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是因楚國沒有進貢茅草,多大點事兒?實質又是什麼?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拳頭已經不夠硬了,各個諸侯國之間就掐起架來了,我國進入了第一次全國性的大分裂時期。在這個時期,齊桓公伐楚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這次事件最終經過外交手段,避免了齊楚兩個大國的軍事衝突。

這個事件也給後人留下了“風牛馬不相及”“苞茅縮酒”等典故。齊國和楚國作為兩個不相鄰的大國,為什麼齊桓公要討伐楚國呢?

齊桓公伐楚,是因楚國沒有進貢茅草,多大點事兒?實質又是什麼?

“導火索”:蔡姬改嫁

據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的《僖公·僖公三年》記載:

“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

就是說,齊桓公和蔡姬在園子裡坐船遊覽,蔡姬故意搖動遊船,使齊桓公搖來晃去。齊桓公害怕,臉色都變了,叫她別搖,蔡姬不聽。齊桓公很生氣,把她送回蔡國,但並不是斷絕婚姻關係。蔡國人卻把蔡姬改嫁了。

聽到蔡國人把蔡姬改嫁了的齊桓公,更加生氣了。於是就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個諸侯國,一起來討伐蔡國,蔡國實力弱,很快就被齊桓公的多國聯軍打敗。拿下了蔡國的齊桓公,又集結隊伍,進犯楚國。

齊桓公伐楚,是因楚國沒有進貢茅草,多大點事兒?實質又是什麼?

劍拔弩張:討伐的兩個藉口

齊桓公的多國聯軍壓境,楚成王自然著急,立即派出使節,見到了齊桓公。使者問: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意思是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馬發情相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齊相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大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徵收貢物;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管仲的回答,指出了齊桓公討伐楚國的兩個理由口,一是楚國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茅草,周王室祭祀沒有茅草可用。二是周昭王死在漢水。

齊桓公伐楚,是因楚國沒有進貢茅草,多大點事兒?實質又是什麼?

罷兵言和:外交智慧的勝利

面對齊相管仲的兩個站不住腳的藉口,使者的外交才能充分展示,他說: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這樣回答,第一個,承認沒有進貢貢品茅草,確實是我們的錯,但是我們不敢不貢,這就說明了楚國還是周王室的屬國,楚王還是周天子的臣子,這就化解了齊相管仲的第一個責難。第二個很絕,直接把周昭王的死的原因推脫掉。

於是雙方軍隊一直對峙,直到夏天,楚成王又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向後撤退,臨時駐紮在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來這裡的嗎?他們啊,只是為了繼承和維持我們各國先君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而已。你們楚國也和我們建立友好關係,不知怎麼樣?使者屈完回答說:“感謝您對楚國的恩惠,併為我們楚國求福,還忍辱接納我們的國君,這正是我們楚國國君的心願啊!”齊桓公說:“我率領的這些諸侯聯軍,去作戰,有誰能夠抵擋得住他們?我讓諸侯聯軍攻打城池,有哪樣的城攻打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沒有誰敢不順服您的?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齊桓公伐楚,是因楚國沒有進貢茅草,多大點事兒?實質又是什麼?

伐楚實質:讓楚國承認齊國霸主地位

針對齊桓公這次伐楚,有人不禁要問,蔡國人把蔡姬改嫁了,齊桓公因此吃醋,生氣了,來討伐蔡國,理由也說得過去。可這與齊桓公討伐楚國有什麼干係?實際上,在齊桓公伐楚之前,齊桓公稱霸已經有14年,各諸侯國也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但是楚成王繼位後,不滿足於現狀,也有擴張的野心,也想問鼎中原。因此,楚國停止向周天子進貢,就是要打破當時的秩序。同時小國蔡國擺脫齊國,倒向實力日長的楚國,這就給齊桓公討伐楚國的藉口。其目的就是要遏制楚國勢力向中原發展的勢頭,就是要讓楚國知道,齊國的霸主地位是不容挑戰的。

最後,楚國在衡量了自身實力,還無法挑戰齊國霸主地位,只得選擇講和。

從齊桓公伐楚這件事來看,齊國的霸主地位更加鞏固,各諸侯國之間也暫時維持了平衡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