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一、第一次對晉戰役的失敗,讓劉淵認為自己明白了晉朝

公元309年10月,匈奴人劉淵自立為“漢”朝皇帝之後,立刻就開始了他所謂復興“漢”的行動,他揮師南下,以四路大軍滅晉。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劉淵是個自信心爆棚而且乾脆的人,他的自信不僅僅來源於他本人精通漢文化,博覽群書,對漢人經史非常瞭解,更因為他本人就是晉朝的官員,除了是晉朝任命的匈奴五部大都督,更還是成都王司馬穎的寧朔將軍。以劉淵對晉朝官場的瞭解,他認為承平已久的晉朝沒有人能比他更有雄才大略,再加之晉朝的內耗,讓劉淵感覺到晉朝內部已經四分五裂,而四分五裂的晉朝中,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實力派可以和他抗衡。

因此,劉淵認為他可以乘著晉朝八王之亂的機會,對晉朝各實力派進行各個擊破,從而完成中原逐鹿。

可是,劉淵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第一次和晉朝的戰爭卻鎩羽而歸,而且敗得有些慘。

但是,劉淵雖然失敗,他卻很高興,因為這次失敗是他的戰役失敗,在戰略上卻有大收穫。

劉淵和晉朝的關係,猶如狼和野牛。狼雖然不及野牛強大,可是它卻是主動進攻的一方,進攻不利就撤退,野牛並不反擊,因此,狼每次進攻的失敗對它不會產生傷害,反而讓它能更清楚地找到野牛的弱點,為它的下一次進攻提供幫助。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對劉淵來說也一樣,他的第一次失敗並沒有遭到晉朝的追趕反擊,從而讓他可以很從容地休整,也將戰爭的主動權充分掌握在自己手上。

而晉朝之所以不敢主動出擊,只能被動防禦,說明晉朝已經失去了調動軍事資源的能力,因為軍隊的遠程出擊需要糧草後勤,而糧草後勤需要整個國家官僚系統的正常運轉。

官僚系統腐化生鏽,是晉朝的致命弱點,這個弱點,劉淵敏銳地發現了。

二、漢軍再次初戰不利

漢、晉第一次戰役,雖然未能完成滅晉的計劃,卻讓劉淵更加清楚的看清了晉帝國的虛實,因此,距離一次戰役後僅僅一個月,便再次發兵大舉南下。

劉淵此次發兵目的很明確,便是直搗洛陽,因此,此次的戰鬥序列與前次又有所不同。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以劉聰、王彌、劉曜、劉景率五萬騎兵兵團為前軍,大司空呼延翼率領步兵兵團為後軍,浩浩蕩蕩直撲洛陽而來。

此次行動完全出乎司馬越意料之外,他沒有想到劉淵能在這麼短時間內發動第二次戰役,直到漢軍南下渡過黃河到達宜陽,消息才傳到洛陽城內,一時城內人心浮動。

司馬越的守城主力還是四萬,但卻是精銳之師,而且司馬越本人歷經戰陣,經驗豐富。

而劉聰用於攻城的部隊在數量方面卻並不佔優,而且劉聰本人臨戰經驗不足,劉淵屢次讓劉聰帶兵,就是想讓他多歷練。

劉聰確實氣盛,自持統領的五萬精騎天下無敵,將後續的步兵兵團遠遠的甩到後面,很快便兵臨洛陽城下,並將全軍紮營於城西的西明門外。

劉聰的性格,得意便容易忘形,此次他又犯了與前次同樣的錯誤。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入夜,晉將賈胤率千餘敢死隊出城夜襲,漢軍於黑暗中不辨敵我,自相踐踏,陷入一片混亂,賈胤奮勇當先,左衝右突,尋找敵方主將未果,卻斬殺徵虜將軍呼延顥。

劉聰急忙往南奔逃,一直跑過洛水南岸才重新紮住陣腳。

而晉軍於黑暗中小勝,並不敢乘勝追擊,此戰對雙方軍心產生的效果不容小視。

更有壞消息傳來,大司空呼延翼統兵不力,當其率步兵軍團走到大陽(今三門峽附近)時,內部發生變亂,呼延翼本人被部下所殺,整個軍團不戰自潰。

步兵是攻城的攻堅力量,沒有步兵兵團的支援,劉聰的攻城力量便大打折扣。

三、漢軍主力的再次鎩羽

種種跡象表明,此次的征伐又是凶多吉少,因此,劉淵急命劉聰軍團北返,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劉聰堅決不同意,並上表力爭。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但劉聰並未提出實質性的攻城策略,只是一味強調晉軍的“微弱”和自己的強大,就像拳擊擂臺上的重量級對迷你輕量級,隨便玩弄。

可是戰爭從來不是憑著人多取勝,晉軍整體的“微弱”也並不代表洛陽守軍的“微弱”。

但是對於自己的兒子,劉淵很樂意放手其鍛鍊,他要讓自己的兒子在挫折中得到歷練,,便同意劉聰的請求。

劉聰部署,便是憑著人海戰術強攻洛陽四門。

劉曜進攻上東門,王彌進攻廣陽門,劉景進攻大夏門,自己親自攻打宣陽門。

劉厲、呼延朗率總預備隊在後壓陣。

作為皇子的劉聰沒有留在預備隊裡裝樣,而是戰鬥一線,親冒矢石攻城,不貲給全體參戰的指戰員以鼓舞,也是無形中告訴全體漢國國民,自己的成就不是靠父親給的,而是自己打下來的,這才是自己真正的政治資本。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但比起司馬越來,劉聰用兵稚嫩的毛病又顯現出來,他的部署,被城上的對手看得真切,其分兵攻打四門,戰線太長不說,各軍之間要做到協調嚴密,防區之間不留縫隙就很難,這個弱點,被司馬越身邊參謀孫詢注意到,同時孫詢還注意到漢軍預備隊的陣型稀鬆,更看出他的中軍防守不密,這是支弱敵。

孫詢給司馬越的建議是先打壓後的預備隊。

司馬越立刻明白了孫詢的意思,命孫詢會同丘光、樓裒二將率三千突擊隊達成此任務,他要讓劉聰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

孫詢立刻將部隊分成兩軍,分別從劉聰軍與另外兩軍的結合部穿插而過,猶如兩支利劍直插劉聰預備隊的中軍大營。

劉厲、呼延朗二將做夢都沒有料到自己的面前會出現晉軍,匆忙組織抵抗,但倉促之間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晉軍的目的則很明確,便是直撲中軍進行“斬首”,兩支奇兵的行動見到效果,將呼延朗斬於陣前,漢軍更加混亂,孫詢軍乘機大砍大殺,劉聰的總預備隊便告土崩瓦解。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僥倖逃過一劫的劉厲自感無顏面對劉聰,也投水而死。

王彌見此情形,知道洛陽城不可輕下,便勸劉聰退兵,劉淵也看出晉軍並非不堪一擊,再次命令劉聰撤軍,劉聰正好借坡下驢,率全軍北撤。

兩次洛陽戰役,均以漢軍失敗而告終,劉淵只得取消了其欲走捷徑滅晉的計劃,而代之以腳踏實地的征伐。

而腳踏實地做事總是會得到回報。

四、以游擊戰代替正規戰

王彌帶兩千騎兵南下豫州打游擊,建立了襄城、潁川根據地,隊伍發展至三萬餘人;

劉淵的匈奴漢軍兩次對晉大規模正規戰失利,他不得不轉向游擊戰


石勒自飛龍山失敗退回黎陽,便以黎陽基礎,開闢了青州、司州、袞州和豫州交界的一大片根據地和游擊區,擁有人口九萬餘戶;後率本部騎兵響應劉聰對司馬家族老家河內郡進行的戰略襲擾,攻下武德(今河南武陟附近)並坑殺萬餘降卒,殺戮震驚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從此,石勒軍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投降。

晉帝國軍民的抗敵意志在削弱。

儘管都強調懷柔政策的強大,但要在短期內達到目的,無疑還是殺戮政策更有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