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前言:雖然西方人將怛羅斯之戰拔到很高的高度,將其定為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碰撞,但其實這場戰役在國內受關注度並不算高,應該是因為戰爭結果對雙方的影響都不算是決定性的。那麼,這場戰役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篇拙文,咱就來聊聊這個事。

戰爭的起因:兩個半獵手在中亞獵場的角逐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句話把虎的生活習性體現的淋漓盡致。其實,人類的文明競爭,也與之類似,兩個發達文明碰撞,在相互融合之前,必然先是頭破血流。那麼,基於這個思路,咱就來分析一下,唐朝和阿拉伯之間,到底是如何走到戰爭邊緣的。

第一個原因:阿拉伯向東擴張的勢頭一直很強,與唐朝的利益發生了嚴重衝突。表面上看,怛羅斯之戰是發生在唐玄宗時期,而事實上,雙方的矛盾早已不可調和。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唐高宗時期對西域的控制

阿拉伯的崛起,與唐帝國的崛起大致上處於同一時期。公元7世紀,唐太宗順利完成了中原的統一大業,運氣還算不錯,恰好遇到天災的幫助,他抓住機會,迅速出兵,解決了老對手東突厥的威脅。接著,就染指西域,逐漸在西域實現了軍事存在。

正當西域諸國馬屁拍得震天響,將唐太宗稱為“天可汗”時,西亞沙漠那邊也沒閒著,阿拉伯勢力迅速崛起,並且以開掛般存在,對周圍的區域開始了征服之旅,很快,波斯帝國就頂不住了,波斯王子狼狽逃到了唐朝,這時,唐太宗已經作古,唐朝的當家人是唐高宗李治。

顯慶四年,唐軍斬殺真珠葉護,徹底平定了弩失比部,並設立了阿姆河南諸都護府,這就意味著,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已經基本穩定。幾乎同時,唐高宗冊封那位逃出來的波斯王子為波斯王。說明什麼?很明顯,兩個強大的勢力已經站到了對立面。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兩大帝國的碰撞示意圖

面對唐帝國的強硬,阿拉伯也沒閒著,繼續向東前進,攻佔了唐朝屬國康國的首都撒馬爾罕。這是實實在在的打臉行動,對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權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那麼,為什麼這時候唐朝就不反擊呢?是因為害怕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唐朝的屁股後面還有一個難纏的對手——吐蕃。

所以,我前面說,中亞這塊獵場,有兩個半獵手,這半個就是吐蕃。因為當時的西域,唱主角的還不是吐蕃,雖然後來吐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成了主角,但那都是後話。吐蕃崛起,也盯上了西域這塊肥肉,而且還一度攻陷了安西四鎮,使唐朝焦頭爛額。面對腹背受敵的窘境,唐朝自然要先解決背後的事,然後再跟阿拉伯折騰。而且,恰好這段時間,阿拉伯也陷入了內亂,沒有精力繼續東進,於是,7世紀,二者就沒有打起來。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大食的東擴

武周長壽元年,經過長達20年的反覆爭奪,吐蕃終於支撐不住,安西四鎮復立。巧合的是,阿拉伯也騰出了手,繼續向東開進。開元二十四年,唐帝國出兵解決了突騎施問題,自此,阿拉伯和唐帝國最後一點緩衝地帶也消失了,二者衝突已經在所難免。

第二個原因:唐朝自上到下,野心膨脹,西域諸國人人自危,漸生叛心。其實,到了公元750年這個時候,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存在已經接近百年,而且,統治機構也已經非常穩固、成熟。這種情況下,西域諸國早已經習慣了唐朝的統治,還是比較聽話的。可是,壞就壞在,唐朝邊境的軍事將領自主權太大。

當時,唐朝鎮守西域的是高仙芝,眾所周知,此人的軍事能力還是非常厲害的,可是人卻非常貪婪。當時,西域諸國中,石國算是比較富裕的,可能是由於坐擁商路之便,國內的奇珍異寶尤其多。要說,無敵也是寂寞的,作為軍事統帥,總得找點事幹,讓朝廷對自己認可啊,於是,高仙芝就盯上了石國,以不遵守“藩臣之禮”為由,對石國進行了軍事懲罰。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高仙芝(劇照)

要說這高仙芝還真夠殘暴,佔領石國後,竟然進行了大屠殺,除少數男丁外,很多人都死於非命。一個繁榮的石國,迅速成了地獄。更加令人無語的是,已經投降的石國國王也被押送到了長安,李隆基問都不問就給殺了。可以看出,唐朝朝廷自上而下,野心都已經膨脹到極點,完全不把西域小國當回事。

可是,高仙芝雖然殘暴,卻也有漏網之魚,石國的王子就跑出來一個,偏偏跑出來的這位王子是個說書的材料,一路逃到各個胡人部落,把高仙芝的行為添油加醋地描述一番,一時間,人人自危,生怕高仙芝 哪天也來個欲加之罪。那麼,既然害怕,就得再找一個大哥罩著,找誰呢?當然是強大的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了。於是,這些小國在中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兩個強盛帝國的交手已經箭在弦上。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影視劇中的唐軍形象

戰爭的過程:豬隊友倒戈造成的惜敗

那麼,這場戰爭是怎麼樣發起的呢?咱看看《資治通鑑》的說法。

仙芝聞之,將番、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怛羅斯城,與大食遇。

記載說得很清楚,“仙之聞之”,聞什麼?自然是這些小國去求助大食的事。聽到之後,高仙芝倒是沒有猶豫,直接準備了漢軍和番軍三萬人,準備主動出擊,來一場遠征。其實也可從這裡面看出高仙芝的自信,作為統帥,他當然知道大食那邊的實力,如此情況下,準備三萬人就解決問題,可見,他並沒有把大食放在眼裡。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強悍的大食軍

經過七百多里地的艱苦跋涉,高仙芝的遠征軍與大食軍隊相遇,此時,大食有大軍二十餘萬,表面上看,雙方實力還是比較懸殊的。

很快,雙方陷入了激戰,經過數場較量,人數佔絕對劣勢的唐軍並未吃大虧,而是陷入了長達5天的僵持。人數佔優的大食軍隊經過多輪衝擊,唐軍陣型一直保持得非常穩定,且一度佔據了上風。

正當大食軍隊束手無策之際,唐軍內部出現了問題,葛羅祿部突然倒戈,從背後捅了唐軍一刀。至於葛羅祿部為什麼突然倒戈,這是一筆糊塗賬,可能是因為平時受到壓迫太多,加上大食軍隊人數眾多,大家不願意將命丟在此地。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怛羅斯之戰形勢圖

這種臨陣倒戈是致命的,很快,唐軍的陣型就被大食的騎兵衝散,開始了大規模的潰敗。不過,高仙芝能夠率部殺出重圍,也足以說明唐軍戰力的強悍。

失敗後,高仙芝本來想要就地組織力量反擊的,奈何衝出來的只剩下幾千人,與大食力量懸殊,冷靜下來後,高仙芝悻悻離去。應該說,此敗,唐朝並不算狼狽,因為大食雖然人數佔優,並未佔到便宜。面對數倍於己的大食軍隊,唐軍還是給對手帶來了巨大傷亡,戰後,大食軍隊未進行乘勝追擊,就應是懾於唐軍的強悍戰力。

這是一場被過於拔高的戰爭

怛羅斯之戰,在國內的存在感並不強,反而在西方討論的比較多。這其中主要原因是這場戰爭是阿拉伯與唐帝國唯一一次較大規模的較量,是兩個強盛帝國的碰撞。遺憾的是,事實上,這場戰爭對參與者雙方的影響力都有限,甚至沒有進入雙方最高統治者的視線。

方面,此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阿拉伯並未擴大戰果,而是選擇了沉默。另一方面,唐帝國的心臟地區並未受到威脅,甚至在西域的統治現狀都沒受到大的影響。

對於唐朝來說,那段時間對契丹、奚族,甚至對南詔的戰爭都出現了敗績,遠在西域的這場失敗,不過是眾多敗局中的一個,都未對唐朝的實力造成大的影響。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血戰沙場

何以證明呢?咱來看看《資治通鑑》的記載:

是歲(指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至菩薩勞城,前鋒屢捷,常清乘勝逐之。斥候府果毅段秀實諫曰:“虜兵羸而屢北,誘我也;請搜左右山林。”常清從之,果獲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還。

也就是說,高仙芝因敗入朝後,作為繼任者,封常清很快就率領軍隊遠征大勃律國,並取得了非常大的勝利。如果怛羅斯之戰對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力量造成重大影響,封常清斷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恢復瞭如此強悍的實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事情可以作為佐證。公元752年,安祿山調集了十幾萬大軍對契丹進行了大規模征討;公元753年,哥舒翰大破吐蕃軍隊,收回了全部的黃河九曲。這些大的軍事行動表明,怛羅斯之敗,唐帝國的對外政策並未受到大的影響。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封常清

那麼,為什麼我會在題目中提到,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在西域的絕唱呢?其實是因為此戰之後不久,安史之亂就爆發,唐朝再也沒有能力重新掌控整個西域。

怛羅斯之敗的惡果:以唐朝為中心的中亞國際秩序出現了嚴重鬆動

雖然,怛羅斯之敗並未對唐朝的根基造成影響,甚至短期內對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影響都很有限,但這畢竟是一場敗仗,從長遠看,還是給唐朝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第一,長期以來,唐朝在西域建立的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改寫。自唐高宗徹底征服西域之後,唐朝在西域一直都是碾壓式的存在,幾萬唐軍,牢牢控制著整個西域,誰不服誰就捱揍。大食來了之後,這種局面被打破,西域小國從此會在其中斡旋,唐朝的絕對控制權受到了挑戰。


大唐在西域的絕唱:怛羅斯之戰的起因及影響

安史之亂初期形勢

第二,中原王朝的威信大大下降,非軍事勝利所能彌補。怛羅斯之敗後,唐朝的軍事力量依舊強悍,封常清仍然能夠遠程奔襲,擊敗大勃律國。可是,高仙芝對西域小國的任意蹂躪,缺乏信義的行為卻給唐帝國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許多國家開始對唐朝不再信任,變成了牆頭草。

第三,隨著唐朝勢力退出西域,伊斯蘭勢力滲透嚴重,為日後西域與中原的千年斷絕埋下了伏筆。

安史之亂後,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力量內調平叛,大食開始步步蠶食西域,吐蕃也趁勢染指,很快,西域各國都進入了伊斯蘭化的階段,中原文化再想在西域落腳,出現了極度不適應的狀況。當然,這其中還有一點,就是絲綢之路的斷絕,使中原失去了很多瞭解西方的機遇,以至於造成後來的封閉,也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

當然,除了這些,還造成了很多其他的影響,我就不再一一列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咱們討論一下。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裡,下期再見。

我是貓叔,專注原創,喜歡歷史,喜歡考古,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