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義父、寫情書、閃婚,古人也愛趕時髦

作者: 趙玉柱

認義父、寫情書、閃婚,古人也愛趕時髦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悲哀,大人物有大人物的苦惱。

洪應明在《菜根譚》一書中說:“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雪忿不若忍恥之為高。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若直節之為真。”雪忿不若忍恥,大人物應該比小人物體會更深。小人物一甩手“老子不幹了”,牽涉的是個體利益,頂多上升到家庭。大人物怒髮衝冠,有時候卻會引發颱風,甚至是海嘯,是地震。

後晉皇帝石重貴一時衝動,結果要用父親拼下的江山買單。

稱臣可以,“裝孫子”不行

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南下滅後唐,他開出的條件是稱臣、割地、以父禮事之。馬仔劉知遠——後漢開國帝王表示反對,他說:“稱臣足夠了,把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外鄉人當親爹一樣供奉,有點過分吧?多給點錢,他們就會援手,何必又搭上良田美宅,喂大他們的胃口?你一旦受制於人,再想翻身恐怕不容易,到時候後悔也沒地方哭。”石敬瑭一心想當皇帝,哪還顧得了這麼多?

割地本就遺禍無窮,何況是一塊重要的版圖?事實證明,劉知遠是對的。契丹控制了幽雲十六州以後,兩國邊境的險關要隘集於一手,此後契丹出兵滅後晉、金南下滅宋,一馬平川,所向披靡,正是得益於此。

認義父、寫情書、閃婚,古人也愛趕時髦

契丹處處掣肘,石敬瑭皇帝當得夠憋屈。契丹主稍不如意,便派使者來面責。石敬瑭好吃好喝供著,要錢給錢,要東西給東西。而後晉使者到了契丹,卻如喪家之犬,夾著尾巴,灰溜溜貼地走。人家是真把他當兒子,他卻不是親生的。

公元942年,石敬瑭死了,兒子石重貴即位。父親太窩囊,讓他鬱積於胸。給契丹報喪時,他採納近臣景延廣的建議,只稱孫不稱臣。

有一個叫喬榮的人,往返於兩國之間,仗著跟契丹關係好,搞點雙邊貿易,賺取政治差價。景延廣讓皇帝派人把他抓起來,關進小黑屋,財產充公。喬榮活動能力強,託關係走上層路線,說動了景延廣,重獲自由。

向延廣致謝告別時,延廣說:

“回去告訴你們老闆,我們前任老闆受他幫襯,石氏企業算是他的子公司。但我們老闆是憑自己本事幹出來的。出於尊重老人,他自降輩份,腆顏叫你們老闆一聲‘爺爺’,已經給足了面子。你們老闆他還想把我們公司當成自己旗下的產業,休想!

“另外,你也看到了,我們有人有槍,財大氣粗。我爺爺他老人家如果覺得自己老當益壯,堅持要來挑釁,我就把刀磨得亮豁一點,等著他。不過我要提醒一下,市場有風險,決策需慎重,別被孫子打趴下了,讓同行們看笑話!”

喬榮連連點頭,說:“這樣吧,你說了這麼多,我年齡大了記性不好,萬一落個三兩句,會影響你們親戚感情。你把這些話寫個文件,蓋上章子,更有說服力!”

延廣命人照辦。契丹主看到文件非常生氣。後果大家都知道,公元946年,契丹滅後晉,景延廣被俘,石重貴投降。

那個年代,一個人犯罪,親人尚且不免,更何況貴為天子,社稷蒼生一肩挑,哪裡還有資格任性?該服軟的時候不服軟,想硬起來也沒有機會。立牌坊這種事,一要事蹟感人,二要群眾呼聲高,只有舞臺,沒有觀眾,演技再好有什麼用?

既然逞能的命運很悲催,那一味委屈求全總該萬事大吉吧?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唐朝的竇從一就得喊冤了。

皇后奶媽不愁嫁

莫泊桑在小說《項鍊》中寫道:“女子原就沒有什麼一定的階層或種族,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嬌豔、她們的丰韻就可以作為她們的出身和門第……這些東西就可以使百姓家的姑娘和最高貴的命婦並駕齊驅。”

如果美麗、妖豔、丰韻這些籌碼一樣都沒有,怎麼辦?

很簡單,問唐中宗李顯,他有高招。

老人怕寂寞,皇帝也不例外。公元708年,除夕,中宗大宴群臣。酒過三巡,皇帝心血來潮,對御史大夫竇從一說:“愛卿,聽說你老婆死了很久了,你一直沒有遇到中意的。你的終身大事讓朕憂心。擇日不如撞日,今晚恰是除夕,朕就自作主張,替你把這事辦了吧。“

從一心想,娶個漂亮的宮女也不錯。趕緊起身表決心,連幹三個大杯。

不一會兒,內侍舉著蠟燭,挑著燈籠,步障、金縷羅扇開道,沿西廊款款引出一位佳人來。佳人盛妝禮服,頭戴金釵,身影隨著裙裾,在羅扇的另一面輕輕擺動,似有無限嬌羞。從一也應景弄出些新郎的猴急,在羅扇這面搓著手,坐立不安。

認義父、寫情書、閃婚,古人也愛趕時髦

皇帝笑了,命從一誦《卻扇詩》數首。羅扇徐徐撤去,從一驚訝得下巴掉到了地上,眼前這張臉,亮晶晶,黑油油。朱唇輕視,幾顆老牙黑黢黢,油膩膩,在空曠的口腔裡顯得那麼遙遠、那麼孤獨。原來是皇后的乳母王奶奶。

皇帝與侍臣大笑,下詔封王氏為莒國夫人。從一面有難色,卻無法拒絕。現代人常說閃婚,從一可謂是“閃婚”的祖宗了。那時候,人們都把奶媽的老公叫做“阿㸙(Zhē)”,從一理所當然地晉升為“國㸙”。從一到底是有學問的人,見慣了沉浮榮辱,既然無法反抗生活,那就閉眼享受人生吧。他很快就適應了新角色,每次下文件,給皇帝遞貼子,赫然落款“皇后阿㸙”。別人在背後竊竊私語,掩鼻而笑,從一頗不以為然,挺起胸昂著頭,步子邁得更大。

竇從一這個人,本來叫竇懷貞,避諱韋皇后父親韋玄貞,才改了名字。名為“從一”,未能始終如一。中宗被弒,韋后倒臺,他殺掉王奶奶,倒向新權貴。敗壞了名聲,卻保全不了性命。不站隊不行,站錯了隊,結果還不如不站隊。人生真是難以取捨,難以抉擇!

火暴脾氣不行,逢節便折情況更糟,出路在哪裡?幸好,古人還留下一封情書……

認義父、寫情書、閃婚,古人也愛趕時髦

“皇帝”調戲皇太后

別以為現代人時髦,古人又何遑多讓?現代的流行元素,歷史上幾乎都有跡可尋。就像元素週期表,門捷列夫不出世,並不代表它不存在。這一封露骨的情書,現代社會的熱戀男女讀了也會臉紅心跳吧?它偏偏誕生於2000年前,而且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寫給另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的。

男方是匈奴冒頓單于,你可能有點陌生,但女方你絕對熟悉,她就是人擋殺人、佛當殺佛的漢朝呂后。

劉邦當皇帝后,有心與匈奴一爭長短,無奈受制於實力和時機。平城之圍後,劉邦知道惹不起冒頓,便將宗室某王的女兒遠嫁冒頓,和他約為兄弟,每年定期進貢。

公元前192年,這位劉姓公主大概不在人世了,皇帝也換成了漢惠帝。冒頓給幕後呂老闆寫了一封信:

“我來自偏遠地區,家鄉水草豐美,又接地氣,騎馬踏青談戀愛都不錯,但家鄉的姑娘土氣,皮膚也不好,和大城市的你沒法比。所以我常常騎著馬,在你生活的城市邊緣繞了一圈又一圈,期待邂逅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現在我老婆死了,我自由了,聽說你老公也沒了。我孤枕難眠,你也常常淚水打溼枕巾吧?我們都不年輕了,為什麼要顧忌世俗的目光?還不如互補有無,一塊兒搭夥過日子算了。”

呂后的心情可想可知,妹夫樊噲都忍不住替大姨子出頭,要提十萬精兵剿滅匈奴。季布堅決反對,因為這是有深刻教訓的。公元前200年,劉邦以樊噲為上將軍,領兵三十二萬北擊匈奴,被冒頓設計圍困在平城白登七天。據司馬光爆料,劉邦採納了陳平的建議,派人賄賂冒頓的老婆,才得以脫險。歷史不遠。這個恥辱,是劉邦一生的痛。

呂后權衡再三,寫了一封回信:

“謝謝你還記得我這個鄉下的粗陋女人,專門給我寫信,我好緊張,好興奮。

“晚上卸妝照鏡子,我才清醒地意識到,你騙我!我老了,牙齒都掉光了,走路都需要人架。而你呢,應該很高大很帥氣吧?你比我年輕,找個漂亮的小老婆還不跟玩似的?你又何必自降身份,拿我這個老太婆開涮?不過你的話我愛聽,我也沒什麼好回贈的,我讓人把我的勞斯萊斯送過去,這車是進口的,你那裡買不著。你天天開著上下班,會感覺到我就坐在副駕駛。”

按輩份,冒頓得腆顏叫呂后一聲“嫂子”,他調戲嫂子,意在挑釁。人家回得有理有據,態度又低調,冒頓也是有身份的人,不好再胡鬧下去,自已寫了道歉信,獻上寶馬,接受和親。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匈奴和漢朝的較量,此消彼長。到了劉邦的曾孫漢武帝手裡,傾全國之力,多次用兵,終於擊潰匈奴,替太爺爺太奶奶報仇雪恨了。此後,匈奴內部逐漸分裂,不可一世的匈奴王朝,開始走上沒落之路。

認義父、寫情書、閃婚,古人也愛趕時髦

雪忿不若忍恥之為高。”從與項羽爭天下開始,這一直是這個王朝的基調。前輩如果逞一時之快,後輩哪還有機會翻身?後輩如果隱忍不發,前輩豈不抱憾於九泉?歷史一脈相承,有耐心,願意等待,便不會錯過。

故事裡的大人物,一不小心,一顰一笑都成了歷史。身旁跑龍套的,連個鞋印也沒有。好不甘心!但是,又何嘗不是好事?

- END -

認義父、寫情書、閃婚,古人也愛趕時髦

實習編輯:姜天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