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為什麼到漢武帝時期才成為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為什麼到漢武帝時期才成為主流思想

儒學倡導的仁愛思想在春秋爭霸中沒有用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正處於周王朝中央政權逐漸削弱,諸侯並起,爭霸天下的時期。天下亂紛紛,諸侯之間一切靠戰爭和國家的實力說話,孔子那套“溫恭儉良讓”的仁者愛仁的思想根本就行不通,這也是他周遊列國推銷政治理念而屢屢碰壁的原因。一句話,孔子的儒學思想在春秋時代不接地氣,過於理想化,在實戰中沒有作用,也當然不會受各諸侯的重視,更別提推行儒學思想了。

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孔子開創的儒學,承接了周王朝的“王道”思想,在生產力很落後的青銅時代,依靠井田制和奴隸制,王道思想推行起來問題不大,但是隨著整個社會從青銅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生產力提高,奴隸制和井田制廢除,各諸侯國財富積累,已經有了向垂垂老矣的周王朝叫板的能力,爭霸野心頓起,禮崩樂壞,在各路諸侯國的殺伐之中,孔子卻宣傳不合時宜的仁愛思想,也難怪受冷遇。

儒學是一套思想理論體系,而不是實戰之術

孔子開創的儒學是一套思想理論體系,不是實戰之術,在春秋時代受冷遇,在戰國時代更是不被人重視,就拿儒學亞聖孟子來說,也是帶著弟子到處在各個國家亂竄、講學、辯論,卻拿不出一項可供國君使用的富國強兵的辦法,都是大而無當的說辭和高屋建瓴的道德優越感。這是儒學的短處,那些儒學理論看著很高大上,但是實施起來卻是狗咬刺蝟,無處下嘴,根本沒法與實用的法家、縱橫家相抗衡。商鞅用法治讓衰弱的秦帝國崛起,其餘六國因為法治推行不利而亡國。儒學在戰國時代能幹什麼?耍嘴皮子而已。也難怪魏惠王(梁惠王)沒事就把孟夫子喊去侃大山解悶,侃來侃去侃成一部《孟子·梁惠王》,一個國君將儒學當成侃大山的佐料,可見儒學“如喪家之犬”這種不受待見的程度。

那麼,怎麼到了漢代,儒學突然變成了顯學了呢?因為時勢變化了!儒學在殺伐亂世沒啥卵用,但是在和平年代治國就很有用。

儒家思想為什麼到漢武帝時期才成為主流思想

儒學理論體系適合大一統王朝的治國需求

秦朝因為沒有將戰時法律及時改變成和平時期的法律而一朝亡國。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迫於經濟凋弊、民心思治的社會形勢,以退為進,奉行黃老之學為統治思想,試圖達到無為而治.但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漢武帝時期開始實行有為政治,統治思想也必然面臨新的抉擇. 最終還是大儒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而儒家的思想已非孔子最初所提出的思想,而是雜糅了道、法、甚至陰陽五行家的諸多思想內容。這時候的儒家思想經過數代人的辛苦鑽研,已經慢慢對帝國的胃口了。

儒家思想為什麼到漢武帝時期才成為主流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