,之前有孩子從樓上扔下蘋果砸傷幼兒,家長承擔近200萬的經濟賠償事件發生,令人發省,而涼山木裡縣11歲的又一名熊孩子,讓防疫期間國家的經濟和民眾的情緒雪上加霜,不經意間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點燃涼山森林大火的熊孩子,到底應該由誰來教育和監管?

在國家安全教育日來臨之際,我們不去討論怎麼處理這個孩子,怎麼處理家長和監管者,只想喚起社會全體民眾對公共安全的重視,人人都應成為安全的管理者,成為孩子們安全教育的引導者和監督者,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安全有秩的社會大環境。

有這樣一個故事來自德國:

《德國孩子釣魚》

跟一個德國朋友出去,路過郊區的一條小河,看到一個小孩在釣魚,旁邊卻放著兩根釣竿,德國朋友不高興地走過去,問道:“怎麼有兩根釣竿?”(德國規定釣魚一個人只能用一根釣竿)

小孩回答說:“跟同學一起來的,他上洗手間了。”(果然不一會,上洗手間的孩子回來了)

德國朋友繼續問道:“有執照嗎?”(德國規定釣魚要有執照的)

兩個小孩趕緊掏出執照:“有呢,你看。”

“帶尺子了嗎?”德國朋友又問道(德國規定釣魚要有尺子,釣上來的魚不到規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帶了帶了。”兩個孩又連忙掏出尺子來。

“哦。”於是德國朋友就走開了。

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為什麼要管那麼多,“那兩個是你家親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認識他們。”

“什麼?不認識?怎麼可能呢?那人家幹嘛要聽你管教?”

“哦。教育可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孩子是德國的未來,我們每個德國人都有責任隨時隨地進行教育。”德國朋友淡淡地說道。

我沉思良久,想:走在中國的大街上,你敢大聲地喝斥那些不認識的孩子,教他們怎樣做嗎?

在德國期間,我一直思考著這樣的問題:德國社會何以文明,德國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通過了解和體驗德國的教育,我們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在很多人看來,德國戰後之所以能崛起,與他們“嚴謹”、“勤奮”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而人們通常認為,德國這種高素質的民族性格,則得益於對教育的重視。

正如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說的那樣:“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點燃涼山森林大火的熊孩子,到底應該由誰來教育和監管?


這個故事我十分喜歡,曾推薦給許多我的老師和家長,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一起來,參與對孩子們行為的管理和引導,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民眾在看到孩子不規行為和不安全活動的時候,更有責任和義務及時進行引導或制止,也希望國家能在這些方面進行倡導或立法立規,讓青少年不規行為隨時受到監督管理,讓熊孩子事件不再傷害民眾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