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丁氏起源

聽老人說我們安徽懷寧丁氏是陳友諒的後代。

我家的族譜:

嘉振應啟世道昌,尚宗志仁曰憲邦。

士伯希時可待遇,克明以大夢兆光。

承允守太建學繼,慶自天來貞紹常。

良久惟徳一之會,永師景成美必揚。

上國方從心本吉,顯名其象正洪長。

復近朝達鳴有懋,萬代元若日肇疆。

這是從九世祖開始排的,我是丁家第22代傳人(“邦”字輩),一世祖大概是從明初開始的。

傳說陳友諒逃亡過程中化為一老農,裝作啞巴,一日正在農田鋤草,朱元璋兵部追至,問其姓氏,便舉起鋤頭,示意姓級知識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同時,他在天完內部製造分裂,篡權奪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了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

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於採石,自立為帝。建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漢政權建立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大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 部的戰爭上。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後進行了三年多,歷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陳又與朱元璋戰於潘陽湖,史稱“鄱陽胡之戰“。

陳友諒原姓謝,其祖父入贅於陳,其後人遂以陳為姓.浙江永嘉縣蓬溪、鶴陽的謝氏族譜均說陳友諒是那裡的謝氏後裔,南朝詩人謝靈運為其遠祖,根據是鶴陽謝姓族譜上有個叫謝千一的人,與陳友諒祖父同名。

懷寧丁氏宗族源考

懷寧丁氏系陳氏易姓為丁而來,民間有傳說丁姓為陳友諒後人,丁氏族人對那段歷史諱莫如深,由於史料有限,一直沒有成文。現手頭僅有一套不完整的族譜資料共五冊,加上搜集的一些史料,草就此文,以供有興趣的宗親探討。

一、丁氏宗祠

前年清明節前夕,曾去拜謁宗祠,始知血緣始祖。

丁氏宗祠位於懷寧縣欽化鄉汪家潭新安裡(今安徽安慶懷寧公嶺鎮永新村),始建於明(具體年代不詳),原祠堂已毀,現祠堂於前幾年在原址復建。丁氏宗祠於此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族人多次重修,方見今日之規模。

祠堂面朝西南,前方有條碧帶般的小河,河流對面不遠是座小山,曰牛型山。據說祠堂風水極佳,能庇佑子孫後代。

祠堂大門兩側,一對石獅威武高大,氣宇軒昂,雕刻精細,神態逼真。據族人說,石獅與祠堂同一時期落成,取材於安慶集賢關北側石山麻石,在當地請匠人雕鑿好以後,組織青壯族人,用圓木一步一步挪回祠堂。石獅目睹了祠堂的無數次重修,是祠堂最好的“見證人”,也是丁氏宗祠的守護神。前些年,有幾個江浙商人對這對石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願意出資10萬元購買,有一位老闆甚至當場掏出了現金,叫好了車子準備隨時裝運。但是丁氏族人不忘 “永團員”祖訓,不為花花綠綠的鈔票所動,婉言謝絕。

祠堂大門上書三個隸書大字。“世進士”因何得名,我還沒有查到相關資料。是否和五代十國時期的朱梁貞明三年(917)陳雍的第八代(陳實第二十九世孫。陳實,丁氏遠祖,後文有溯源)陳文餘有關,不得而知。據史載,陳文餘很會培養兒子,有“一門三進士,九子十登科”的美名。

正門兩側有刻石描金對聯一副,聯曰:“皖國詩書第,江洲禮儀家”。院內有花戲樓一座,兩旁有繞廊扶梯出將入相,樓上正面有丁氏祖訓“永團圓”行書匾額。下視中庭可容二三百人聚會,觀戲,中庭上懸各支各房的匾額,有數十面之多。兩廂是族人會餐,休憩之所,紫竹芭蕉,木門花窗,頗具清幽古味。過了中庭花徑,後院依勢而建,高十數丈,登石階上是祭祖堂,正門懸“源遠流長”藍底白字大匾,內立壁數丈,橫數十丈,位列各世先祖牌位,下有拜祭火燭,專人管護,終年不息。

相傳,丁氏宗祠前有配殿 “燕公廟”,形似船形,用以紀念一世祖的救命恩人­­­­­­­——燕公(無從考證)。一世祖水戰兵敗後落水,在安徽宿松小孤山江面被燕公救起。燕公告訴他往北有一戶大善人——丁姓員外可能會收留他,一世祖聽從投奔丁員外。丁員外憐惜一世祖,見其正當青年,將女兒許配。一世祖成婚後因夫人不育,續娶二夫人謝氏,生二子。

一世祖因感恩及避禍,遂將二子改姓丁。按族譜譜志推測,這一傳說有較高可信度。

二、丁氏溯源

丁氏在明代始建宗祠落成後,傳說上放始祖牌位時,稱“丁公良卿大人之位”,牌位落,再上再落,後去“丁公”二字,牌位正。現在丁氏宗祠供奉的一世祖為:“陳良卿大人之位”。

查閱手頭公元1999年編修的丁氏族譜,譜載,安徽懷寧丁氏的確出自江州義門陳姓。祠堂大門對聯“皖國詩書第,江洲禮儀家”印證了族譜。

㈠遠祖潁川郡陳實

據丁氏族譜世系記載:“按陳氏譜,自漢實公起世至元良卿公凡55世,公娶於丁遂易陳為丁而稱公為一世者尊始遷之祖也,其子介甫居宿,義甫遷懷,遂子姓蕃衍焉”。由此可知,懷寧丁氏一世祖陳良卿為東漢時期名流陳實的第55世孫

遠遠古炎黃時期,啟帝舜為陳實血緣之祖先,傳遞而下之受封於宛邱(今河南淮陽縣)之始祖胡滿公。潁川郡是中國陳姓大族的一個郡望與堂號。歷史向後推約2000年,在東漢年間出了個名流陳實(滿公第43世),字仲弓,潁川郡許縣人(今河南省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生於公元103年(漢和帝永元十五年舊曆二月初二),卒於公元186年(漢靈帝中平三年八月丙午)。

陳實出身卑微,家境貧寒。青年時在縣吏手下聽差。他不管雜役苦差,凡事任勞任怨,因而升為都亭刺佐(城內轄區小官)。他有志好學,坐立誦讀,勤奮克儉,受到縣令鄧紹的賞識,便讓他受業太學,準備提拔他作縣吏。陳實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豐富,辭而不就,避於陽城山中(今登封市境內)刻苦學習。後陳實作郡西門亭長,又升為郡功曹。不久,朝中大臣中常侍侯覽,利用權勢,介紹一位親信,要太守高倫任用為吏。高倫便任用他為文學掾。陳實認為此人無德無才,不能勝任,便寫個報告,請求見太守高倫,說:“明知此人不可用,而侯常侍交辦的事也不能硬頂。既然你很為難,那麼就以我個人反對為名,把人給退掉,然後把我給降到處署使用。不管別人會對此有什麼看法,而我則是剛正無私,為朝中大事著想的。”於是高倫便照他的意見辦了。這事過後,很多人對此指責陳實,而他從不加以解釋。後來,高倫升任尚書,郡中眾官員為他送行時,他無限感慨地對大家說:“陳君可謂善則稱君,過則稱已者也。”

後來,司空黃瓊選忠厚正直的人為官,讓陳實做聞喜長(相當於縣令,地處今山西省絳縣西)。數月之後,他因回鄉辦喪事而辭官。不久,又擔任太丘長(地處今河南省永城縣西北。漢初置敬丘縣,東漢改為太丘縣)。陳實在作太丘長期間,修德清靜,百姓安居樂業。一天晚上,有個小偷混進了陳實家裡,躲在樑上,想等陳家人入睡後偷東西。陳實發覺後,並不聲張,卻藉機訓誡他的兒孫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力求上進,不要學“樑上君子”的行為。小偷聽後,便從樑上跳下來,拜伏在地,叩頭請罪。陳實態度十分溫和地說:“看你的相貌,不像是惡人,大概是因生活貧困,才被逼如此的。”當即送了他兩匹絹,放他回去。這事傳揚出去後,縣裡偷盜的事情便很少發生了。成語“陳實遺盜”、“樑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此。

桓帝時,陳實因反對宦官專權,遭黨錮之禍被禁錮,不許再做官,前後長達二十年之久。他感到時事難測,仕途渺茫,就安於為民,不再做官。此時他隱居於長社西陘山之陽,小洪河源頭處(在今長葛縣西后河鎮紙坊村西1公里處)。他在鄉里平心率物,中庸曠達,深得群眾敬仰。每遇有爭訟的事,便去找他評論是非。只要陳實出面裁決,論為曲直後,爭論雙方均無怨言,所以當時流傳著“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諺語。陳實與長子元芳(紀)、四子季芳(諶)時稱“三君”。

陳實的高尚品德,受到朝野稱頌,聲望越來越高。連一些朝中達官顯貴都為陳實因黨錮牽連,未能在朝中做大官而深表惋惜。太尉揚賜、司空陳耽等常嘆息說:“以陳實的德操,未登高官厚祿,我們實在對不起祖宗啊!”

黨錮解除之後,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等都先後派人去請陳實入朝,上表朝廷,保舉他做不次於自己的官職。陳實因累遭黨錮之苦,早已心灰意冷,看穿了官場險惡,推說自己久絕官場人事,惟願在家安度晚年而已,便一一婉言謝絕。“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閒心靜居。”直到中平三年,83歲時在陘山之陽家裡去世。

陳實去世後,不但相鄰府丞郡縣官吏士民紛紛參加葬禮,連朝中“群公百僚,莫不諮嗟。巖藪知名,失聲揮涕”。大將軍何進等都派人弔祭,以至海內赴者3萬多人,送殯的車子千輛,披麻戴孝的500多人。大家共刊石立碑,諡為“文範先生”,著名文學家蔡邕親自撰寫碑文(文載《蔡中郎集》)。因為他一生嚴於律已,寬以待人,中庸為本,仁義為懷,為官清正,為民眾辦了很多好事、實事,所以深受民眾擁戴。在《後漢書·高士傳》和《中州名人三十家集》中,均屬大名鼎鼎的人物。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春三月),豫州刺史為陳實褒功,作諡封墓,建廟立碑,圖像百城,被樹為朝野吏民學習的光輝典範。後來又追封為潁川侯,欽賜龍牌。

陳實生活的時代距今已近2000年。雖滄海桑田,遺蹟湮沒,但歷代州府郡志,均有記載。其事蹟仍在潁川故址代代流傳。當地陳姓過春節時都要貼上下面對聯:“易學源流宗華山,文範德業貫潁川。”橫頭是“太丘遺風”。以此來表示對他的紀念。

史載,丁氏宗祠應有一副楹聯,聯中所說到的典故,該與陳實有關。聯曰:

太丘星聚,一德以傳,此日堂階隨顧問;

義地風高,寸心如接,他時杖履應尋求。

㈡江州義門陳氏起源與遷徙

陳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口多達 7000 餘萬,其中義門派系繁衍的人佔半數以上。公元 589 年,由武帝陳霸先建立的南陳朝被隋滅之後,潁川系陳姓四散逃生。約 140 年之後,後主陳叔寶六弟宜都王陳叔明的裔孫陳旺(陳實第29世孫)攜陳昌於唐開元十九年 (731年) 來到江州潯陽縣蒲塘驛太平鄉常樂裡建莊。江州義門陳氏始祖乃陳旺,字天相,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奉祖父陳伯宣命,由廬山龍潭窩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開創基業。

陳旺娶妻孫氏生子二,長子陳機,次子陳棋。陳旺壽終八十一歲,葬於義門東臬嶺龍池山(今旺公山)。陳旺自開基以來,以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建書堂,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使義門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義風蔚然而日益昌盛,為義門陳氏後來聚居數千口,合炊幾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至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 年 ) 奉旨分莊,聚族同處 332 年之久。在這肥沃神奇的江州大地上,創下了 15 代同居共活 ( 分家時是以十五代人為莊主作鬮,其時家裡第十六、十七代人已普遍出生,然長房長孫實際已超逾十七代 ) ,義聚 3978餘口的世界人文奇蹟,過著“室無私財,廚無別饌”的氏族公社生活。全家上下謙讓和睦、合德同風,其樂融融,為封建社會臣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範,鄉閭競相效化。

唐中和四年 (884年),僖宗李儇首旌“義門陳氏”四字,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書聲舊,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裡永清村改為“義門”。

唐昭宗李曄於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即定名為 “義門陳”。今外地仍稱車橋鎮義門村為義門陳。

南唐升元元年 (937年) ,李昪又敕立“義門”,便於門首建牌坊一座,旌門三間。

宋太宗趙匡義於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筆旌賜“忠者世家”,又於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賜“真良家”和“義居人”,同年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於國史館,並遣內侍裴愈賜御書三十三卷在義門敕建御書樓,將“真良家”三字懸掛門首。宋太宗又於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為義門親題:

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

祖宗遺下林泉汁,子孫相承孝義廬。

原上鶺鴿常救難,庭前棠棣每添輝。

潁川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南紹有虞。

和“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的詩句以示讚頌。

宋真宗趙恆聽說義門陳氏“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一十五代未分居,農夫不怨耕田苦。”驚歎不已,連命義門族人進朝加爵,並額外恩准義門陳氏鑄造家幣以示榮寵(海外至今仍有人收藏鑄有“義門世家”字樣、外圓內方約一寸直徑的銅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由此可見,“義門陳”當時可謂:

樓閣連雲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氣長。

農夫耕種猶作賦,學子吟哦翰墨香。

宋真宗曾賜聯“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無雙”,並於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於旌表門外,築高臺丈許,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六個大字。

宋仁宗趙禎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江州義門陳始祖陳旺及陳機、陳感、陳蘭、陳青分別為晉國公、齊國公、吳國公、燕國公、許國公之諡號,又於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贈義門分莊一詩:

江洲久著義門莊,珠輝玉廊孰同行。

蒂固根深誰與並,莊上分莊歲月長。

謾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

子孫各知道義範,永於舜德有重光。

義門陳姓還受到唐宋歷朝的恩遇:免徵徭役,欽貸糧谷,賜御書;題贈“真良家”、“義居人”、“至公無私”等御匾。因之,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來,趨之若鶩,他們揮毫潑墨,吟詩題贈,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章和史料。其中“百犬同槽”更是千古一絕,已載入世界文化奇觀吉尼斯記錄。

江州義門閤家與國一體,其實就是一個縮小的國家。這裡具有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不僅有基本法三十三條,還有保障家法得以實施的族規、家訓、各項管理制度等。

義門發展到宋仁宗朝,擁有莊田、園林三百多處,遍佈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莊田不僅能夠滿足閤家生活之需,還單列“學田二十頃”作為發展教育經費,創辦了“東佳書院”、“東佳書屋”兩級學校,以“供給制”形式令適齡子弟入學普受教育。後來,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開始招收外姓子弟來此學習、深造,並資助他們在此完成學業。如釋文瑩的《湘山野錄》、《五代史》中均寫道:“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焉!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氏一家歷代為官人數約3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120餘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

經數百年的發展與擴建,這裡不僅建有繁華的街坊市井、茶樓酒肆,還建有各種公益設施。如義門圖書館 ( 御書樓、家藏萬卷書 ) ,娛樂場 ( 有六處鞦韆院和嬉戲亭、戲臺 ) ,敬老院 ( 壽安堂,老人們在此活動,頤養天年 ) ,育嬰室、託兒所 ( 如“百嬰待哺”、“三歲孩兒不識母”等 ) ,醫院 ( 命二人習醫,以備老少疾病 ) ,此外,還有刑杖廳,佛、道寺廟等設施。義門最高統治者是家長,在其領導下,內部分工具體,各司其事。如胡旦《義門記》所述那樣:“置庫司以掌家財,立莊首以督賦租,書屋以教童蒙,書院以待學者,道院以業焚修,巫室以備祈禱,醫院以供藥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門”。設置無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條。

一方面,宋仁宗面對如此這樣的孝義之家,自然是封建社會的樣板,應推向全國,以適應朝廷的仁孝治天下。另一方面,宋仁宗出於維護統治階級自身利益,嘉祐七年七月 (1062 年),重臣包拯、文彥博等上書,論德安義門陳氏人口過於集中,朝野太盛,似有王氣,以人多地少、供給不足為由建議分析“義門陳氏”。宋仁宗於公元1063年賜“義門陳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成延繼”,遣地方官員謝景初、呂海、範彬等人於同年7月初三到“義門陳”,將12個派行分析為291莊,其中遷往江南110莊,楚地91莊,兩直、川浙廣閩90莊。分佈全國七十二個郡(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河南、山東、四川、廣東、廣西等)耕種生息,奉江洲德安義門為世家。之後莊又分莊,支分派別,時有變動。

據《德安縣誌》、《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中國人文地理》記載:元未,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鄱陽湖兵敗後,義門陳氏受到株連,朱元璋為報復,派兵進駐陳友諒故里“義門陳”,進行了洗劫,不僅故居遭毀,人也被貶為“丐戶”、“疍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流放蠻夷荒野之地。致使分析出去的陳氏後裔有的紛紛移居海外,異國謀生。

從義門陳演變過程不難看出,丁氏一世祖陳良卿元末明初遷居安慶宿松,應該和陳友諒兵敗有關。譜載:良卿,初名埈,子本高,官州守,自江右(今九江)遷安慶宿松,娶丁氏續娶謝氏生子介甫義甫。丁義甫自宿松徙居懷寧欽化鄉汪家潭新安裡,為懷寧欽化鄉丁氏開基人。

㈢丁氏派行

丁氏自二世祖至八世祖無輩份宗派,因為當時人數少以及隨時準備改回陳姓。明中晚期,第七代始立輩份,從第九代起開始啟用。明成化丁未科進士七世孫榮撰寫了一首七言詩用作丁氏宗派,詩曰:

嘉振應啟世道昌,尚宗志仁曰憲邦。

士伯希時可待遇,克明以大夢兆光。

承允守太建學繼,慶自天來貞紹常。

良久惟徳一之會,永師景成美必揚。

上國方從心本吉,顯名其象正洪長。

復近朝達鳴有懋,萬代元若日肇疆。

整篇宗派氣勢恢宏,詩中既隱含雪恨,以攻克明朝為大業實現夢想,又體現了恢復如元朝的廣大疆域之鴻鵠大志。

三、丁氏名人軼事

丁氏自開祖以來, 秉承太丘遺風,光大義門義風,恪守“永團園”祖訓,教子育兒,人才輩出,有聯為證:

書香譽世,一樓彙集八千卷;

仁愛傳家,五代同居三百人。

搜列幾位丁氏名人如下,有興趣的宗族宗親可作補充。

⒈州守——陳良卿

譜載:良卿,初名埈,子本高,官州守(刺史),掌管地方軍政大權。是否曾任江州州守,因收集不到相關資料,無從考證,知情宗親可作補充。(安徽懷寧丁氏族譜,(現代)丁治安等修,1999年鉛印本三冊)

⒉《四庫全書》編纂——丁昌遂

丁昌遂(清),懷寧人,字秀崖。《四庫全書》編纂者之一。編有《典引輯要》·十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是書成於康熙庚寅,雜採舊文,各隱括大略而分類編之。其凡例謂制藝一道,固發自性靈,間亦取證於古典。是編所輯,足供舉業家之考證。其宗旨如是,書可知矣。

⒊文林郎——丁志熙

在潛山縣青樓鄉民生村黃祠組有一個黃家祠堂,昔日的黃家祠堂不但是樓臺亭閣、香火鼎盛,而且還是聞名方圓百里的黃家京館。相傳黃氏宗族為培養族人後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在祠堂廂房設立私塾,乾隆年間這裡培養考秀才的預備生,至光緒年間京館非常興盛,乾隆後期教京館的老師因待遇問題常走人,而在道光年間來了一位老先生,他不計較名利,一直到年屆八旬還在京館教書,他就是懷寧縣公嶺鎮石橋村人丁志熙。

族譜記載,丁志熙是恩賜副舉人,生於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十九日,光緒元年正月二十一日逝世,享年八十四歲。丁志熙的墓碑上刻曰:“例贈文林郎”。“文林郎”在明清則為正七品之文散官階,按今天的職稱來說,“文林郎”屬於高級職稱了。老先生一生教授的黃氏子弟考取秀才眾多,為官不少,因此族人上書府衙,其學生為官者相互串通上請,為老先生求得皇上賜為副舉人,贈為“文林郎”。

按照丁氏宗族輩分“嘉振應啟世道昌,上宗志仁曰憲邦”,邦字輩的後代稱丁志熙為太祖父。這位太祖父在黃家京館教書時,濟貧扶困,對富窮學子一視同仁。據說,黃氏族人在老先生八十誕時,要送幾擔公畝田(一擔等於七畝)給他,他謝絕了族人的好意,至今老先生教的黃氏子孫後代還在談論這件美事。(原文載《安慶日報》)

⒋教育屆前輩——丁柱中

丁柱中(1896~1940)懷寧縣慄樹嘴(今楓林鄉人)。民國6年(1917年)秋,錄取安徽省立第一師範本科。民國1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民國12年報送法國里昂留學,攻讀電機工程。民國16年回國。民國18年經操球介紹,到南京曉莊師範人物理教師。民國19年4月,國民政府封閉曉莊師範,他避難上海。民國20年會懷寧故鄉,以丁氏祠堂創辦世則小學,作為陶行知教育思想試驗園地。丁曾與陶行知合辦“自然學園”和“兒童科學通訊學校”,是《兒童科學活頁指導》、《大眾科學叢書》、《兒童科學叢書》編輯出版的負責人。他親自編寫的讀物有《電的把戲》、《我們的地球》、《磁的把戲》、《兒童的點擊工程學》等。譯著有《巴斯德傳》(民國25年有中華書局出版,1943年再版)。民國25年人安慶高級工業專科學校教導主任,民國27年任懷寧縣動員委員會指導員。(原載《安慶地區志人物傳》)

⒌陸軍少將——丁立群

丁立群(1901-1944.1),字力人,安徽省懷寧縣小市巷人。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三期畢業,和著名愛國將領戴安瀾將軍為同班同學。丁立群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皖南遊擊縱隊副司令,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

大革命時期,1925年參加第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中央教導師排、連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吳淞江防司令部警衛營長,南京中央軍校第十期第1總隊步科第4隊中校隊長,安徽蚌埠師管區上校副司令。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皖南遊擊縱隊少將副司令,第三戰區軍官教育團兼特訓班副教育長,戰地服務總隊少將指導員。1944年1月在蘇北與日軍 ⒍全國政協委員、工程師——丁貢南

丁貢南(1901——1991),安徽懷寧人。192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工學院。曾任杭徽公路工程處、漢渝公路工程處主任工程師,西康省水利局副局長,國民黨政府交通部第五區公路管理局總工程師。建國後,歷任交通部公路總局基建局副總工程師,北京市第五、六屆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員。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作戰中犧牲,終年4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