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三國演義中把有意抹黑曹操,現在很多人也都認為曹操是個梟雄。

梟者, 惡淫兇毒四大邪禽之首之惡梟也,筆者不敢苟同。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一、曹操的志向“漢徵西將軍”,被時勢逼而反

曹操出身大官僚家庭,有錢,有權,有人脈。所以曹操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被舉為孝廉,做侍衛皇帝的郎。接著就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大家應該都知道操修繕四門造五色棒公正執法的事,甚至打殺了宦官蹇碩的叔父。但曹操事後屁事沒有,反而升官了,當然這升官也是那些視曹操不爽的人的陰謀。曹操外調為頓丘令(今河南清豐縣西南),這時他二十三歲,不久,又回朝為議郎。


曹操在議郎任內,曾因妹夫㶏強侯宋奇被誅之事一度被免官。但由於曹操能明古學,不久復職。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靈帝建寧元年(168),皇后父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殺宦官,因事不密反被宦官所殺。為此曹操作為議郎,特上書申訴“奸邪盈朝,善人壅塞”。靈帝不採。光和五年(182),靈帝下詔令三公舉奏州郡官吏無治績而為民蠹害者。三公因貪戀䘵位,不敢得罪宦官,反而乘機受賄,只把邊遠小郡一些漬貧守法的地方官糾舉塞責。曹操甚忿恨,上書斥責三公所舉專迴避貴戚。靈帝此時也不知是何原因,有所感悟,於是責讓三府,把蒙冤官吏拜為議郎。

此後政教日亂,曹操也心灰意冷,不復獻言。

靈帝中平元年(184)春,黃巾起義,曹操任騎都尉前往潁川鎮壓,因功遷濟南國相,時長吏多阿附貴戚,“髒汙狼藉”。前國相不敢招惹,曹操卻敢,“奏免八縣長吏”,“於是豪強震怖,竄入他郡”。另禁斷淫祀。後因政績被徵入朝。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時宦官當權,貴戚橫資,“操不能違道取容,屢屢幹忤”。後恐招致家禍,於是做了老本行,議郎閒官。

朝廷曾任操為東郡太守,不赴,稱疾返鄉。於譙縣城外築室,讀書射獵,養名待時。

從上述情況來看,曹操的志向“漢徵西將軍”,與被時勢逼而反的說法還是很有可信度的。

二、“出淤泥而不染”

我們知道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士人與宦官的鬥爭。宦官掌權阻塞士的仕途,而外戚靠士養士,甚至自己就是士,例如大將軍竇武,與陳蕃,劉淑合為“三君”。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桓帝永康元年(167)十二月,靈帝立,竇太后臨朝,竇武與陳蕃鋪政,重新啟用受禁錮的李膺杜密等,共謀誅宦官,措置不力,失敗被殺。宦官一不做二不休,製造“鉤黨”之獄,捕殺李膺,範滂等一百多人,並把“天下豪傑及儒學有行義者”都指為黨人。拒《資治通鑑》載“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眥之忿,濫入黨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嘗交關,亦罹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又六,七百人”。

此次黨錮之禍,被殺害的正是作風、比較耿直的士人。士人心灰意冷,甚至希望東漢朝廷改朝換代。《資治通鑑》中記載當時名士郭泰言:“人之雲亡,邦國殄瘁,漢室滅矣,但末知瞻鳥爰止,於誰之屋耳”。從此,“漢家將亡”“天下將亂”的說法大行於士林。《後漢書》《三國志》多有記載,《後漢書》卷60《鄭太傳》言士人“陰交結豪傑”,備改朝換代。《後漢書》卷71《皇甫嵩傳》記載士人勸將領發動兵變,以取代漢室。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劉秀建立東漢後,吸取王莽篡位的教訓,對士人加強名節教育。明帝時,下令侍衛都要讀《孝經》。至東漢後期,忠,孝,節,義等道德觀念基本滲入士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士都如此。曹操於此種時勢下做的事,可以說是“出淤泥而不染”了。曹操當得起“惡梟”的評價嗎?

三、聯盟討董

聯盟討董的事,首先這事是曹操發起的。為什麼不是出身“四世五公”的袁紹發起呢?袁家世食朝俸,門生故吏扁布天下。這就值得深思了。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司馬光言東漢“自考和以降,貴戚擅權,嬖倖用事,賞罰無章,賄賂公行,賢愚渾淆,是非顛倒……重以桓靈之昏虐,保養奸回,過於骨肉,殄滅忠良,甚於寇讎;積多士之憤,蓄四海之怒。”(《資質通鑑》建安二十四年)可見東漢王朝已經失去士心民意,到了朽目難雕的地步。又如王船山《讀通鑑論》中“禍始於桓靈,毒潰於獻帝,日甚月滋,求如先漢之末,王莽篡而人心思漢,不可復得矣”。所以當漢獻帝被董卓挾持時,各諸侯雖聯盟起兵討董,但都不肯積極作戰,當然曹操例外

我們看看聯盟中的諸侯。《後漢書》(鄭孔荀列傳)中描述陳留太守張邈“東平長者,坐不窺堂”,豫州刺史孔伷只會“清談高論,噓枯吹生”。冀州牧韓馥“框怯庸才”。《資治通鑑》言青州刺史焦和“入見其人,清談幹雲,出觀其政,賞罰浠亂”。其中聲望最大的袁氏兄弟,野心也最大。《三國志·臧洪傳》言“諸袁事漢,四世五公,可謂受恩。今王室衰弱,無扶翼之心,欲因際會,希冀非望。”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曹操後做詩形容聯盟情況“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曹操後慷慨激昂地進言,“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三國志·武帝紀》)曹操雖言之諄諄,但諸將既害怕董卓兵強,又想保存實力,所以不肯聽從。曹操只好獨自引兵西進,打算佔據軍事要地成皋。諸將對他進軍,也不肯支援,只有張邈遣衛茲帶部隨操。

曹操進到滎陽西南的汴水,遭遇卓將徐榮,雙方交戰,曹操部隊多是新兵,人數又少,自然不是久經沙場的涼州兵的對手,於是吃了敗仗,士兵傷亡慘重,曹操也被流矢射中,馬受傷,其從弟曹洪將自己的馬讓給曹操,操逃回酸棗。徐榮對曹操的堅持抗戰很是奇異,心有戒心,於是引兵退走。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操回酸棗後,關東諸軍共十餘萬,天天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操斥責之,並不死心地再次獻策“諸君聽吾計,使勃海(袁紹,時任渤海太守)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大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袁術,時任後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望,竊為諸君恥之。

”由此可知,曹操也看出了當時形勢,即諸君互疑,怕損,各懷心思。且卓兵強,於是改變建議採用穩紮穩打的辦法。但這依然沒有什麼卵用,諸侯只當了耳邊風。於是曹操只好獨自去揚州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給操四千餘人,但當曹操準備回去維續打老董時,經過龍亢,士卒判逃得只剩千餘人,屯河內。

細看前期的曹操,用梟雄來形容曹操是否合理

綜上所述: 前期曹操對劉氏還是想匡救的,只是各路諸侯也是各懷心思,非能團結,東漢王朝已經無可救藥了。所以,曹操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所以,用“梟”來形客曹操是不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