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三季升級歸來,一平方米內讀“天地人心”-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時隔兩年,業已播出兩季、收穫了高口碑與高收視的文化類綜藝《朗讀者》升級歸來。作為《朗讀者》第三季的開端活動,直播朗讀節目《一平方米》於16日6點27分在北京、武漢、廈門開啟,朗讀者們迎著三地晨曦進入一平方米的朗讀亭中朗讀直播,不到半小時已吸引上萬人收看。在各類泛娛樂綜藝充斥熒屏的當下,《朗讀者》被觀眾們評為一股“綜藝清流”,在網絡時代的信息繭房中,在碎片化、功利化的閱讀趨勢中,用聲音帶領觀眾重拾精神世界的寬廣與厚重。

早在《朗讀者》第二季播出後,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便思考,如何讓節目走向更深更遠,避免陷入自我重複的窠臼。除了一以貫之的人文情懷與文學底色,《朗讀者》第三季將藉助新媒體升級、主題升級等,從“一個人,一段文”轉換為“讀天地人心”,從單向傳播轉換為雙向互動,讓普通人的生活成為可供觀照的讀本,讓人人皆可成為朗讀者。

72小時慢直播打造新媒體節目樣態

前兩季《朗讀者》播出時,擺放在全國28座城市的151個地標性區域的朗讀亭便受到熱烈歡迎。遺憾的是,前兩季的節目並沒能給那些走入朗讀亭的普通讀者太多鏡頭,而第三季的《一平方米》節目既是為普通人的聲音提供一方廣闊舞臺,也是推動節目向融媒體產品升級、實現觀眾向自有新媒體平臺用戶轉換的一次創新。

在北京、武漢、廈門三地,為期三天,每天24小時的直播朗讀節目正在展開。作為第三季的先導節目,《一平方米》通過城市景觀動態直播、朗讀實況、現場採訪、連屏互動等手段,試圖打造全新的新媒體節目樣態。《一平方米》採用慢直播形式和連線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互動性。例如,董卿會在北京的朗讀亭外,傾聽三地朗讀亭記錄下來的聲音,並隨機與亭內的朗讀者連線互動交流。此外還有其他驚喜嘉賓現身朗讀亭中,呈現“亦靜亦動、亦快亦慢”的新媒體樣態。

該季節目的另一個新媒體化探索,則是之後將播出的衍生品牌節目《一萬公里》。這是一檔專門為新媒體端打造的半紀錄式戶外文化類節目,將帶領觀眾走出演播室,走向城鎮、鄉村,奔向中國的各個角落,聆聽故事,解讀鄉愁,去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平方米”與“一萬公里”的結合,將在一內一外間帶領觀眾去見天地、見眾生,更見自己。

聚焦日常煙火,匯聚點滴星光

除了新媒體升級外,新一季《朗讀者》在主題選擇上將更加具有社會性、共情性。

新一季《朗讀者》將話語權分發給每一位普通觀眾,讓小小的一平方米朗讀亭成為交流經驗的場所,讓人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發出獨一無二的聲音。節目將視線更多地投向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聚焦於社會話題,以及亭外真實的車水馬龍和城市日夜。通過朗讀與大眾的生活相連接,讓觀眾能夠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產生共情和共鳴。

在此次朗讀亭直播活動的城市選擇上,節目組也頗費苦心:首都北京,作為文化政治中心,聚集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這裡可以聽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江城武漢,是英雄的城市,這座涅槃重生的城市已經恢復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新常態,亟待我們共同見證;鷺島廈門,是改革開放的門戶城市,世界各地的文化與獨特的閩南風情相互交匯。

董卿透露,三地都請到了特殊嘉賓現身朗讀亭。例如,廈門朗讀亭的一號讀者是在廈門生活了30多年的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潘維廉;北京朗讀亭的一號讀者是著名演員濮存昕,其他特邀朗讀者包括曾在方艙醫院讀書的高三女孩等等,他們的講述將匯入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故事之中。

“其實一平方米是指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得可能只容得下兩三個人站在其中,但是它又很大,大到裡邊所承載的情感難以估量。”董卿說,朗讀亭就是分佈在社會中的“情感採集器”,“每一個走進朗讀亭的個體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彭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