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拗救,拗救有定式嗎?

如果能熟悉格律的各種正格,那麼拗救就非常好理解了。不符合正格的平仄便是拗,拗救就是對“拗”字進行解救。

拗救分為自救、對救、混合救幾種形式。自救是本句內做救,對救是前後句之間做救,混合救是自救與對救的混合運用。舉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改鬢毛衰。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兒童相識,笑問處來。

以上平仄部分的標示為正格,文字部分是變格。從上可見,第二句“無”字應仄寫平,相對於正格而言這句便是拗句,但是七律第三字拗(五律第一字拗)被視為小拗,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用自救法就是本句的第一字用仄。用對救法就是首句的第一字用平,或者第三字用仄第五字用平。前面說了,小拗可救可不救,取決於表達意圖和對自己的要求,所以此詩的第二句小拗並未做出拗救。

但是此詩中的第三句與第四句卻示範了十分經典的混合救式。第三句的“不”字已經對“相”字(第三字相)進行了本句自救,可是第四句的何字又分別對第三句的“相”、“不”進行了對救,這還不算,它還對本句的“客”字進行了自救。

從上可知,拗救的本質就是相對正格而言對多餘的平聲或者仄聲進行對沖與削減,如同加減法一樣,對聲律進行再平衡。所以拗救並非有些人說的那麼複雜,也不用死記硬背,怎麼施救沒有定式,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意圖、喜好和要求。救後儘量避免“孤平”、“失黏”、“失替”即可。拗救儘量要熟悉一下,只有熟悉它之後才會知道格律是活的,才會知道格律隨人走而不是人隨格律走。

這裡再補充一下,總有人把“拗句”與“拗體詩”等同。拗句在律詩中非常常見,“拗”也不是貶義的,它也不代表肯定會出律。精通格律的人會利用拗變對詩的聲律進行整合,從而在不違反格律的前提下,對詩的整體聲韻進行另外一種協調,以達到服務自己表達意圖的目的。

也就是當某一字在詩句中不可替代,卻又不符正格時,或者形成了“孤平”這樣的詩病時,出現了聲調不怎麼協調(順嘴)的情況,這很正常。其實怎麼拗變都不是重要的,因為可能你會覺得那句話或者那個字才是你想要表達的東西。所以,需要拗時必須要拗。對於形成了詩病的拗變,也不要害怕,此處拗,別處救回來便可。

受“一三五不論”的影響,無論你是啟功粉還是王力粉,拗出“孤平”來總是被人詬病,“孤平”並不可怕,只要對它做出回應(解救)就行,而不是人家說你“啟功孤”你搬出王力來,或者說你“王力孤”你又搬出啟功來。這種無謂的爭辯和狡辯我個人來講這些年看得很多,說白了都是一些“嚴人寬己”之徒在搬弄是非罷了。

對於初學者(每個人都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來說,在熟悉了格律的正格之後,再去熟悉一下“拗救”就會覺得格律沒有那麼死板了。等拗救熟了之後,便會有一種格律完全掌控的感覺。當然,在此之前,請注意我前面所說的,先熟悉正格,按正格練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