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品鑑】《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石質,高50釐米,寬40釐米,原存衛輝市徐家祠堂(現衛輝博物館),其手書石刻複製品(據清代拓片)賦存於新鄉潞簡王墓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石刻碑廊。

【國寶品鑑】《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此石為小潞王朱常淓手書唐李白詩刻,草書6行,滿行8字,為唐代詩人李白五言律詩《送儲邕之武昌》,詩曰:“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湖連張樂地,山逐泛舟行。諾為楚人重,詩傳謝脁清。滄浪吾有曲,寄入棹歌聲。”

此詩見《全唐詩》的第177卷第33首。是李白因送朋友儲邕而引起對武昌的懷念,以古風起法運作排律,自然流暢地表現了詩人對武昌的懷念和對儲邕的留戀,表達出李白與友人儲邕之間情意的深切。此詩中“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後原有“春風三十度,空憶武昌城,送爾難為別,銜杯惜未傾”的詩句,沒有寫入草書詩中,這在小潞王唐詩書刻中常見。有時詩中個別字句與《全唐詩》相較亦有不合之處。

詩文前後刻印章三枚,為“言論印“和“名號印”。引首章上刻篆書2行:“潞國敬一主人中和之寶”,為其名號。壓角章二枚,圓形印上刻:“忠肅共懿宣慈惠和”,語出《左傳·文公十八年》:“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方形印章上刻柳葉篆2行4字:“潞國親筆”。柳葉篆是篆書的一種,晉衛瓘作,因形如柳葉,故名。印文朱白交替,變化多姿。

朱常淓草書唐詩刻石草書筆法屬婉轉流暢,文雅柔美一路。筆畫起收俱見痕跡,遊絲纏繞牽連,草法正確嚴謹,書風是承襲東晉“二王”一脈,也有唐孫過庭章草痕跡,同時延續了元代趙孟頫的藝術傳統。據傳其學書時遍閱歷代名家為師,尤對晉之“二王”、唐之懷素倍加崇拜。並用楷書手抄王羲之《草書百韻歌》,今存其手書石碑十二塊。除了書法外,碑貼中的印章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每首唐詩加蓋兩枚到三枚印章,每個印章都不重複(參見相關鏈接一),雕刻藝術很精湛。大約有600多枚,形態各不相同。印章內容皆為修身治學的格言警句。語出《論語》《孟子》《禮記》《大學》等經書。表現出當時上層統治階層對儒家文化思想的尊崇,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朱常淓存世手書唐詩石刻對當代人寫草書有很大的幫助。具有文學藝術價值、社會教育價值、學術研究價值和傳承收藏價值。同時也是研究中國書法史、篆刻史、晚明史不可或缺的資料。

比較研究

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與這種藝術所賴以生存的時代無法脫鉤,他要承受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各種影響。明代中葉至清代初期,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工商業的發達、資本主義萌芽,承襲數千年的封建思想道德體系開始崩潰,個性解放的洪流不斷衝擊著傳統大一統的精神文化統治。表現在書法上,就是“目空古人”,追求個性發展和改變師路,從學習“二王”而改學宋人,如明中晚期祝允明、張瑞圖、王鐸、傅山等浪漫主義書法大師。他們放浪筆墨、狂放不羈、憤世嫉俗,或標新立異,或獨闢蹊徑,把藝術個性發揮到極致,代表當時草書主流風格,和他們相比可知小潞王書法藝術風格的獨特性。

1、小潞王書唐陳子昂《夏日遊暉上人房》

【國寶品鑑】《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小潞王書唐陳子昂《夏日遊暉上人房》

此石草書詩文6行,滿行8字。詩曰:“山水開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樓賞,地似竹林禪。對戶池光亂,交軒巖翠連。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出自唐陳子昂《夏日遊暉上人房》。

引首章刻1行6字:“當仁不讓於師”,語出《論語·衛靈公》。壓角章二枚,一刻篆書2行4字:“敬一道人”,為其名號,另一枚篆刻3行20字:“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客敬”,語出《禮記》。

小潞王書唐曹鄴《霽後作》

【國寶品鑑】《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小潞王書唐曹鄴《霽後作》

此石草書詩文6行,滿行8字。詩曰:“新霽辨草木,晚塘明衣衿。乳燕不歸宿,雙雙飛向林。 微照露花影,輕雲浮麥陰。無人可招隱,盡日登山吟。”末行刻二枚印章,上篆書3行8字:“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下刻“中和”2字,陰陽互輔,書體縱長,“中”字寫法屬潞王自創。

2、祝允明(1460—1527年)草書《前後赤壁賦卷》

祝允明,字希哲,因右手六指,故自號枝山。蘇州人。據《明史 文苑傳》載:“弘治五年舉於鄉,久之不第,授廣東興寧知縣。”中年以後,因仕途失意草書為之一變。其狂草頗受世人讚譽,流傳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他的草書用筆、結字受黃庭堅草書影響最深,狂草最值得稱道,不論是長卷還是大軸,都豪放自如,晚年“點”的運用更是出神入化,陸時化贊其行書:“天姿超絕,學力深沉,遂為有明書家第一。”其草書《前後赤壁賦卷》為明中期狂草書法經典之作,筆勢從張旭、懷素中出,感情充沛,如脫韁駿馬,縱橫奇絕,一氣呵成,奇幻多變。

【國寶品鑑】《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祝允明(1460-1527年)草書《前後赤壁賦卷》,(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

3、張瑞圖(1570-1644年)《五絕詩》軸

張瑞圖,字長公、無畫,號二水、芥子、白毫庵主等。福建晉江人。萬曆年進士,後因案坐徙,贖為民。年輕時即以擅書名世,時人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並稱為晚明“善書四大家”。此軸款鈐“張長公”“瑞圖”印2方,引首鈐“文學侍從之臣”印。書法從鍾、王入手,折筆側入,形體尖銳,最引人入目的是用筆的方折被極異的誇張。起止轉折倔強,力量飽滿,筆墨酣暢。清秦祖永《桐陰論畫》評曰:“瑞圖筆法奇逸,鍾、王之外,另闢蹊徑。”

【國寶品鑑】《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張瑞圖(1570-1644年)《五絕詩》軸,紙本 172.7×43.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與君青眼盡,共有白雲心。不向東山去,旦旦春草深。”

4、王鐸(1592-1652年)草書《秋日西山上》長卷

王鐸,字覺斯,號嵩樵、痴樵,河南孟津人。清順治年間,官至禮部尚書。王鐸50歲之後,由於官場的矛盾,生活的困惑和心理的彷徨,其書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宗晉變為張旭、懷素的率意與野道。書體荒幻奇崛,狂放不羈,與正統的書法格格不入,字裡行間已經沒有了“二王”的影子,字中隱含的是情感的宣洩、情緒的放縱和血液的奔騰,可謂抒情寫意的最高境界。成為明末清初崇尚狂狷之美的浪漫主義的中堅。啟功評王鐸書法:“王鐸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此作為王鐸草書《秋日日西山上等詩六首》長卷的一部分。

【國寶品鑑】《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王鐸(1592-1652年)草書《秋日西山上》等詩六首長卷(局部),河南博物院藏

釋文:“秋日西山上 ,一床衡絕壑,其奈野蕭何。但有孤陽入,就中秋色多。猢猻同飲食,枒枿助吟哦。惻目悵諸鬱,寧知嗃老蘿。”

5、傅山(1607-1684年)《草書五言古詩立軸》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又有真山、濁翁、石人等別名,山西太原人。於醫學、詩文、金石書畫無不精深。他生活在改朝換代之際,清操自守,拒不入仕,是著名的明代遺民之一。傅山論書主張:“寧拙勿巧,寧醜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直率勿安排。”此作錄五言古詩一首,款署“傅山書”,下鈐“傅山之印”,用墨乾渴,飛白之筆居多,字型欹正自然,章法不落俗套,佈局平穩,行筆奔放自如。是他思想、性格的反映。

【國寶品鑑】《小潞王朱常淓草書唐李白詩碑貼》

傅山(1607-1684年)《草書五言古詩立軸》,綾本,縱201.5釐米,寬50.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娟娟青柳外,春山與爭姿。組之以青雲,句嫩不勝思。心目亦何極,收視而置之。三韻十二章之一書為惠介文兄粲。僑老傅真山”

縱觀明末清初草書名家的墨跡,祝枝山恣肆縱橫、墨氣淋漓;傅山驕健流暢,連綿纏繞;王鐸奇險跌宕,狂放不羈;而張瑞圖另闢蹊徑,“於古法為一變”。這四人皆官場失意,仕途坷坎,有著相同的人生經歷,可以說走了“拙、醜、支離、真率”的道路,把“巧、媚、輕滑、安排”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筆墨行間反映了他們內心的焦灼、苦悶和頹喪。這一切揉合在一起,直抒胸臆,情感豐富,層次複雜,讓我們徜徉墨海,如品美酒,或酣或醉,因而審美價值極高。值得一提的是王鐸和潞王平時吟詩唱和,書畫互贈,是頻繁交往的摯友,王鐸有時也到潞王府居住,與其切磋書藝。但二人書風迥異,可以說一個優美,一個崇高;一個尚意,一個尚法;一個傳統,一個狂放;實乃冰火二重天。這和小潞王的生活遭際有極大關係。上述草書家風格的形成皆在五十歲以後的晚年,如傅山評王鐸書說:“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以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而小潞王年僅38歲藝術生命就終結了,所以他留下的草書墨跡還處在臨習古法階段,沒有轉折和高潮。與爐火純青的其餘草書名家相比顯得謹守法度,較為保守傳統,充滿了“書卷氣息”。保持著優雅閒淡,寧靜詳和,疏放自然的意境。

第二世潞王,生活在明朝晚期政治衰退的大動盪時代。就藩期間及至南明監國,政治生涯中未有很大建樹,死得也很慘,但他生前在文化思想方面做出的成就則是巨大的,對後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遺憾的是翻開中國古代書法史,沒有他的一席之地,謹借本文為大家進一步瞭解晚明書風打開一扇窗口。

作者簡介

譚淑琴,女,河南博物院研究員,主要致力於古代石刻如漢畫像石、碑刻墓誌和古代佛教造像藝術三方面的研究。曾主編國家級重點工程《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碑刻墓誌卷》《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誌集粹》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