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到底多少收藏家守著金山?

精神最富有的一類人屬於收藏家。

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個限度,超過,或好或不好。對於收藏家來說,過於喜歡就是痴迷。凡看到所喜愛的文物,若得不到,寢食難安。怎麼都得入手。

如果這樣對號,我也可以算成這類人。看到自己的中意的東西,心裡癢癢的,想買不想買,最後走掉。回到家,寢食難安,心心想念,那就是還得原路返回去買下。只是我和藏家所喜愛的中意對象不一樣罷了。買下以後,踏實了。很多藏家都是家裡寶貝一堆,銀行卡卻涼涼的。

張伯駒,民國愛國人士。用現代一句網絡熱語:真是一位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奇人。張伯駒一生痴愛收藏字畫,並且所藏之作都是驚世之作。《平復帖》《草書》《道服展》等等。為了能夠得到自己喜愛的作品,他賣掉自己的房子所有權,只為了心裡上與精神上的慰藉,對他來說,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值得學習的是他把所有的收藏作品都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館,什麼都不要。以至於晚年張伯駒身患病入院,因為資金問題還有級別的問題,只能在一個雜亂的人多的病房裡。當醫院允許轉病房時,他卻已經離世!試問:他當初收藏的任何的作品拿出來的價值都能買下一整座醫院了。

在中國,到底多少收藏家守著金山?

大維德爵士有著和張伯駒極其相似的人生。最大的不同在於所收藏的對象不一樣。一個是書畫,一個是陶瓷。在晚年的時候,大維德用盡畢生所積蓄換來了1600多件中國的陶瓷。中國陶瓷的影響力及其自身所帶有的價值,可想,此時的大維德擁有的是什麼?什麼都敵不過生活的現實。最後因為生活所迫,離開了這個不太被人理解的藝術世界。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精神富有,低過一切。大維德的藏品以基金的形式保存下來,大部分進了博物館。並且培養出了很多專家和學者,功不可計。

在中國,到底多少收藏家守著金山?

可能很多人都不解,為一些收藏家感到不值,傾盡一生,卻晚年淒涼,一無所有。但又有多少人想到收藏這些東西的時候所給他們帶來的精神愉悅以及滿足感,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這就好像是小孩子吃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棒棒糖,那種喜悅,無以言表。所以,對於收藏家而言,有錢難買開心,精神豐滿他們不在意物質。他們所收藏的和金山相比較,藏品勝,低過萬座金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