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尋蹤」樟阪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樟坂鄉賢第,即餘潛士故居,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同安鎮樟坂村樟板23號。清代後期建,整體建築格局保存完好,由屋前池塘、上下廳及左右護厝、後部橫屋組成,總面積2737.82平方米。主廳面闊七間,兩側有迴廊,進深七柱,前出遊廊並有後廊。樟坂鄉賢第為清代著名理學家、咸豐元年特賜進士、鄉賢餘潛士的故居。餘潛士及其兒媳張瑞貞均為著名教育家,其門人弟子等在閩臺二地有較大影響。

 看完同安寨,對於同安寨張姓親族間的親善和睦讓人印象深刻。原只是安排備選尋訪的同安張氏宗祠(縣保),決定還是去瞧一瞧。張氏宗祠離同安寨不遠,只是大門緊閉,只能用無人機航拍了幾張。接著驅車返回鎮上尋訪此次永泰行最後一處文物點樟坂鄉賢第(餘潛士故居)。 之前前往同安村的路上就看到路邊餘潛士故居的縣保碑,折返驅車原路不久就抵達。

 樟坂鄉賢第也就下廳還略有些古建築樣子,上廳已是比較現代民居。當然,原建築本身也是清末的。整體並沒有什麼看頭,由於近傍晚時分。考慮返程時間,對於樟坂鄉賢第的附屬文物餘潛士墓和張太君墓(餘潛士兒媳婦張瑞貞墓)也只有下次有空再來尋訪了。餘潛士故居出來,結束當天的永泰行,驅車返程。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古建尋蹤」樟坂鄉賢第

關於餘潛士:

餘潛士(1784-1851),字時纘,號耕村,福建永福(今永泰)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生於輔弼(今同安鎮)。幼孤家貧,少年即辛勞耕作,賴母黃氏撫養長大。

嘉慶五年(1800年),餘潛士奉伯父之命到福州讀書,受業3年。嘉慶八年(1803年)至嘉慶十一年(1806年)獨身在大洋鄉高蓋山旁苦學三年,自稱高蓋山人。道光六年(1820年)鄉試中式舉人,並赴京參加會試。暢遊吳越齊魯趙山川形勝,作《北行雜錄》一卷。落第歸後,又就讀於鰲峰書院。其平生潛心研讀小學(文字訓詁學)和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之學,特別推崇朱熹學說,曾參加林敬廬、陳惕園等的“講學會”活動,長期在福州魏氏壽泉精舍課徒。

餘潛士對教學認真負責,在福州執教30餘年中,培養眾多人才,學生們都交口稱讚餘潛士的學問及為人。歸居家鄉期間,熱心公益事業,為鄉民排憂解難,平息民間爭端,並訂立鄉規民約,使鄰里相安,盜賊滅跡。又勤於著述,著有《耕村姑留稿》6卷,《北行草》、《北行雜記》、《居官臆測》、《困學爾言》、《自鳴集》等共15卷。藏書數千卷,著有《務本堂書目》。

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特賜餘潛士進士出身,授文林郎。恩賜到福州時,餘潛士恰已去世。因由鳳池書院山長魏敬中在慶城寺主持喪事,備極哀榮。名宦林則徐十分讚賞餘潛士的學識和人品,議請祀鄉賢。咸豐四年(1854年),餘潛士入祀鄉賢祠並配祀孔廟。其遺著在光緒年間(1875~1908年)由兒媳張瑞貞整理彙編成《耕村全集》刊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