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姓緣酒之魂——中華民族姓氏淵源

伏羲文化

萬姓緣酒 姓氏淵源

據歷史學家考證,認為酒的和姓氏的起源約在至今6000——7000年以前,即從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始。魏陳思王曹植在拜謁陳地太昊伏羲陵時作《伏羲贊》雲:

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

庖廚祭祀,網罟魚畋。瑟以象時,神德通玄。

其中“木德風姓,龍瑞名官”,即明確無誤的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一個姓 “風姓”,及華夏子孫千千萬萬姓氏的起源。“太昊伏羲以龍紀,故為龍瑞而得龍名”。大量文獻和考古資料均證明,伏羲“人首蛇軀”,即圖騰“龍”。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指出:“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而成的一種綜合體,因部落兼併和溶入

而產生的圖騰”。於是普天下的中國人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龍的傳人”。其資料考證有《莊子》、《山海經 `海內經》、班固的《史記》、聞一多的《伏羲考》、章太炎的《書`序種姓第十七》、《通鑑外記`注》等等。

其實在伏羲氏正姓氏之前,中華民族已有了姓。在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其“姓”的來源就是“女”和“生”的組合,字的本身就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和母親有關。而自伏羲氏“正姓氏,別婚姻”始,姓和氏成統一體。但在姓氏起源初期,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據《通鑑外記`注》中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說明了姓和氏是有區別的,意義也不同。,氏本來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後來則專指部落的首領。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產生了不同職能的官職,這些官職遂成為了氏的名稱。綜上所述,姓氏是代表了個人的地位和身份。所以只有貴族才有姓氏,而平民和奴隸是與姓氏無緣的。古代的封國和官職有世襲的傳統,因此氏也可以世襲。後來失去了封國和官職的後代仍保持氏的稱號,氏就逐漸開始演變為家族的標誌了。隨著姓的使用機會越來越少,逐漸出現了姓氏合一的現象,這時的姓氏則代表了血統關係。

然而每個姓氏和每個姓氏又有所不同,每個姓氏都有著自己的來源和發展歷史,不同的姓氏有不同的源流。不過,若把姓氏放在一起研究,發現其起源與發展皆有一定的規律性。或由國名演變而來,或由官名、地名等發展而來,有些則是歷史上某些少數民族的稱號或者改姓而來。其無外乎以下四種:一:避禍改姓。二:避諱改姓,古代帝王的名字不準別人使用,叫做避諱,有的連同音字也不準用,叫做避嫌名,當人們的姓氏與皇帝的名字同字或同音時,只好改姓。三:同一姓因異體字寫法不同,而分化成不同的姓。四:少數民族漢化,以將原來的部落改為漢姓。

在古代,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這條規律的,近親結婚對後代不利。起初,氏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但隨著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廢除,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的氏與姓合用,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我們“龍的子孫”都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響噹噹的名字。名字代表了我們的根。名字表明瞭我們自己精神指向、文化傾向的個性化的代表符號。而姓氏,則是我們血緣的河流,溯流而上,我們可以追尋到自己的祖根,追訪到自己的故鄉。飲萬姓緣酒,領略伏羲文化。共同尊奉同一個祖先——人文始祖太昊伏羲。萬姓同根,根在周口。萬姓之源,源於周口。上下五千年,好酒萬姓緣。

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司馬遷《史記》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自此,太昊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律曆志》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伏羲。”

卜算子*伏羲文化*萬姓緣酒

· 川匯之濱水,龍湖精魂傳.萬姓同根萬姓緣.上下五千年.

· 酒麴天然成,酒歌和諧年.人傑地靈姓氏傳,好酒萬姓緣.

中華民族姓氏第一姓 風姓 風(Fēng 風)姓源流單純, 出自伏羲之後,以風為氏。據《帝王世紀》雲:“伏羲氏,風姓也。”又《竹書紀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為風姓。”伏羲之後,有的相傳姓風,稱為風氏。據專家認為,伏羲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開始“正姓氏,制嫁娶”,實行男女對偶婚。伏羲自定風姓,其他或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所種植物為姓,或以居所為姓,或以官職為姓等,於是中華姓氏自此起源。如今,中華姓氏雖3000

餘眾,如溯流而上,皆可追至太昊伏羲。專家認為,伏羲時期,為制嫁娶,姓與氏有嚴格區分,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皆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宗族則稱氏。“氏同姓不同者,國家統計局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遠古的先民以姓氏制嫁娶,實現了從愚昧向文明的跨越。

中華民族姓氏排名及淵源

(注:以下資料根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提供的數據)

第一位:李姓 發源地:鹿邑 淵源:全國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超過8700萬人。李姓在國內分佈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zhuan)頊(xu)的後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飢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遂改理姓為李姓 。歷史名人: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名君楷模李世民、“詩仙”李白、闖王李自成。

第二位:王姓 發源地:太原市淵源: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陝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也以王為姓。王姓名人:“書聖”王羲之、“初唐四傑”之一王勃、改革家王安石、國學大師王國維。

第三位:張姓 發源地:濮陽縣 淵源:張姓人口約為7800萬,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中國第三大姓。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孫子揮創制出弓箭,因其貢獻,被賜姓張。還有一支形成於春秋時期,是以祖輩的名字中的字作為姓的,韓國的開國者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內。此外,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酋長於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張,此後其子孫便以張為姓。據《三國志》記載,張遼原本姓聶,後改為張姓,世代居住在許昌,成為大姓。張姓名人:興漢四百年的張良、科學家張衡、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中興四傑”之一張之洞。

第四位:劉姓 發源地:唐縣 淵源:劉姓為古帝堯的後裔之姓。堯姓祁,傳說堯的後裔祁劉累為夏養龍,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母龍,他怕夏帝懲罰,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孫就以劉為姓,這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姓名人: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漢武帝劉徹、一代詩豪劉禹錫、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

第五位:陳姓 發源地:淮陽縣 淵源:陳姓為古帝舜的後裔的姓。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賢遺民,封舜的後裔與陳(地名,今河南淮陽),國號陳,其後子孫均以陳為姓。陳姓名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漢初名相陳平。

第六位:楊姓 發源地:洪洞縣 淵源:楊姓出自姬姓,來源有二,一支系以國名為姓,一支是以居住地為姓。姬氏子孫被周幽王封於楊(今山西洪洞縣),

建立楊國,國君稱為楊侯,後楊國被晉國所兼併,楊侯的子孫便以楊為姓。楊姓名人:四大美女之-楊玉壞、大宋忠烈楊業。

第七位:趙姓 發源地:洪洞縣 淵源:宋代編寫的《百家姓》將趙姓列為全國首姓,是因為趙姓是宋朝的“國姓”,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考證,趙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七大姓。趙姓形成於西周,祖先為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奴車馬的能手。一次周穆王外出後有戰事必須很快趕回,這時造父駕車日行千里,使周穆王及時打敗了來犯之敵,於是周穆王賜趙地(今山西洪洞縣北)給造

父,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趙姓名人: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一身是膽”的猛獎趙雲、北宋開國之君趙匡胤。

萬姓緣酒之魂——中華民族姓氏淵源

萬姓緣酒

第八位:黃姓 發源地:潢川(河南) 淵源: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他的後代分為14個姓,其中的黃姓是他的後裔在商末周初時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後黃國被楚國滅後,其國人皆以黃為姓氏。黃姓的另一支起源是遠古時從河南黃水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黃姓人氏,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則被遷至今湖北境內。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黃歇)被封於江蘇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在江蘇定居。自戰國後期以來,湖北武漢一帶一直是黃姓繁衍的中心。黃姓名人: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江西詩派之祖黃庭堅、女紡織家黃道婆。

第九位:周姓 發源地:汝南(河南) 淵源: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一般認為,黃帝的後裔遷徙到陝西岐山下的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即北魏獻帝的兄長原來是少數民族姓氏,北魏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姓為漢姓,將其改為周姓。周被秦滅後,部分周族人遷往江蘇沛縣,成為當地大姓。周姓名人:風流詞人周邦彥、三國名將周瑜、魯迅。

第十位:吳姓 發源地:禹州市 淵源:吳姓出於吳國,祖宗是太伯和仲雍,形成於戰國時期,其中有一段故事。太伯和仲雍的父親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叫季歷聰明又很有才幹,太伯和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於是便自動讓位,他們趁父親有病時,遠奔東南沿海一帶,不再返回陝西。由於當時江南還很落後,太伯和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當地的人便擁護太伯為領袖,建立吳國。吳國的都城在今江蘇蘇州,佔據今江蘇、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區,後吳國傳到了夫差時,被越國所滅,吳國的子孫四處避難,為不忘故國,以國名為姓,就是吳姓。吳姓名人:畫聖吳道子(吳道子)、《西遊記》作者吳承恩。

第十一位:徐姓 發源地:泗洪縣(江蘇)泗縣(安徽) 淵源:古代有個叫伯益,曾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後來夏朝的皇帝將徐(今江蘇泗洪縣一帶)封給伯益的兒子。傳到春秋時期,伯益的第44代孫當時的國君章禹,吳國在公元前512年,引水灌徐國的都城,滅掉了徐國。亡國後的徐國子孫,就以原來的國名為姓,就形成了徐姓。徐國的末代皇帝章禹帶領一批人逃到安徽,從此在當地發展繁衍。秦朝以前,徐姓已經有遷居到今山東境內的,漢朝時期,徐姓在今山東境內分佈更加廣泛。徐氏名人:“遊聖”徐霞客、藝壇怪才徐文長、古代數學名家徐光啟。

第十二位:孫姓 發源地:濮陽、淮濱 淵源: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來源較多的姓氏。西周時,周武王將康這個地方封給他的弟弟姬封,後來又將衛地封給姬封,所以歷史上稱姬封為衛康公。衛康公的後裔有個叫惠孫的,居住在今河南,後來惠孫的子孫就以孫作為姓氏,就是孫姓。孫姓名人:“兵家之祖”孫武、忍辱偷生報大仇的孫臏、“藥王”孫思邈。

第十三位:胡姓 發源地:淮陽縣 淵源:西周初期,周武王將陳地(今河南淮陽)封給舜的後代滿,滿死後號為胡公,他的子孫有的用他的號為姓,就是胡姓。胡姓還有兩支出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河南,另一個在安徽,兩個鬍子國均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鬍子國的王孫以原國名為姓,形成了另兩支胡姓。先秦時期胡姓主要是在山東、河南等地發展,漢朝到三國時期,胡姓遷居到今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廣東、江西、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並在今河南、安徽境內繼續發展繁衍。胡姓名人:紅頂商人胡雪巖、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胡適。

第十四位:朱姓 發源地:曲阜鄒縣 淵源:古人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個兒子名安。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將邾(在今山東境內)封給安,建立邾國。到了戰國中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貴族便以國為姓,就是邾姓,這個邾字有右耳旁,後來將耳旁去掉後,就形成了朱姓。楚國滅了邾國後,將一部分邾國的王族子孫遷到湖北境內。有一部分邾國的子孫遷到安徽定居,這支朱姓到了南北朝時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與張、顧、陸姓並稱當時的江南四大姓。後來由於做官的原因,又在今陝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朱姓名人:比肩孔孟的賢哲朱熹、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第十五位:高姓 發源地:新鄭市 淵源:關於高姓的來源,有以居住地為姓,以祖宗的字為姓等幾種說法。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書《世本》上說,黃帝時已經有高姓,居住在河南。結合其他一些資料,中國最早的高姓人物出自河南,春秋以後的高姓出自山東。此外,高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和被賜與姓者。高姓名人:高姓皇帝高洋、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

第十六位:

林姓 發源地:洛陽 淵源:是來自比干兒子的姓。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在西周初形成,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後裔。比干被殺時,他的夫人陳氏正有身孕,逃難時在長林石室中生下一個兒子名字叫堅,周武王姬發就以他在長林出生而賜他為林姓。由此可見,林姓起源於河南,始祖是比干的獨生子林堅。林姓還有兩支,都出自河南洛陽。林姓名人:民族英雄林則徐、文化名人林語堂。

第十七位:何姓 發源地:廬江縣 淵源:是出於韓氏音訛的姓。何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因黃帝時期的何姓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一些姓氏古籍都認為何姓是由韓姓間訛或轉音形成的。由於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掉,於是韓國子孫就以國為姓,有一部分人逃到淮河與長江之間的一些地方,當地人的口音把“韓”讀成了“何”,後來又從讀音誤寫為“何”,於是,這些韓姓人就變成了何姓。兩漢至兩晉時候,何氏分佈於今天的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陝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何姓名人: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何晏。

第十八位:郭姓發源地:登封市 淵源:是出於虢氏聲轉的姓。古代姓氏的產生,有一種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住在這裡的人以這個為姓,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所以說中國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還有一支來源,即虢國遺民。虢國是週期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於公元前687年被秦所滅。由於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卻是通用的,所以後來虢氏便轉而為郭氏。郭姓名人:功蓋天下的名將郭子儀、天文學家郭守敬。

第十九位:馬姓 發源地:邯鄲 淵源:是簡化的賜號形成的姓。在戰國時,趙國有個趙奢將軍,以善於用兵聞名,因為曾打敗過秦軍,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以馬服為姓氏,後又省“服”為馬氏。趙奢的兒子趙牧也是趙國的名將,住在邯鄲。趙牧的兒子趙興遷往陝西咸陽被封為武安侯,住在扶風茂陵(今天的陝西興平東北)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兩漢到南北朝時期,馬氏除了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以外,還分佈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引些地方。唐朝末年,河南馬氏在福建安家落戶,後來發展成為大族,宋代以後,閩,粵地區姓馬的逐漸增多。馬姓名人:伏波將軍馬援、“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

第二十位:羅姓 發源地:南漳縣 淵源:起源於古代羅國,是由國名而來的姓。羅國是周武王消滅商國後分封的異姓諸候國,在春秋時又被楚國滅亡。羅姓還有兩支是少數民族改過來的,一支形成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河南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叱羅姓改為羅姓;另一支形成於唐代,唐代時西突厥可汗斛(HU)瑟羅進入中國,後來又改為“羅”姓。羅姓名人:《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

第二十一位:梁姓 發源地:韓城市 淵源:贏伯益的後代有個叫非子的人,很會養馬,非子的曾孫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攻打西戎,不幸被西戎殺死。周宣王召見秦仲的5個兒子,給兵馬7000, 讓他們繼續打西戎。他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最終打敗西戎,收復了失去的土地。周宣王封秦仲的小兒子康到夏限梁山,建立梁國,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打梁國,失去國家後的梁國子孫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姓,就是梁姓。梁姓名人:女軍事家梁紅玉、梁啟超。

第二十二位:宋姓 發源地:商丘市 淵源:商朝30年代君王帝乙的長子名啟,又叫微子啟,是殷紂王帝辛的哥哥,辛繼位後,荒淫暴虐,多行不義。微子啟多次勸說他都不聽。周武王姬發攻打商時,微子啟跟從周朝,因此周公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建立宋國,建都商丘。宋國有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公元前286年,泯王聯合魏,楚,兩國,滅掉宋國。將他的土地分成三份。亡國後的宋國子孫,以原來國名為姓氏,就是宋姓的來源。宋姓名人:美男子宋玉、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

第二十三位:鄭姓 發源地:新鄭市 淵源: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厲王少子於鄭,建立了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消滅,其子孫搬遷到今天的河南淮陽和商丘之間,以原來國名為姓,這便是鄭姓的來源。鄭姓名人:漢代經學家鄭玄、明代航海家鄭和、民族英雄鄭成功。

第二十四位:謝姓 發源地:南陽市 淵源:據古書說,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並在謝國的舊土上建造了謝邑,作為申國的新首都。謝國滅亡後,一部分人留在國內,另一部分人出外逃跑,他們以國為姓,這就是謝姓的來源之一。公元前688年,楚王發動兵馬攻打申國,不久就滅掉了申國,居於謝城中的人以邑為氏,也姓謝。謝姓名人:名相謝安、山水詩開山之祖謝靈運。

第二十五位:韓姓 發源地:新鄭、禹州 淵源:晉昭侯叔父的兒子,在晉國做官,食住在韓,戰國初期,同晉國的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分別建立韓國,趙國,魏國。這三個國家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滅掉,韓國的子孫以國名為姓,這便是韓姓的來源之一。韓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姓氏為漢姓,因為“汗”(汗水的汗)與韓音相近,於是將三字姓出大汗氏改為韓氏。韓姓名人: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子、一代名將韓信、“唐宗八大家”之首韓愈。

第二十六位:唐姓 發源地:翼城縣 淵源:周成王在位時把唐國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縣)封給他的弟弟叔虞。魯定公在位時(公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滅掉,唐國子孫以國為姓氏,就是現在的唐氏。古代還有一個姬姓的唐國,在今天的湖北隨縣西北的唐北鎮,春秋時被楚國所吞併,他的子孫以國為姓氏,也姓唐。唐姓名人: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

第二十七位:馮姓 發源地:滎陽市 淵源:是出自滎(ying)陽的姓。春秋時期有個叫長卿的人,在馮城受封邑,就以邑為姓氏,就是現在的馮姓。戰國時有個馮亭,做了韓國的上黨守,因為在與秦國的爭戰中戰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東北,有的在河北,子孫中有許多都是將軍和宰相,先秦的時候,姓馮的已有在山東居住了;三國之前,馮氏還遷到現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方。河南的馮氏則分佈在今天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方;馮姓名人:古代通俗文學家馮夢龍、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南王”馮雲山。

第二十八位:

于姓 發源地:沁陽 淵源:是來自河南沁陽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發的第二個兒子被封在於(今河南沁陽市北部西萬鎮邗臺村),稱作邗叔,建立邗國。於叔的子孫以于姓為國氏,早期,於氏主要是在其發祥地發展、繁衍,後來因為“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勢難居住” ,加上戰亂與自然災害等原因,在戰國未年開始向外地發展,其中,遷至東海陸空郯(tan)縣(今山東郯城西南)。于姓名人:“留得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一代廉吏于成龍。

第二十九位:董姓 發源地:定闊 淵源:以字以職命得的姓。,董姓是個一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的子孫有個叫叔安的,他的兒子董父,學過服龍的本領,作為黃帝的馴龍,被黃帝賜姓姓董,過去時他住在現在的山東陶縣西北。春秋時,周朝大夫獨有的兩個兒子,主管東晉的典籍,因為他的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也稱為董氏。董姓名人:一代名儒董仲舒、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

第三十位:蕭姓 發源地:山東省 淵源:在今天的安徽蕭縣西北,有一位宋國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大心因為在一次平亂中有功,得到了獎賞,皇上讓他在蕭地建立了蕭國,稱為蕭叔,是當時宋國的統治的一個小國。公元前597年,蕭國被楚國消滅,於時蕭國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這就是蕭姓的由來。蕭姓名人:“漢初三傑”之首蕭何、蕭姓皇帝蕭道成、巾幗英雄蕭太后。

萬姓緣酒之魂——中華民族姓氏淵源

萬姓緣酒

萬姓緣酒之魂——中華民族姓氏淵源

萬姓緣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