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好人”的人生長卷

長篇報告文學《先生方敬》是王成章繼《抗日山——一個民族的魂魄》《國家責任》又一部力作,所塑造的方敬先生——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中國好人”,一位充滿仁者風範的老者,一個葉落歸根、報效桑梓的旅人,一個新鄉賢的典範,為贛榆鄉賢館兩千餘年的人物長廊增添了重要的一葉。

一位“中國好人”的人生長卷

《先生方敬》 王成章著 人民出版社

詩性

王成章本質上是個詩人,他用一顆詩心來譜寫方敬先生的詩意人生,謳歌他拳拳的赤子之心。

即使在長興島苦難的日子,星漢燦爛的夜晚,方敬與解鋼師徒,躺在草垛子上,談書畫藝術,談人生和理想,“身心空闊低於塵埃,而精神高韜神馳萬里”。在記錄方敬的成人教育生涯時,作者徵用“雄鷹”和“溪流”的意象,使讀者平添幾分聯想和敬仰。書中引用方敬的《家鄉行》,吟唱著家鄉的蘆荻、青煙、茅簷、鄉音;用充滿詩意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刻畫出方敬先生執著真誠的形象。書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情節:1956年,滿懷著重返故鄉渴望的方先生步行回“任莊”,卻因諧音被指引到“殷莊”,又在黑夜中靠北斗星指引才回到家鄉。本來可以在上海頤養天年的他長居故里,在偏處海陬的“景清書苑”教化藝徒。

王成章這樣描述弟子們為方敬先生的守靈之夜:

吳德運拿出早已打印好的歌詞——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送別》,分發給每一個師弟。

知師莫如徒啊,吳德運真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他發自內心地為方老師設計了這個深情而又浪漫的送別之夜。

……

唱完了一遍,再唱第二遍。

他們唱了一遍又一遍。

夜冷了,每個弟子披一件黃大衣。喉嚨唱啞了,還繼續唱。

方敬先生的親友們也跟著唱。

歌聲繚繞在景清書苑的每一個角落,不斷地往夜空裡發散。

他們一直唱到凌晨時分。

這是哀情的宣洩,詩意的詠歎。

書中引用於堅的詩《避雨之樹》來象徵一生行善的方敬,可謂點睛之筆:

評論者說,那是一棵怎樣的樹啊,它呈現柔軟與力量,於天地之間大美而不言。它1月榮,11月凋,承受閃電、雷雨、斧子。它穩若高山,給鳥兒、蝴蝶、蛇、袋鼠、螞蟻和鳥蛋提供居所或歇息的地方,為躲雨的人遮風擋雨……它包涵了生命的耐力、慈悲、榮寂;但它並不關心這些,它只“牢牢地抓住大地”,抓住身體本身的開與闔,完成它本身的自在和張力。即使它在死去之後,也要成為斧柄或者火焰。

方敬,不就是一棵挺立於大地上的參天大樹嗎!

縱觀全書,詩意化敘事藝術和主人公及其學生詩歌創作共同形成了本書的特質——詩性。

細節

《先生方敬》用豐富的細節、工筆的手法,展現方敬先生的嘉言善行,塑造了胸懷大愛、可敬可親的人物形象。

著名學者李靜在《鄉村振興與新鄉賢文化建設》一文中,界定了“鄉賢”這一概念,是“指傳統鄉村中德行高尚,在當地具有崇高威望的賢達人士”,而新鄉賢即指流向城市的鄉村精英人才以“在場”和“不在場”方式參與鄉村建設的群體,並指出新鄉賢文化是“鄉村文化建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計”。

方敬先生就是新世紀的新鄉賢代表。他參與家鄉文化建設方式既“不在場”,也“在場”,自始至終總是以極大的熱情教化鄉民,垂範桑梓之地,傳為佳話。《先生方敬》摘抄了大量的方敬日記,並細緻呈現了方敬兒時和成年後回故鄉的細節,以及老年定居故鄉的衣食住行的點點滴滴,生動具體,真切地表現方敬對家鄉的深情。記錄了方敬從1978年到1990年捐助家鄉衣物達500公斤;記錄了他捐獻了200多萬元的積蓄,資助任莊村260餘名寒門學子上了大學;記錄了他2003年起資助鄭玉良大學學費——在那個時代這是不小的數目。

王成章堅持用“先生方敬”為書名,又用大量細節刻畫出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青少年人生導師的形象。正如鄭玉良所說:“父母給了我身體養育了我,方老師是讓我重生的人。見到方老師,你會找到初心,擁有新的動力。然後覺得這些挫折都不算什麼,世界也變得更敞亮了,他就是精神導師。”多年來,在他的耳提面命之下,許多人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人才。

立體

王成章對方敬本人的採訪歷時很長,書中既準確細緻地描述了方敬先生晚年的生命狀態,又展現了方敬先生漫長的生命歷程和奮鬥事蹟,讓讀者直接走進方敬的人生空間,於五味雜陳中體味他超凡入聖的人生境界。

王成章還採訪了方敬的學生、同事、朋友、家人,以及村民百餘人,眾多真實的細節和令人感動的場面將方敬一生的方方面面立體地展現出來。

從對解鋼的採訪裡,我們看到在長興島五七幹校裡經受磨練依舊樂觀的方敬;在對學生葉雪禮的採訪中,方敬“地下學店”的藝術、武術和英語教學場景得以完美呈現;在對方敬大姨家的採訪中,我們看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淳樸的人際關係和濃濃的家鄉情誼……有人把方敬先生做好事看作是“作假”,當面譏諷其為“楞梅花”,方敬先生笑說自己是“愣梅花”,還經常提起自己這個“雅名”。附近的“蕪湖小籠包”老闆溫龍道是安徽人,在鎮上經營了十幾年,說起方敬他眼角一紅:“方老師真是好人吶……”淚光閃爍,說不下去了。

作者還呈現了方敬回鄉途中勇鬥拒付車費的乘客,制止不正之風的場景,讓我們看到先生剛正不阿的一面。

王成章在採訪的過程中,收集了大量文獻資料,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在寫作的過程中,鋪陳與主人公生命軌跡密切相關的時代背景,細緻勾勒出故鄉風俗變遷的軌跡。這些都增加了本書的知識性和可讀性。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