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幹部陳海寧:履行第一書記職責,切實做好幫扶工作

10月19日,2020年陝西省委統戰部“統戰宣傳基層行”採訪團隊深入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鳳閣嶺鎮後排村,採訪統戰幹部陳海寧助力脫貧攻堅的故事。

2015年,在中央關於大抓基層、推動基層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意見下發後,寶雞市陳倉區做出了相應安排。陳倉區委統戰幹部陳海寧第一時間報名,經組織同意後,擔任鳳閣嶺鎮後排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這一干就是5年。

駐村幹部陳海寧:履行第一書記職責,切實做好幫扶工作

鳳閣嶺鎮後排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陳海寧。

後排村位於鳳閣嶺鎮通關河流域最北邊,距鎮政府16公里(2018年5月,與原孫家村合併),地處通關河峽谷川道內,是陳倉區最遠的一個村,全村現有共312戶1234人,耕地面積5444畝,以花椒、蘋果、中藥材種植和土蜂、土雞、肉牛養殖為主導產業。

剛到村上,擺在眼前的首要工作就是如何儘快瞭解村裡的實際情況。就在這個時候,村上一位村民家裡過事,陳海寧便主動到他們家幫忙,與村上的群眾廣泛接觸,很快融入了這個新的環境之中。

在村幹部的支持下,他積極主動參與村上工作,協助村三委會制定發展規劃、扶貧計劃,認真做好社會管理,調處化解群眾矛盾,嚴格按程序和標準開展精準扶貧、結對幫扶活動。當時全村69戶貧困戶281人,除五保戶外,全部制定了養豬、養牛、養蜂、種植花椒、蘋果、核桃等產業和對外勞務輸出等幫扶措施,切實幫助貧困戶脫貧。

還記得第一次去後排村,首先引起注意的是通往村裡唯一一條沙土路,由於年久失修,再加上山路彎彎,沿河而行,開起車來也格外小心,走在一個轉變處,眼前卻突然“無路可走”,以為是個“斷頭路”,待下車仔細觀察後,原來是個坡道,遠遠看根本沒有路,這裡的坡度非常大,雖然小心翼翼地通過了,但這條路卻讓海寧很長一段時間夜不能寐。

到村裡後,就和村領導班子一起商量,決定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不斷改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半年多的時間,先後從區發改局爭取以工代賑專項資金10萬元,用於修建0.5公里的道路維修;從區財政爭取“一事一議”項目20萬元,用於維修被洪水沖垮的河堤和“斷頭路”的維修;從區教體局爭取體育健身器材1套,價值8萬元;從陳倉區區委農工部爭取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1萬元,不斷改善著群眾的生活環境。同時,協助村上對已有的核桃產業園、蘋果產業園、花椒園進行補植補造500多畝,新栽花椒276畝;結合自身工作性質,組織民進陳倉區總支、民建陳倉區總支捐助聽器、米、面、油、床單、電飯鍋等價值9.5萬元的生活用品,使貧困人群中聽力智障群眾度過生活難關。每年春節前,都會組織民盟陳倉區總支、民革陳倉區總支為全村義務寫春聯,這一天也是村上最熱鬧的。

如今,村裡的群眾遇到陳海寧有說不完的話。在他的幫扶下,村上的貧困戶通過種植、養殖、農家樂等產業增加了收入擺脫了貧困。

當天,採訪團在走村入戶調研了3戶脫貧戶。

駐村幹部陳海寧:履行第一書記職責,切實做好幫扶工作

陳海寧與郭雙貴在家中交流。

郭雙貴笑著說,他家種有花椒10畝,今年開始已陸續掛果,收入5000多元,加之他們的打工收入,今年人均收入可望在8000元以上,比去年提高近1000元。陳海寧鼓勵郭雙貴管理好自己花椒產業。

駐村幹部陳海寧:履行第一書記職責,切實做好幫扶工作

陳海寧與吳石全交流致富經。

吳石全前年因視力問題,需要做白內障,陳海寧積極聯繫協調陳倉醫院,為他做了復明手術,現已恢復正常。他眼含熱淚的說,多年來,陳書記一直都很關心他的生活,逢年過節,送去米麵油等生活用品,還為其捐贈棉衣等,幫助他改善生活條件,還說早日找到一個老伴。目前,家裡種有花椒30畝,養殖土蜂30箱,花椒已陸續掛果,今年收入8000餘元。如果全部掛果,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土蜂的毛收入可達50000元左右。

土雞怎麼賣呀?100元一隻……說這話的是開農家樂的楊綁勞。過去以出售土雞和土雞蛋為主,也取得了經濟收益。

目前家裡有花椒5畝,今年開始掛果,在山上養殖土雞,最多時存欄達3000只。去年下半年,在陳海寧和村支部書記的支持下,決定辦一個農家樂,並於去年年底開業,到現在,平均每天收入在200元。去年被村上評為脫貧致富先進戶,成為全村貧困戶學習的榜樣。

駐村幹部陳海寧:履行第一書記職責,切實做好幫扶工作

採訪團瞭解貧困戶楊綁勞農家樂的經營情況。

每到一戶,陳海寧都會鼓勵大家,要管理好自己的產業,這才是他走上致富道路的真正途徑。

“在我認為,這是加強一線扶貧的需要,是鍛鍊幹部的需要,如果自己能夠服務貧困群眾,豐富工作經歷,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是一筆難得的人生財富。”陳海寧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