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4座地鐵站年底率先配齊AED

北京104座地鐵站年底率先配齊AED

昨日,地鐵1號線西單站,一臺AED設備佈設完畢。120急救人員講解AED的使用方法。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北京104座地鐵站年底率先配齊AED

昨日,地鐵4號線西單站,一臺AED設備已經佈設完畢。

2022年底前實現北京軌道交通路網地鐵車站AED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AED是一種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復甦。昨日,北京市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工作。今年底將完成7條線路104座車站AED配置,2022年底前,北京市所有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AED設備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新京報訊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和北京市衛健委獲悉,昨日,北京市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工作。目前,北京軌道交通全路網共有1700餘人取得AED急救證書。2022年底前將實現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地鐵站AED配置分三階段推進

據瞭解,本次AED設備安裝工作將分步推進,以每站1臺AED設備的配置標準,分三階段有序實施。2020年底前,完成地鐵1號線、2號線、13號線、4號線、大興線、大興機場線、燕房線等7條線路104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2021年底前,完成地鐵5號線、6號線、7號線、8號線、9號線、10號線、首都機場線、八通線、14號線、16號線等10條線路229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設備覆蓋率達84%。

2022年底前,完成地鐵15號線、昌平線、亦莊線、房山線、S1線剩餘5條線路65座車站的AED配置工作,實現全市軌道交通路網地鐵車站的AED全覆蓋。2020至2022年新開通線路將同步配置AED設備。同時,同步開展AED專業技能培訓、應急急救宣傳等工作,2022年底前,實現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每班組至少2人具備AED急救資質

據介紹,為進一步提高地鐵車站急救水平,加強應急救助的能力,北京市交通部門一直積極推進地鐵車站AED設備安裝工作,同步組織開展方案制定、人員培訓等具體工作,持續推進在地鐵車站配置AED設備事宜。

自2006年起,市地鐵運營企業就組織一線站務人員參加北京市急救中心、市紅十字會進行的急救員培訓,取得初級急救員證書的人員定期複訓(每三年),保證急救技能水平;同時,將急救員培訓納入新入職站務人員培訓內容。自2019年起,地鐵運營企業與市急救中心、市紅十字會建立培訓機制,地鐵員工開始進行AED培訓取證工作。

目前,全路網共有1700餘人取得AED急救證書,配置AED的車站每個班組至少2人具備AED急救資質,並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緊急處理。下一步,將在現有培訓人員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培訓取證人員力量,重點強化心肺復甦及AED實操技能,切實保障廣大乘客的出行安全。

AED設備將納入信息系統

為確保AED設備的及時、有效使用,各地鐵車站的AED設備均放置於車站顯著位置,並設有明顯的指引標識。AED上張貼使用說明,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同時,地鐵運營企業編制了軌道交通AED設備使用管理辦法,並會同廠商共同細化AED設備日常管理、檢查維護、使用流程等具體事項,確保AED設備保持良好狀態並在乘客意外事件救助中發揮作用。

除增配設備,這些AED設備將會納入信息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與院前急救指揮調度體系的聯通,急救調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設備的定位及狀態,下一步將彙總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公園等公共場所所有AED設備的聯網信息,形成全市範圍內的AED地圖,便於市民第一時間獲悉周邊AED設備的位置及是否可用,切實保障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

■ 關注

人員培訓後實施搶救效率更高

AED是一種能夠自動識別異常心律並給予電擊除顫的急救設備,搶救心跳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遠高於徒手心肺復甦。其最大特點是使用者無需具備專業背景,在接受一定時間的培訓後,操作者即可使用該“救命神器”。

今年6月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推動本市火車站、地鐵站、交通樞紐、長途客運站、公園、景區、大型商場、體育場館、社區等公共場所按標準配置AED等急救設施設備。

昨日,在地鐵1號線西單站,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現場為記者講解並展示了AED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在陳志進行演示的過程中,AED設備一直在進行語音提示。“AED設備的使用非常簡單,主要就是四個步驟,有的設備還有語音提示,按照提示進行操作即可。”

“理論上,誰都可以使用AED,沒有資質的門檻,當然我們推薦經過培訓的人員進行使用。”陳志介紹,這些AED設備都會放置在有工作人員值守的區域旁,目前已開展對地鐵工作人員的急救培訓,由經過培訓的人員實施搶救,效率會更高。陳志建議,遇到突發情況時,市民首先要迅速撥打急救電話,然後立即通知地鐵的工作人員,由他們啟動相應的急救程序。

據介紹,下一步,地鐵站等公共場所內的AED設備都將在“北京120平臺”內進行定位,未來還會實現當市民撥打急救電話後,如果這個公共場所內有AED設備,調度人員在完成派車等操作後,還將告知AED設備位置。“到今天為止,北京地鐵內已經有5臺AED設備進入了聯網,工作人員在指揮調度平臺上能隨時查詢到,未來隨著設備的進一步增加,陸續還會進一步完善。”

自願緊急救助造成損害可免責

記者瞭解到,心臟驟停的搶救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及時、正確地使用AED對心臟驟停患者進行救助,將有效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目前,我國在推廣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配置率並不高。社會對AED的認知水平還不高,不會使用、不敢使用、怕施救不當擔責的情況普遍存在。

對於參與施救後的擔責問題,有關部門也進行了說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通過法律保障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責任,讓事發現場的目擊者實施緊急救助行為時無後顧之憂。

北京市人大代表孟令悅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出,雖然急救免責相關法規已出臺,但公眾認知度不高,很多人拿著急救設備不敢用,擔心擔責。法律法規要讓更多人知道,救人是不用擔責的。“除完善立法、保護搶救實施者權益,對搶救實施者予以免責保護,也建議設立相關獎勵機制,在適當的情況下獎勵搶救實施者,鼓勵培養全民主動的互助意識。”

為讓更多的市民朋友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北京市相關部門將繼續加強社會公眾急救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培訓,並進一步細化完善法律法規。北京市有關部門也呼籲具備急救知識的乘客,在緊急事件處置過程中,積極參與公共場所急救服務,並積極配合地鐵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開展工作。

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