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工藝種類,揭祕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注!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三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551字,閱讀僅需3分鐘~

故宮博物院現藏存 186 萬餘件珍貴文物當中,琺琅類器物近 7000 件,其時代上自元明,下至清末,其中又以乾隆時期為主。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時期琺琅工藝的最高水平,是一份完整的中國金屬胎琺琅工藝發展演變歷史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是除了明清兩代皇宮以外的任何博物館所無法企及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明宣德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龍耳爐

琺琅的定義

琺琅是外來工藝名稱的音譯。我國古代文獻中“佛菻”“佛郎”“拂郎”“發藍”等詞均為琺琅的舊稱,是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寫法不同而已,實為同一物質或同一工藝。明清鑑賞著錄中的“大食窯”“佛郎嵌”“鬼國嵌”等名稱, 也都是指琺琅工藝的不同製品而言。清代以來又稱為“景泰藍”,清內廷稱燒造琺琅工藝的作坊為“琺琅作(廠)”。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乾隆 掐絲琺琅仿古天雞尊

琺琅製品是以礦物質的長石、石英、硅、鉛丹、硼砂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 燒製成粉末狀的像玻璃質的物質,通常叫做“釉(藥)”, 再依其琺琅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製於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過燒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成為色彩繽紛、瑩潤華貴的琺琅製品。

按照我國傳統工藝的分法,以金屬為胎敷塗琺琅的琺琅器,稱之為琺琅工藝品。以玻璃和瓷為胎敷塗琺琅而成的,稱之為玻璃胎畫琺琅和琺琅彩。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琺琅工藝的種類

以金屬為胎的琺琅工藝,依其製作方法和工藝特點,主要可將其分為掐絲琺琅和畫琺琅、鏨胎琺琅,以及後起的透明琺琅在內的幾種做法。

掐絲琺琅今人俗稱 “景泰藍”。元代叫做“大食窯”或“鬼國窯”“鬼國嵌”,大約於13世紀傳入中國。其做法是以細而薄的銅絲掐成各種花紋圖案,粘於銅胎之上,再根據圖案設計要求填充各色琺琅,入窯焙燒,重複多次,待器表覆蓋琺琅至適當厚度,再經打磨,鍍金而成。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元代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藏草瓶

掐絲琺琅製作工藝大的工序有6道:做胎、掐絲、填釉、焙燒、打磨、鎏金,是以細而薄的銅絲掐成各種圖案,粘於銅胎之上,再根據圖案設計要求填充各色琺琅釉料,入窯烘燒,重複多次,待器表覆蓋琺琅釉至適當厚度,再經打磨,鎏金而成。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康熙 款畫琺琅花籃

畫琺琅,俗稱“洋瓷”,於清初從歐洲傳入中國,法國的利摩日16〜17世紀盛行,18世紀以後衰落,今天仍在做。其做法是用單色琺琅直接繪製於金屬胎上作地,再根據圖案設計的色彩,用琺琅描繪出花紋圖案,入窯高溫焙燒後,經磨光、鎏金即成。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明宣德款 鏨胎琺琅纏枝蓮紋盒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明宣德款 鏨胎琺琅纏枝蓮紋盒-面和底款

鏨胎琺琅,明清著錄中又稱謂“拂郎嵌”,臺北故宮稱謂“內填琺琅”。鏨胎琺琅技術起源於歐洲,傳入我國的時間有分歧。應該是在13世紀從歐洲傳入,或略早於掐絲琺琅傳入我國,因為曹昭《格古要論》中說到掐絲琺琅與拂郎嵌相似,說明曹昭認識拂郎嵌,即鏨胎琺琅。表面看上去,二者在工藝技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其器表的紋飾不是焊絲在銅胎上,而是經過雕鐫減地使紋樣輪廓線起凸,在其下陷處填充琺琅釉料,再經焙燒、磨光、鎏金而成。由於鏨胎起線粗狀,故裝飾花紋顯得粗獷豪放,無接縫。如不仔細觀察,很難分辨掐絲起線和鏨胎起線兩種作品在技術上的區別。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清中期 透明琺琅貼金錦袱紋瓶

透明琺琅,亦稱“廣琺琅”,也是歐洲傳入的一種做法。是指在經過銅胎錘揲隱起或貼飾金、銀花紋後,其上塗以透明琺琅釉焙燒而成,亦名“燒藍”。主要是廣東製作,故稱“廣琺琅”。這種做法是利用琺琅的半透明或透明性的特點,來表現圖案因明暗濃淡而產生的變化。

四大工藝種類,揭秘凝華煥彩的宮廷琺琅器

原文作者:陳麗華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7月刊《金屬胎琺琅器鑑賞》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