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戰役:蒙古征服者史詩的最後一章

文|郭曄旻

帖木兒(Timur,突厥文的意思是“鐵”),1336年出生於中亞河中地區撒馬爾罕以南約60公里處的渴石城(今沙赫裡夏勃茲)的薩布札爾村。他的叔父哈吉是渴石城領主,而他的父親塔剌海則是蒙古巴魯剌思部(Barlas)的一位首領。

如同隨著成吉思汗進入河中地區的其他許多蒙古部落一樣,由於一百多年來與當地突厥語部族人口混雜居住,14世紀的巴魯剌思部蒙古人轉用中亞的突厥語言(“察合臺語”),並皈依了突厥人信奉的伊斯蘭教。不過,帖木兒和他的戰士跟當時中亞其他的伊斯蘭教徒的顯著的外表區別是,按照蒙古人的習慣留辮子。甚至帖木兒的官方通信往來雖然使用波斯語,但帖木兒帶在身邊的一些隨員,“其中有些完全是為了他而使用蒙古字閱讀或者書寫”。因此,可以說,帖木兒的傳奇仍然可以看作是成吉思汗以來的蒙古征服者史詩的一部分——雖然是最後一章。

1370年4月10日,34 歲的“跛子”帖木兒“在諸王子與埃米爾的跪拜前佩上了帝王的腰帶”,自立為“埃米爾”。從這時起,帖木兒成了中亞的最高統治者,這一年可以視為帖木兒帝國的建國年代。但是,他終究不是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成員,沒有稱“汗”的資格(埃米爾是比汗低一級的頭銜),因此,他將忠於自己的察合臺宗王扶上汗位,在所有帖木兒政府發出的敕令上都尊敬地和有禮節地簽署著“黃金家族”的後裔們的名字,雖然在實際上,這些撒馬爾罕名義上的主人只不過是帖木兒的傀儡與政治囚徒而已。

帖木兒帝國的建立,結束了中亞河中地區長達幾十年的戰亂。但帖木兒的野心遠遠不止於此。他夢想著像成吉思汗一樣建立起一個大帝國。據說,帖木兒經常重複這樣的詩句:“就像天上存在一位上帝那樣/地上應該有一位皇帝/整個世界只應該有一個皇帝。”他的戰旗上繪有3個圓圈,意即要佔有世界3/4的土地。

安卡拉戰役:蒙古征服者史詩的最後一章

《帖木兒大帝》( 局部),壁畫

他首先盡力制止東察合臺汗國對河中事務的干涉,遠征到對方的心臟地帶——伊犁河谷。1390 年,帖木兒軍橫掃東察合臺汗國北疆,將篡位者哈馬兒丁打擊“進了黑貂與銀鼠出沒之地(阿爾泰山區)”,帖木兒的兵士們戲以燒紅了的鐵將他們的主人的名字烙印在阿爾泰山的松樹皮上,而“跛子”的遊騎四出,向東竟遠至吐魯番,距離當時明朝的西部疆界只有一步之遙了。

與此同時,帖木兒還發動了四次征戰,征服了阿姆河下游的花剌子模。1381 到 1396 年,他掠奪了西南方的阿富汗、波斯、伊拉克,先後佔領赫拉特、大不里士、伊斯法罕、設拉子、巴格達等城。他的軍隊一路上燒殺搶掠,波斯和中亞的許多地方如同上個世紀蒙古人入侵時一樣,再一次受到了嚴重破壞。

隨後,他又由中亞出發向西北攻入欽察(金帳)汗國,佔領亞美尼亞、高加索,到達頓河、伏爾加河流域,金帳汗國在帖木兒的打擊下,再也未能恢復元氣。1398年8月,帖木兒侵入北印度的德里蘇丹國,“象蝗群一樣襲擊了許多城市”,更以3萬騎兵俘虜敵軍10萬,將繁華一時的德里化為一片廢墟,“印度人的頭顱堆積如山,屍體成為鳥獸之餐”。1400 年,帖木兒又把注意力轉向西方,這次征戰是為了對付埃及與敘利亞的馬穆魯克帝國與正在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帖木兒在陸續奪取了阿勒頗、哈馬等城後,於同年冬天兵臨大馬士革城下。雖然一個世紀以前馬穆魯克騎兵曾經在巴勒斯坦擊敗過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西征軍,止住了蒙古人往非洲擴張的腳步,可是帖木兒卻在一年之內就把埃及人痛擊兩次。1400年12月,帖木兒大軍終於攻克大馬士革,馬穆魯克蘇丹被迫屈服,向帖木兒稱藩。

在二十餘年幾乎不間斷的征戰中,帖木兒顯示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他通過武力大體整合了原蒙古四大汗國中的兩個:(西)察合臺汗國與伊利汗國。帖木兒帝國西至黑海同兩河流域,東接中國新疆和印度,北抵鹹海、裡海與高加索山脈,南及阿拉伯海及波斯灣,可謂盛極一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