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俱虛該怎麼補?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一百六十八。(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陽為氣,陰為味。”一個是陽,一個是陰。氣是代表著什麼呢?代表著動態的無形的能量。味一般代表的飲食物,就是有形有相的。“味歸形,形歸氣。”這裡的歸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生成滋養的意思,形指的就是形體,氣指的就是元氣。

張介賓在《類經·陰陽類》裡邊講:“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他來註解《六節藏象論》裡邊的“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的這段話的時候,他是這麼註解的:“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於形。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於氣。”(今日頭條 )也就是說“味歸形,形歸氣。”是這麼來理解的:五味泛指的就是我們吃的飲食物。我們吃的這種飲食物能生成身體的精血。而形成我們的形體,所以叫做“味歸形”。我們形體的存亡主要依賴於元氣的聚散,元氣聚我們的形就能存;元氣散,形就亡,所以叫做“形歸氣”。

《素問集註卷二》是根據“腠者,三焦元真通會之處”,根據這段話來註解,叫做“陰為味,陰成形。”所以說“地食人以五味,以養此形,故味歸形。陽化氣,諸陽之氣,通會於皮膚肌腠之間,以生此形,故形歸氣。”(今日頭條 )這段話講的意思就是“陰為味”,味道是具體的實相的成型的東西。所以地食人以五味,就是大地給人的補養的是用五味進行補養,我們吃的所有的食物都是來源於大地。

所以這些五味,這些具體的飲食物,我們吃了之後來充養我們的形體,所以叫做“味歸形”。“陽化氣”,氣指的是諸陽之氣,通會於皮膚腠理之間,以生此形故曰“形歸氣”。那麼氣也依賴於形,形也依賴於氣的這種聚散和充養。

總而言之,這段話講的就是什麼意思呢?講的就是我們無論是飲食物也好,還是身體的元氣也好,是來充養我們的身體。飲食物能夠化生精,我們身體精可以化生為氣,精氣二者合在一起就能充養我們的身體。

我們再往後看,“氣歸精,精歸化。”“氣歸精”指的是氣生於精,也就是精生氣的意思。《素問集註卷二》裡註解叫做“陽氣生於陰精,故氣歸於精。”化指的是化生、生化的意思。(今日頭條 )《素問注證發微》裡面講的“所謂的精歸化者,以化生精也,化為精之母,故精歸於化耳。”講的就是飲食中的氣也可以溫養人體的陰精。陰精又能轉化為元氣,所以叫做“氣歸精,精歸化。”說白了就是精可以化生於氣,氣反過來又能充養、溫養人體的陰精,講的就是陰陽互根互用的這樣一個道理。

要是熟悉我講課的聽眾朋友們就知道,我講課講到《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在開頭的時候就講到這個陰陽二者之間有一個關係叫做互根互用。對應到我們人體,它其實就是精和氣之間的互根互用,精氣可以充養與我們的身體。我們由此就對應到臨床治病,治病用藥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補精的,也就是補形的,像這些滋陰的藥物大多數都是補精補形的;還有一種藥物是補氣的或者叫行氣的,這一類的藥物是通氣補氣的。(今日頭條 )補氣在大多數是用來調整身體的這種機能的、這種運行和功能性變化。所以二者某種意義上是矛盾的,比如說用了滋養陰精的藥太多,比如說用熟地、山萸肉或者說麥冬、天冬、枸杞子等等,這些補精、補陰的這些藥用多了之後就會讓身體形比較充養,但是如果是消化不好,又變成溼氣,又粘膩不爽了,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要是隻用補氣的藥,比如說只是用上人參、白朮、陳皮、砂仁、木香等等這些補氣、行氣的藥用多了之後這個人精不足,又顯得有點往外散,就顯得乾燥。

二者之間一定要找一個平衡。人體一般來講,有的人偏陰虛,有的人偏陽虛。臨床上最多見的就是陰陽俱虛或者形氣都不足。所以在治病的時候,有一個先後順序。倘若是形氣都不足,我的經驗一般是先調氣,先讓他的功能恢復一部分。(今日頭條 )因為“氣歸精,精歸化”,所以等他的身體功能調整好了之後,然後再稍稍的給他補一些滋陰的藥,讓他吸收進去,吸收進去之後,這就是氣能溫養人的陰精,幫助人體陰精滋養。補進去之後,這個氣能更足,我們這時候再補養他的氣。然後氣足了之後,再滋養一些陰精,然後再把陰精的一些藥物加多。

這就像上臺階一樣,上第一階,然後站穩了之後,再上第二階再上第三階,慢慢地往上走。這樣的話,身體的精氣俱虛就慢慢能恢復了。第一個很重要,若是精氣俱虛的人,直接給他滋養陰精就會產生一個效果,那就是不好的現象,叫做“虛不受補”。(今日頭條 )就像很多人很虛了,對他又是熟地、枸杞子、人參等等,這些補精、補氣的藥一起給他用。這種用藥方式非常粗糙,用上之後,這個人就上火。為什麼呢?他中焦脾胃根本化不動。這些能量多了之後他就變成火了。“氣有餘便是火”,然後就開始上火,口腔乾燥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出來了。

那麼這就是什麼?這叫虛不受補。虛不受補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說白了你不會補。你一開始若是先不用這些東西,而先給他用比較平淡的四君子湯加上陳皮、砂仁、炒神曲等等,調理上中焦脾胃。先尤其把中焦脾胃之氣養好了,脾胃能運化了。這時候你再給他用熟地、枸杞等等的這些補精補血的這些藥,他立刻就能吸收了,而且絕對不會上火。(今日頭條 )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我們學中醫,學《黃帝內經》的時候,要聯繫到臨床。同時中醫這門手藝,一定得非常細緻才行。要弄得特別粗糙,看似好像是開了一張藥方,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弄清楚身體到底需要哪方面的調理。這樣就很容易粗糙。

所以我經常說中醫這個行業一定是非常精細的一個工作,絕對不是粗糙的一個工作,而是非常細。所以我們在臨床辨證的時候,一定要詳細地辨到底是精虛還是氣虛,是身體的哪方面是瘀阻了還是有餘了等等的,你都得分析出來。分析好了之後再用藥。而且用藥它有先後的順序。

所以說我在門診上,為什麼有的患者吃一段時間的藥,比如說吃上七天、十四天等等,就需要來複診一下。(今日頭條 )就是因為這前七天的療程已經把他的身體調整到你的階段了,之後我們需要進行第二步工作了,所以前面的藥就不能再用了,就再換一個方子。這就是中醫學的思路。這實際上也就是《黃帝內經》的思路。

我們再往後看,這就是說“氣歸精,精歸化。”所以綜合起來看,就是我們通過這段條文就理解了陰陽二氣,是互根互用,精和氣是用來充養身體。

好了,這節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一百六十八。(更多精彩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