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拒稿到1周過稿2篇,我總結了5個投稿方法

我寫作時間斷斷續續大約2年。剛開始經常被拒稿,期間踩過不少的坑後,總結了5個有用的投稿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從被拒稿到1周過稿2篇,我總結了5個投稿方法

圖|網絡


1.確定要投稿的平臺

先找好要投稿的平臺,仔細琢磨這個平臺的編輯的喜好,“對症下藥”。

例如你辛辛苦苦寫了一下午的詩歌,結果你想投的平臺恰好不收詩歌題材,這樣不僅白費心機,而且還會消磨你的自信心。

找對方向再努力,不做無用功。

從被拒稿到1周過稿2篇,我總結了5個投稿方法

圖|網絡


2.不要全文沒有事例,一直在“叨叨唸”

寫作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大篇幅都在抒發情懷,但是我們又不像大神那樣可以把文字描寫得很細膩,能夠一下子戳中讀者內心。我們東寫一點,西寫一點,最後寫出來的文章也不知道在寫什麼。

一篇文章如果沒有事例,全程各種感慨,各種抒情,會顯得文章沒有說服力。

例子可以多觀察自己身邊的例子,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最好能夠加上“金句”,就是一些名人說的話,或者是能夠觸及內心的句子,昇華主題。

從被拒稿到1周過稿2篇,我總結了5個投稿方法

圖|網絡


3.不過度渲染情緒

雖然說寫文想要打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但是帶著情緒去寫文章是一個非常不正確的決定。

因為當你帶著情緒去寫文章,文字會呈現出強烈的主觀情緒,這樣不僅會影響你對事情的判斷,還會讓你描寫出來的事物給人呈現不客觀的印象。

你試想一下,有一個和你並不相熟的人跑過來,一味地向你倒苦水,你的心情會是怎樣。

所以我們最好先冷靜下來,然後客觀、平靜地描述整件事情。你寫文章是需要一點點地把你的觀點說給別人聽,讓別人產生你說得對的感覺,而不是強加給別人你的情緒。

魯迅先生曾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簡單來說,別人不是你,不一定能夠感受到你的情緒。講的再多,還不如來一個有生活氣息的例子拉近距離來得實際。

從被拒稿到1周過稿2篇,我總結了5個投稿方法

圖|網絡


4.不要“賣弄”知識

例如有時候寫文章加一點心理學等知識,講一些高深詞彙,顯得文章更有說服力,但是如果講一些別人都聽不懂的話語,別人就沒有耐心去看完整篇文章,影響觀感。

最好描寫高深詞彙時,用別人能聽懂的話講一下大概意思。

示範1:

由心理學上有一個麥格克效應可以知道,眼見的不一定為實,所以我們不能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隨意猜測別人。

示範2:

心理學上有個很簡單的實驗叫麥格克效應:

在給自願者放映的一部影片中,一個音節“ga”,在配音時發作了“ba”,而大部分自願者聽到的音節是卻是“da”。

加利福尼亞大學大學教授勞倫斯·羅森布魯姆對此解釋是:

因為視覺控制了聽覺,我們看見的口型影響了我們聽見的聲音。

如果閉上眼睛,我們會聽到正確的聲音,但睜開眼睛,聽到的聲音,就會被看到的口型所影響。

即便知道真相,但因為你相信眼見總為實,所以你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我們不能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事物,隨意猜測別人。

這兩個示範,哪一個會更好一點?

從被拒稿到1周過稿2篇,我總結了5個投稿方法

圖|網絡


很明顯,第二個會比第一個好。

如果使用第一個示範,讀者看的時候還需要自己去上網查什麼是麥格克效應,浪費讀者時間。而第二個示範例子,簡單解釋一下理論,然後再用教授的話更深一層解釋原因,為你的觀點“眼見不為實”作論據,更有說服力。

即便別人不懂什麼意思,但是看見又有實驗證明,還有教授的分析,一套一套的,別人對你的觀點印象會更深一層。

所以有些話,不該省的還是最好不要省。

從被拒稿到1周過稿2篇,我總結了5個投稿方法

圖|網絡


5.多看書

看別人的故事,獲得情感共鳴,體驗百味人生。

別人可以出書自然有其過人之處。看書不僅是素材的來源,更是情感的共鳴。

常以為寫作只需要輸出,但要知道,沒有輸入,一直輸出,哪有那麼多的東西來寫?

所以想要有輸出,首先要輸入。

看書、旅遊這些都可以。考慮經費問題,可以多讀書來豐富知識。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多讀書還是很有幫助的。

多輸入,多輸出,熟能生巧。雖然努力不一定有回報,但不努力一定沒有。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