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腦成為創意產生器,而不是規則編輯器

作為一個想要完成寫作目標的人來說,往往有時候會覺得不知道該寫什麼。鑑於生活中的種種瑣碎往往會侵蝕你的內心,而我又算不上是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有時候寫什麼真的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顧慮得越多,能寫的東西就越少。這也在最近讀的一本書裡得到了印證。

《快書寫,慢思考——好創意大爆發的28個技巧》,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一本教你如何用自由書寫解放頭腦的書。其實當時看上這本書,就是看中了其中的三個字,“快”、“思考”。我希望自己能達到在思考後“下筆如有神”的狀態,期待這本書能啟發我的大腦。


讓大腦成為創意產生器,而不是規則編輯器

他很會激勵人

開篇的標題——“你的頭腦比你所想的還厲害!”,就好比你的大腦其實本來有好多寶藏,只是你並沒有善加利用。其實就如同所謂很多潛能沒有被開發是一樣的道理,但不像別的很多書要麼在拼命灌雞湯,要麼就是讓你如何去學習、開發新的技能(也許會難到讓你望而卻步),馬克·李維只說了一個他所知最有價值的技巧“自由書寫(free writing)”。

是不是瞬間聽起來沒有那麼難做下去,然後就有了想要去做的源動力。就像作者在開篇所寫:

人類大腦的容量與作用如此神奇且驚人,但它同時也非常懶惰。它會重複運用舊的思緒,採取既有的思考和途徑,避開不熟悉和令自己不安的領域。我們可以說,大腦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停擺,即使實在我們有重要的東西需要思考的時候。

作者提倡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自由書寫可以強迫大腦產生新的想法”,它可以強迫你產生創造力。


讓大腦成為創意產生器,而不是規則編輯器

所以,作為一個常常苦惱、困擾於不知道該寫什麼的人來說,彷彿擁有了一把尚方寶劍,仰天長嘯,我可以隨意去寫了,就好像在還沒有練就一身功力之前,不能怕被別人看到拙劣的三腳貓功夫而不去練習;不能怕寫不出絕世佳作而永遠不去動筆。

他很能找準你的痛點並去化解它

秘訣就是“輕鬆試”!

他的觀點和現在主流自媒體的做法是正好相反的,卻莫名很合我的胃口。

主流的“網紅”自媒體的觀點是什麼?在我看來,大量教別人如何寫作的課程,大量動輒十萬+的文章標題取得如何吸引眼球,如何讓你控制不住想點進去,其實原理都是一樣的,“去迎合讀者的想法,寫讀者想去看的,感興趣的,不要自說自話”,其實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講,這也沒錯,但這種迎合式的寫作如果達到一種極致就會畸形。

像“六神磊磊”、“三表”那樣既能抒自己之胸臆,又能引發大量共鳴的高手,我是望塵莫及。

對於我這樣的小白來說,為了迎合而迎合很累,很多網紅自媒體的文章自己一方面看不上的同時,又覺得自己也寫不出,就會很心累。但想寫出什麼“驚世駭俗”的文章,真的也好難。

難道沒路可走了嗎,感謝馬克·李維,他告訴我: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編輯,這個編輯的職責,就是過濾我們的想法,讓我們表達出來的東西顯得理性且有智慧,以符合社會對我們的期待。這位編輯幫助我們與他人和平共處,然而,同時也阻礙了我們擁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以及發揮大腦具有的強大力量。

而破除這種桎梏該如何做呢,方法還是——自由書寫!

讓大腦成為創意產生器,而不是規則編輯器


而且,是放輕鬆的自由書寫。

不再要求自己咬緊牙關、竭盡全力,以得到立即且完美的內容。

如果再在前面加一個定語,那就是“不停得快速地自由書寫”。

不要管誰在看你的文章,不要幻想自己這篇一定要寫出讓別人擊節讚歎的文章,不要試圖去討好所有人,結果把自己的文字弄得冗長,以為是大而全實則是“大而無物”。

你只要寫就對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言:

思維一開始會有點卡住,就像那些有一段時間未經敲擊的電腦鍵盤一樣。繼續寫,卡住的感覺也許會消失,也許不會,但至少你會不斷往下寫。

是不是很治癒,也很有實踐性,反正我是信了並決定去踐行。

他告訴我,不要等待靈光乍現,而要通過快速書寫去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在放鬆狀態下去慢慢收穫

好的作者總能順藤摸瓜,猜到你內心的困惑,或者他不用靠猜,他只是自己也經歷了這麼一個階段,他只是把思考和自我解惑的過程寫了出來而已。

其實隨性而寫,隨心而寫對於我來說,真的不算難事。但我經常會擔心,這是不是一種放縱,以這種自我安慰的方式去寫作,會不會永遠無法進益,就如同寫散文,我會不會越寫越散。

作者告訴我:

儘管你的態度並不強求,但你的腦子仍然想要解決問題、完成傑作。當你對自己下達輕鬆試的指令之後,你那要求完美的心態就會鬆懈下來,讓你的大腦有更多空間可以自由揮灑。

該寫多快,你一定想象不到,作者居然要求像留張便條給不知道跑到哪裡的同事,告訴他聚餐地點,讓他自行趕往,就是那麼快。簡直不可思議,但這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言。

不要讓大腦有機會去過濾,哈哈,的確,當我在緩慢寫作過程中,用大腦過濾了很多想表達的東西,為了試圖讓他們更得體?不得罪某些人?不讓某些人對我的觀點群起而攻之?

這很可怕,大腦在不停檢查校核的同時,很多真正有價值的觀點,應該也在它的指揮下被一一扔入了垃圾桶,然後我的文章又變成了一篇人云亦云、索然無味的文字垃圾,而寫這篇垃圾的時間往往還遠遠超過我隨性書寫的時間。


他告訴我,要給書寫設下時限

因為“時間限制會激發書寫潛力”,因為“持續書寫,你也能夠感受到靈光乍現”。

他要求將計時器設定在十至十五分鐘,這顯然有點難,不過也許這個時間是大腦可以深入思考且不會容易倦怠或者停擺的時間節點?況且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是:

當計時器鈴聲響起時,不論你正在寫的句子是否完成,你都必須停筆。

讓大腦成為創意產生器,而不是規則編輯器

很抱歉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沒有遵循這個規則。這個時限也許可以經過若干次的嘗試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時間節點?但畢竟句子和文章還是有區別的,而對於不習慣寫提綱,還要堅持自由書寫的我來說,如何確定時限的長短是件難事。但為了讓大腦成為創造而不是阻礙的工具,給自己的書寫定一個時限也是勢在必行。

其實這只是書中前四章的內容,但卻恰恰是對我觸動最深的部分。老實講,這篇文章所聊的更多技巧在後面,我做筆記的部分也大多從第五章開始,但偏偏開始寫這篇文章時,更想表達的卻是前幾章帶給我的觸動和鼓勵。既然如此,就遵從內心,不要做太多的掙扎了。

感興趣的朋友去看看其他章節,譬如“以思考的方式進行書寫”、“一百個點子比一個點子更容易取得”、“學習愛上說謊”、“進行紙上對話”、“自我質疑”等等,也許會有和我不一樣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