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磨”美國總統的女記者

在美國白宮新聞發佈廳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上,曾經連續幾十年都由一個黑眼睛、聲音沙啞、常穿著紅衣的矮個女人所佔據,即使她已經進入耄耋之年,也無法撼動她這個能與美國總統親密接觸的位置。她採訪了從肯尼迪到奧巴馬的十任美國總統,她的尖銳提問曾讓數位總統尷尬得下不了臺,一度被小布什總統雪藏。在她身上,保持著美國新聞史上的多項紀錄。7月20日,這位在新聞戰線上工作了近70年的女性,在華盛頓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3歲。她就是美國新聞界“第一夫人”海倫·托馬斯。

“折磨”美國總統的女記者

突破性別的藩籬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新聞界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女性記者只能報道與烹飪、時尚、婦女權益等有關的內容,與政治有關的嚴肅報道是男性記者的特權。海倫·托馬斯打破了這個特權。“海倫是個真正的先鋒、開拓者,打破了對女性新聞工作者的世俗障礙。”奧巴馬總統如此稱讚她,“她採訪了自肯尼迪以來白宮的每一位總統,在這期間,她總是讓每一位總統,包括我自己,時刻保持警惕。”

海倫·托馬斯高中時代就立志要成為一名新聞記者,不過她入讀的底特律韋恩大學(現在的韋恩州立大學)當時並沒有新聞專業。在獲得英語學士學位後,她來到了華盛頓特區,在《華盛頓每日新聞》打雜。在男性佔主導的新聞編輯室裡,她的工作主要是為記者、編輯們領取咖啡和甜甜圈。8個月後《華盛頓每日新聞》由於勞資糾紛大幅裁員,托馬斯被解僱。1943年,她加入了合眾國際社,為其無線電部門提供包括婦女報告、社會新聞、名人採訪等方面的報道。這份工作一做就是12年。

1955年,托馬斯終於獲得採訪美國司法部、衛生部以及國會山等政府機構的機會,她的新聞報道越來越深入。1959年,托馬斯和美聯社記者弗蘭·列文、《華盛頓郵報》作家艾爾森·卡珀等幾位資深女記者,在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來訪時,通過努力獲准進入全國新聞俱樂部的新聞午宴。赫魯曉夫就是在這次午宴上,發出了“我們要埋葬你們”的警告。該俱樂部通過國務院的幫助,可以預約聆聽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發言,但在過去,即使工作突出的女記者都不允許進入。女記者們在1956年都只能待在陽臺等地方,且不能參與提問。

托馬斯通過她的抗爭與努力,提升了女性在新聞行業的地位。1970年,合眾國際社資深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梅里曼·史密斯自殺後,托馬斯成為合眾國際社駐白宮高級記者,是白宮記者團擔任該職的首位女性,1974年成為該社駐白宮的總負責人。後來,她成為著名的格里迪朗俱樂部的首位女記者,也是白宮記者協會的首位女會長。

托馬斯與美國總統們

1960年,美國大選年,肯尼迪與尼克松角逐總統職位。托馬斯迎來了她事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她得到機會去佛羅里達棕櫚灘報道總統候選人肯尼迪一家度假的消息。為了找到與眾不同的新聞點,托馬斯將採訪重點放在美豔、孤傲的“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身上。隨著肯尼迪選舉獲勝,讀者對傑奎琳的新聞的需求大增。她採訪理髮店、服裝店、餐飲店的店員,採訪在肯尼迪家族聚會上彈琴的鋼琴師,甚至還有為肯尼迪孩子提供尿布的供應商,講述“故事背後的故事”。她與美聯社記者弗蘭·列文在傑奎琳生產的醫院蹲點,密集地報道這位第一夫人的生活點滴,以至於傑奎琳無奈地稱她們為“鷹身女妖”。托馬斯因為報道第一夫人的新聞而出名,1961年1月成為合眾國際社駐白宮記者,工作報道重心從總統家人延伸到總統決策。在肯尼迪的新聞記者會上,托馬斯用那句經典的提問結束語“謝謝您,總統先生”,重新開啟梅里曼·史密斯採訪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新一輪的輝煌。

20世紀50年代初,在肯尼迪還沒有結婚仍是參議員時,她與肯尼迪就有著特殊交情。1962年,她說服肯尼迪總統不參加白宮記者和攝影師週年晚宴,如果該晚宴拒絕女性參與的話。“如果我們不能參加,你也不應該參加。”在肯尼迪的首肯下,白宮記者週年晚宴上有了女性的身影。托馬斯在她的《白宮第一排:我的人生和時代》一書中說,肯尼迪是她最喜歡的美國總統,他有著了不起的智慧,他知道如何激勵年輕人,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她見證了1963年7月肯尼迪與少年克林頓握手時的情景。

海倫·托馬斯是個讓美國總統又愛又恨的記者,她與總統朝夕相處,可以成為朋友,也可以用尖銳犀利的問題讓他們難堪。她會質問尼克松越南戰爭什麼時候結束,質問里根總統有什麼權力使得美國在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老布什政府在蘇聯解體、柏林牆倒塌後宣佈國防預算保持不變時,她質問“誰是敵人”;在奧巴馬總統的第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她讓奧巴馬列舉出中東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以至於,卡特總統一見到她提問就不自在,里根總統會把頭低下或用手捂住耳朵,老布什總統則會說“哦,不!不要海倫”,肯尼迪總統說她放下筆和採訪本就是個好姑娘。

約翰遜總統在位期間,得知女兒露西竟被托馬斯寫入合眾國際社的報道中,他大為憤怒,曾向托馬斯抱怨:“你透露她的婚姻生活,透露她準備何時懷孕,我很反感。”這樣的事情多次出現,但並沒有妨礙約翰遜對她的賞識。1967年底特律爆發騷亂,托馬斯的家人正在那裡,約翰遜得知後邀請她來白宮家中吃午餐。

1971年美聯社駐白宮記者道格拉斯·康奈爾退休前,尼克松為他舉辦了一個離職派對,派對上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搶過話筒宣佈托馬斯與康奈爾訂婚的消息。“終於,我挖掘到海倫·托馬斯的新聞了!”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托馬斯是87名記者團成員中三名女記者之一。但是水門事件爆發後,托馬斯站到了尼克松的對立面。她獨家採訪到了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的妻子瑪莎·米切爾,後者在深夜給她打電話透露看到了尼克松競選策略書,包括實施竊聽的水門事件操作計劃。當尼克松的撰稿人正在草擬辭職報告,打算次日宣佈辭職時,她將這一事件披露出來。她承認自己雖然喜歡第一夫人帕特·尼克松,但對尼克松總統不太欣賞。

托馬斯的犀利雖然讓人難以招架,但她得到了總統們的諒解,贏得了同事和政府官員的尊敬和愛戴。在她75歲生日當天,克林頓總統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是15分鐘專訪。1998年,克林頓以她的名義設立“海倫·托馬斯終身成就獎”,並在那年將第一屆成就獎頒給了她。在她89歲生日那天,與其同一天生日的奧巴馬總統給她送來了蛋糕。

異見引發的風波

或許是因為出身於一個黎巴嫩裔美國家庭,在中東問題和以色列問題上,托馬斯與其他的新聞記者有著不同的觀察和意見,常對政府的相關政策表示質疑,並引發爭論。小布什的發言人託尼·斯諾曾回應她說:“謝謝你的真主黨視角。”托馬斯認為小布什政府對法律是最為漠視的。2003年,她向加州《和風日報》的記者透露正在寫一篇“美國史上最糟糕的總統”的報道。被小布什知道後,托馬斯就被白宮新聞發佈會拒之門外了。其間她向小布什寫信致歉,小布什也表示接受道歉,但她還是有3年未能參加白宮新聞發佈會。2005年,當她再度被允許參加新聞發佈會後,立即向小布什拋出了尖銳的問題:“您作出的入侵伊拉克的決定讓數千名美國人和伊拉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入侵伊拉克的每一個理由都被證實是不成立的。請問您為什麼要開戰?他們並沒有對你或對我們的國家做什麼。”小布什回答:“他們的確做過。塔利班為基地組織提供庇護。基地組織就是在那裡受訓的。”她反駁道:“我說的是伊拉克。”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卡特里娜·霍伊維爾在悼念托馬斯的文章中指出,9·11之後,美國被國家安全問題的大霧所籠罩,華盛頓的許多媒體和記者們畏首畏尾,不敢提出異議,生怕被人認為他們不愛國,盡職地響應政府發起的戰爭。托馬斯是當時少數的異類,曾公開批評她的媒體同行們從來不向小布什提出尖銳深刻的問題。她曾說過:“我根本不信會有一個政府不想管理、掌控,或者策劃新聞。白宮總是想把總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這再自然不過,任何一個政府都希望記者把他發佈的新聞當作福音,不加任何質疑。”“政府可以宣傳它的立場,而記者的職責是挖掘真相。”

2000年由於合眾國際社被收購,托馬斯離開了這家工作了57年的媒體,成為赫斯特新聞社駐華盛頓的專欄作家。不久,她又回到了白宮新聞發佈會現場,不過她的座位在後排,直到2006年才再度回到前排。2010年5月,猶太學者、獨立電影製片人戴維·內塞諾夫問托馬斯怎樣評論以色列,她回答:“讓他們滾出巴勒斯坦。記住,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被侵佔了。這是他們的土地。”在被問及猶太人應該回到哪裡時,她說道:“他們應該回家,波蘭、德國、美國和其他任何地方。”此言論一出,各種批評接踵而至。白宮發言人羅伯特·吉布斯譴責她的言論具有“攻擊性,應受到譴責”,白宮記者協會也難得發出警告,稱她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最後,托馬斯不得不從赫斯特新聞社辭職。2011年1月,記者協會宣佈取消海倫·托馬斯終身成就獎。她漫長的職業生涯由此蒙上一層陰影。由於她的反猶言論,在她逝世後,哈馬斯組織哈桑旅在網上對其表示哀悼。

在托馬斯離世後,許多媒體和記者紛紛撰文對托馬斯在新聞事業上的貢獻予以讚揚,也有一些批評人士對她的所作所為表示質疑。《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喬治·戈德堡認為,托馬斯是個左翼人士,她的反以色列立場不能歸結於她的黎巴嫩裔家庭血統;在水門事件中,她從精神不太穩定的瑪莎·米切爾那裡獲得獨家信息,這有違職業道德。他引用一個評論家的話說,托馬斯獲得多個獎項,但沒有一個獎項提到她對新聞以及女性保護做出了什麼貢獻。記者安德魯·弗格森說:“人人都欽佩海倫,雖然沒有人能告訴你為什麼。”

托馬斯自稱是個自由主義者,她把大部分的時間都交給了工作,很少關注個人生活。直到51歲才結婚,丈夫在結婚4年後患上老年痴呆症,1982年去世,沒有子女。在工作上她有著無窮的動力,她每天早上6點之前就會到達白宮的辦公室,以至於老布什總統也會忍不住來偷偷試探她是否真的這麼勤懇。她曾陪同9位總統出國訪問,即使到了七八十歲,她也比那些年輕的記者們更能適應前往世界各地出差的狀況。她在白宮工作了近50年,一直堅守的是這樣一份信念:“我們的職責不是去敬仰一個領導人多麼德高望重,而是不時地把他們擱到聚光燈下,看看他們是否有負民眾信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