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希望都不是打小孩的日子

4 月 30 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最近幾天,有媒體報道:一位四歲的女童遭父親的同居女友曲某某施虐。

據警方通報:

於某茜機械性外力作用,致硬膜下血腫伴腦受壓症狀和體徵,屬重傷二級;由機械性外力作用致雙側鼻骨骨折,屬輕傷二級;此外,女童還有體表擦傷、咬傷和燙傷。

每一天,希望都不是打小孩的日子

圖片來源:三江公安微警務

今天,於某茜轉院至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的 ICU,仍然昏迷當中,有生命危險。

讓人更難過的是,同類型的暴力事件,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1

遭受虐待的

不止於某茜一個人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00 年,全世界約有 57000 名 15 歲以下兒童被殺害。最常見的死因就是頭部外傷,依次還有腹部外傷和窒息。

家庭暴力、兒童虐待離我們很遠嗎?

並不。

數據顯示,中國城市地區兒童遭受肢體虐待的發生率達到 41.2% 至 67.3%。

另外,暴力絕不僅僅是肢體暴力,也包括情感或精神暴力、性暴力以及忽視。

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對 68 篇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中國 0~17 歲兒童中:

  • 遭受軀體虐待的發生率為 26.6%
  • 遭受情感虐待的發生率為 19.6%
  • 遭受性虐待的發生率為 8.7%
  • 遭受忽視的發生率為 26.0%
每一天,希望都不是打小孩的日子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致傷、致殘甚至致死,這還只是兒童虐待中的一部分危害。對於受害者來說,還可能會面對陪伴他們一生的傷害——

2

經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

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WHO 的相關資料顯示:虐待可能給早期大腦發育帶來損傷,導致精神緊張,甚至在孩子成人後,增加行為、身體和精神衛生問題的發生風險。

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有:

  • 施加暴力或淪為暴力受害者;
  • 抑鬱症;
  • 吸菸;
  • 肥胖;
  • 高危性行為;
  • 意外懷孕;
  • 酗酒和濫用藥物。

還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遭受虐待、甚至只是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要比沒有相應經歷的孩子,在青春期有更突出的心理問題。比如更容易產生自卑、懦弱、抑鬱的情緒。

如果成長過程中,長時間處在這種情緒下,還可能導致青少年自殺和自虐等行為的出現。

每一天,希望都不是打小孩的日子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3

經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

更可能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為了研究兒童如何習得攻擊行為,發展心理學家班杜拉開展過一個「波比娃娃」實驗:

研究人員將 48 名兒童分為兩組,一組接觸攻擊性榜樣,另一組接觸非攻擊性榜樣。

實驗一開始,攻擊組的兒童會看見成人反覆使用各種方式攻擊波比娃娃,包括身體攻擊,和語言攻擊,持續約 10 分鐘。

另一組中,成人和孩子則在實驗房間內玩玩具或者拼圖遊戲 10 分鐘。

之後所有被測試的孩子,都被帶到另外一個擁有吸引人玩具的房間,但在不久之後會告訴所有的兒童這些玩具是給別人準備的,以激發他們的挫敗感,進而產生憤怒情緒。

每一天,希望都不是打小孩的日子

圖片來源:

A.Bandur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然後再將他們帶到最後的房間中,那裡有各種攻擊性與非攻擊性玩具,這當中也包括之前出現的波比娃娃,所有的兒童都將在這個房間中呆夠 20 分鐘時間。

結果發現,攻擊組的男孩子每人平均有 38 次模仿了成人的身體攻擊行為,而非攻擊組只有 1.5 次。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老師採取了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就等於給孩子了一張可以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許可證」。

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他們也很可能會模仿這樣的方式,去處理自己遇到的不順心事或者是挫折。

每一天,希望都不是打小孩的日子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4

識別兒童虐待

對暴力說「不」

在生活中,針對兒童的暴力往往不能被及時制止,甚至無法被發現。

這是因為,兒童是弱勢群體,很難發出求救的聲音;而很多人也會覺得,「管教孩子」是別人家的事。

甚至很多打罵和虐待,還藉著「打你是為你好」名義。

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一次一次不斷重複,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施暴者,止住暴力的循環。

此外,及時地發現並制止身邊的家庭暴力、兒童虐待,也是很重要的舉措。

臨床數據庫 Uptodate 上總結了幾類可能提示一個小孩受到虐待的表現:

  • 巴掌、要帶、繩索環和其他形狀的瘀斑;
  • 菸蒂、熨斗、鏟和其他形狀的燒傷;
  • 還不會走路的兒童身上出現瘀斑、長骨骨折;
  • 軀幹、耳部、頸部出現瘀斑;
  • ......

如果你在一個小朋友身上發現以上現象,希望你可以主動向 TA 伸出援手,問 TA:你身上的傷是怎麼弄的呀?

如果是直接目擊到兒童虐待,希望你可以阻止施暴或留存證據(如拍照),並且向公安部門求助。

無論是為了教育的目的還是虐待,暴力就是暴力。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任何人的出氣筒。

4 月 30 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但我們希望:

每一天都是不打小孩日。(作者:丁香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