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蜀道難》詩中“讀”李白(其三)


從《蜀道難》詩中“讀”李白(其三)

《蜀道難》開篇作者就點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並展開想象,引用神話,極度誇張的手法,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雄魂。又以山高水險加以詳細的闡述,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奇秀險峻之山水圖,接著詩人變換觀察的角度,整體視角來審視蜀道之中的景象,估松倒掛、瀑流急喧,併發此疑問“胡為乎來?”側面強調了蜀道之難令人聞之生怯,引起友人的重視。

《蜀道難》全詩展示


從《蜀道難》詩中“讀”李白(其三)

1.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2.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3.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選段欣賞

從《蜀道難》詩中“讀”李白(其三)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這一段雖說頭四句仍是寫山高水險,突出蜀道之難的特點,但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作者把鏡頭由近至遠,站在另一高度來描寫山水的突兀與氣勢磅礴。從視覺上的連峰綿綿到聽覺裡的爭喧豗、萬壑雷,並照應上文陳述山高水險的描寫,由靜到動,聲容並茂地展現了“其險也如此”這一概括之句。再此,詩人詠歎山奇水險的情感做已完結,預示著下文議論的出現,鏡頭再次變換焦距。可謂是“導演”純熟之筆。

體文怡養


從《蜀道難》詩中“讀”李白(其三)

峰巒綿綿通雲際,萬古長青倒壁生。瀑水急流聲勢大,如雷貫耳蕩谷中。自然鴻篇如此壯,可嘆人力奪天工。遠望山水唯感嘆,近聽湍流擊水聲。問友何作次征程,蜀道難聞夜更鳴。不得強留獨遺憾,贈友長短《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