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患者就診率不足10%,好心情如何打造專業的精神心理平臺?

1.8億患者就診率不足10%,好心情如何打造專業的精神心理平臺?

綜觀過去國內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多數玩家圍繞綜合科、全科入局,延伸出輕問診、掛號、就醫信息及患者教育等一系列服務,隨著互聯網醫療逐漸進入下半場,純流量的綜合平臺因為模式、精力和資源因素,已經很難有深度佈局的機會。

如何在互聯網醫療的下半場找到機會?這是4年前陳冠偉再度創業時首先面臨的難題。陳冠偉認為,未來一定是專科平臺的機會,專科能夠從醫療屬性出發構造一套綜合平臺所觸及不到的運營模式,比如上下游資源佈局整合、比如產品工具的專業、比如人才等。

陳冠偉曾在著名的IT門戶網站小熊在線工作過8年,2012年又創辦了定位於診後、院後的醫患溝通平臺“醫生樹”和藥品O2O服務平臺“藥快好”,是行業內探索互聯網“醫+藥”閉環的先行者之一,這一次,在確定專科的發展方向後,他把目光瞄向了精神科。

這是一個巨大且略顯空白的市場,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1.8億,重性精神病患人數超過1600萬,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5成、整體就醫率僅9.2%。據相關機構估算,到2020年,中國中樞神經類疾病市場規模將達到甚至超過1000億人民幣。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2016年初,陳冠偉一手創辦了北京好欣晴移動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產品App取名為“好心情”,從線上入手,將線下的精神心理科、神經內科等專科醫生合作起來,從在線諮詢到藥品續方服務,為患者提供心理疾病醫療和管理服務。目前註冊用戶接近400萬人,每日接診量超過2萬人次。

此外,陳冠偉還告訴億歐大健康,好心情是全病程的疾病管理體系,基於自主研發的大數據智能化診療系統,在為患者診後提供便捷、專業服務的同時,也能夠幫助醫療機構提高複診率、康復率及患者滿意度。

從精神專科醫生切入

在多次面對媒體的採訪中,圍繞好心情平臺的發展,陳冠偉始終強調這麼一個理念:“只做精神科,為精神科醫生量身定製的平臺,提供精神科行業最專業的學習文獻、視頻教材,交流和在線諮詢服務平臺。”

從目前情況來看,國內精神醫療行業還非常年輕,精神心理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全國約有3.8萬名左右的精神心理科醫生,這意味著,我國10萬人中僅有1.7名專科精神心理醫生,美國這一數據為7.79。另外,我國大部分縣醫院並沒有精神心理專科,三分之二的農村地區沒有精神疾病的相關床位。

但作為典型的慢性病,精神類疾病具有病程長、粘性高的特性,需要長期、持續性服務,且患者一旦進入診療環節,對醫生產生了信任,醫患之間一對一的關係鏈非常緊密,同時精神疾病治療對線下檢查、手術的依賴性極低,適合開展互聯網化服務。

在好心情成立之前,已有不少創業者在探索線上心理諮詢服務,通常的模式為,通過互聯網為一些有需求的人群提供輕度的心理諮詢、網友互助、傾訴為主的服務。

在陳冠偉看來,從患者端切入,做一些簡單的心理測驗、心理諮詢服務,是不夠專業的,不能最終解決患者問題,特別是當面對的是抑鬱症、焦慮症、軀體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症,普通的心理諮詢平臺或者心理諮詢師根本無法解決用戶任何問題。

陳冠偉認為,用專業的服務解決用戶的問題才是正確的做法。基於此,好心情平臺從精神專科醫生切入,用專業的臨床手段和技術協助心理和精神類疾病患者,幫助他們做疾病和心理健康的醫療服務平臺。

截至目前,好心情平臺聚集了近3萬名精神心理科、神經內科醫生,佔全國精神科醫生總數的70%以上。

這樣的成績既得益於好心情自有的體系優勢,也離不開投資方的加持,好心情在成立之初便得到了由恩華藥業領投的天使輪資金5000萬元——恩華藥業是國內最大精神、神經藥品生產企業之一,在國內精神科、神經科領域醫院和醫生這塊的資源是壟斷性的。

此外,陳冠偉指出,圍繞精神科醫生服務這一塊,好心情醫生端APP除了提供醫生開處方、圖文諮詢、電話諮詢、視頻諮詢的入口外,還提供醫生在線學習、學術文章發佈等功能服務。

今年年初發布的《2019中國精神心理互聯網醫療服務行業白皮書》曾指出,伴隨移動互聯網平臺的快速發展、醫生通過專業醫學平臺學習和閱讀資訊成為常態,原來由線下傳統學術會議,線下培訓等課程逐漸轉移至線上。

而以好心情平臺為例,醫療熱點資訊、直播課程、醫學視頻和醫生工具的點擊量逐步增加;互聯網讓醫生繼續教育和專業精進變的更加便捷;醫生對於直播課程點擊率上升趨勢較快,視頻直播的學習方式方便大咖和基層醫生的交流,廣受醫生歡迎。

互聯網如何管好患者?

醫生之外,好心情平臺的重要一端是患者。

從總數上看,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已排名首位,約佔中國疾病總負擔的20%;我國重度精神患者超過1600萬人,抑鬱症、焦慮症患者超過9000萬人,由中樞神經病症引起各類精神疾病患者在中國總數已經超過1.8億人。

儘管用戶基數大,但由於國人對精神類疾病的“諱疾忌醫“,目前,我國精神心理障礙的就診率和患者認知遠低於發達國家,大約有92%的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從未接受過治療。如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等大部分患者認為並不需要專科治療,甚至即使像精神分裂症這樣的重性精神障礙,目前也僅有一半的患者獲得了專科的治療。

對於這樣的現實情況,陳冠偉感觸頗為深刻,“整個市場的就醫率太低了,精神科醫生的人均配比也非常低,所以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網絡、智能化的服務,來稍微提升這樣的情況”。

陳冠偉告訴億歐大健康,圍繞用戶對於精神心理疾病的認知還比較低的現實狀況,好心情通過免費智能量表測評、免費在線心理諮詢、免費的技術手段,以及科普類的內容進行患者的傳播,“目前來看,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

除了認知度低,精神心理障礙的復發問題是疾病治療的一大困境。精神心理障礙的平均復發時長為6個月,其中,用藥依從性差是疾病復發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如果持續跟蹤隨訪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其複發率相比沒有隨訪的複發率會下降一半左右。

另外,由胡少華教授等人在《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的通訊文章稱,目前中國精神心理障礙的治療存在“重治療,輕康復”的現象,因此導致很多精神障礙患者出院後常常由於存留症狀,藥物不良反應等原因,導致患者出院後不能迴歸病前的生活。

對於這些問題,陳冠偉也表示了認同,他向億歐大健康指出,精神類疾病是一個長期且嚴重依賴醫生的慢性病,與其他慢性病不同,精神心理疾病由於病情複雜多變,更加需要每一階段的醫生指導下複診和用藥。

為此,好心情利用平臺化的優勢,利用智能診療系統將為用戶的病歷記錄下來,並且實現自動化的跟蹤、提示、醫生服務以及平價的處方藥品送到家,“在這些方面的努力下,好心情平臺患者的年平均複診率超過了60%。”陳冠偉說道。

除此之外,實際上,導致精神障礙服藥依從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用藥不良反應。據統計,服用抗抑鬱/抗焦慮的患者當中,僅有19%的患者表示自己服藥後沒有產生任何不良反應,大部分患者表示自己會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良反應。

針對用藥不良反應,好心情建立起的智能隨訪系統可以及時對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向其主治醫生髮出預警,從而及時干預,增加患者服藥依從性。

創辦好心情平臺4個年頭,陳冠偉也見證著中國精神醫療行業的發展, “這幾年,這一領域出現了很多項目和公司,側面證明了這個行業快速進步,尤其是越來越多資本關注這一領域,但精神醫療領域還有很多事情要去做,要全社會一起重視精神健康。”他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