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福到了極點跟著便是禍了,禍到了極點福便來了

南懷瑾老師:福到了極點跟著便是禍了,禍到了極點福便來了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兩個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陰陽方面的說法,在學術思想上,則為禍福相倚,正與反,是與非,成與敗,利與害,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克。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這幾句話很妙。老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禍與福是互為因果的。一個人正在得意時,就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開始;而失意,卻正是得意的起端。對於人生得失的感受,在於各人的觀點看法如何。這就是哲學問題。


常聽人說某人有福,但福為“禍之所伏”,看來有福時,可能禍就快要來了。我們中國有句諺語,“人怕出名豬怕肥”,豬肥了算是有福,可快要被殺了。人發財以後出了名,大家都知道,同時麻煩也就來了。一個人官大、名大、錢大,只要三者有其一,也就麻煩大,痛苦多了。


所以“塞翁失馬,焉卻非福”,這一思想,就是從道家老子這句話來的。禍害到了極點,福便來了;福到了極點,跟著便是禍了。這兩件事是互為因果,循環交替而來的。但是“孰知其極”,誰知道什麼是禍的極點,什麼又是福的極點?人的一生中,萬事都要留一步,不要做到極點,享受也不要到極點,到了極點就完了。


例如今天有好的菜餚,因為好吃,便拼命地吃,吃得飽到十分,甚至飽到十二分;吃過了頭一定要吃幫助消化的藥,否則明天要看醫生。這就是口福好了,享受極了,反而害了腸胃。如果省一點口福,少吃一點,或者腸胃受一點餓,受點委屈,可是身體會更健康,反而有福了。知道了這個原理,則“其無正”,不要太正了,正到了極點,豈不就歪了嗎?這也就是不要矯枉過正的意思。過正就是過分,就是會歪了。


《易經雜說》《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


另一件故事又來了,“宋人有好行仁義者,三世不懈”,宋國有一個人,全家人做好事,不是偶爾這裡拿十塊錢,那裡拿一百塊,那不算。這家人做好事不止一代,做了三代。“家無故黑牛生白犢,以問孔子”,有一年這家出了怪事,黑牛生出一頭白小牛來,認為是反常不吉利。家裡有白狗啊,白貓啊,那就麻煩了;尤其全身都是紅色的馬,有個地方一片白,那不得了,是弔喪的馬。這家黑牛生白犢,害怕了,來問孔子。


“孔子曰:此吉祥也”,不要害怕,等於你們學佛的做了一個怪夢,門上什麼影子掉下來,動不動就問,煩死了,是迷信。這一家人也迷信起來,就來問孔子。孔子說你不要迷信,大吉大利,是吉祥的,“以薦上帝”,最好你把這個小白牛殺掉,來祭拜一下天。


兒子是年輕人,告訴父親,“前問之而失明,又何問乎”,去年你問他,他說大吉大利,你看,你倒黴,眼睛都看不見了,你還要相信那個孔子,再去問他幹什麼?


“父曰:‘聖人之言先迕後合,其事未究,姑復問之”,父親說你這個孩子不要亂講,孔子是聖人,聖人的話先迕,迕是不對的,先看起來相反,最後有結果。“其事未究”,他說這個結果還不知道呀!不要認為我眼睛瞎了就不對,你姑且聽我的話,再去問孔子。“其子又復問孔子”,這個孩子不像現在的青年,現在的青年一氣就到咖啡店去了,再不然去看電影了,不理你。古代的教育不同,父親既然講了,只好又去問孔子。


“孔子曰:吉祥也。”好事,“復教以祭”,還是祭天。“其子歸致命”,這個兒子回來向父親報告,“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父親說,我們就照孔子的話去做。


“居一年”,再過一年,“其子又無故而肓”,兒子眼睛也瞎了,真倒黴,可見孔子的話不靈。“其後楚攻宋,圍其城”,後來楚國打宋國,把宋國的首都包圍起來,結果城裡吃的都沒有了,“民易子而食之”。歷史上經常有這種人吃人的時代,戰爭的時候,我們這裡好幾個人都看到過,很多做父母的,自願自殺給兒女們吃。老百姓交換兒子,自己兒女親手殺不下去,這是歷史上戰爭的痛苦,所以世界上不能有戰爭。要如何做到昇平,大家要好好修行了。“析骸而炊之”,把死人的骨頭拿來當柴燒,歷史上太多了!有一本書專門集中這些資料,哪一年,哪一代,講起來很痛苦,看得人都不敢看了,人類原來是那麼殘忍,同野獸是一樣的。“丁壯者皆乘城而戰,死者大半”,“丁壯”,就是壯丁,十八歲稱丁,二十以後稱壯年,各種說法不同。少年都臨時被徵召,沒有受過軍訓就要做防禦戰,結果大半年輕人都被打死了。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這一家人因為父親和兒子的眼睛瞎了,不需要出來打仗。“及圍解,而疾俱復”,等到楚國的兵退了,宋國解圍之後,這父子兩人的眼睛又看見了,所以孔子的密宗還是學通了的,預言兌現,大吉利。


這一段故事的道理,就是禍福相倚,不一定的。這個是《老子》哲學,“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時候你發了財,很得意,這是好運氣了;但是因為你發了財,好運氣,會出別的不好的事情。有時候你說我現在很倒黴,到處都吃癟,算不定好運氣在後頭,所以禍福是相倚伏的。總而言之,正心、誠意、修身為本。


《列子臆說》(東方出版社)

-------------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先講這個物理的道理,拿一棵樹來比喻,把這棵樹加以修剪砍鋸,這棵樹便能長成一種新的形態,所以“損之”是利益之,使它成器。我們經常聽到教育孩子的話——“溺愛他就是害他”,對孩子的嚴格管教,目前給孩子吃一點苦,將來他會感激你,他覺得爸爸是個好爸爸,媽媽是個好媽媽。不然孩子長大會怨恨你,這就是“物或損之而益”的道理。

又如人生了病,醫生診斷非開刀不可,你不能說醫生可惡,結果他在你身上開刀,你不但不告他,還要謝謝他,這就是“損之而益”。


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是我們要效法的最高原則。最高的原則就是“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用之於人生的道理,則是“禍福相倚”。覺得很倒黴時,何嘗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倒黴還可以睡大覺呢!不倒黴連睡覺都沒時間了。所以一件事是好是不好,全在自己的運用。善於運用與否,仍是在於自己個人。


《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