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

——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學者如何思考自己的使命和擔當,學術研究和學者能夠為人類的未來發展提供何種思考?4月28日上午,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在鼎新圖書館七維創想空間圍繞“無詩的時代,學者何為?”的論題開展了熱烈討論,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講習班導師孫正聿教授、副校長蔡立東教授、講習班全體學員等參加了論辯會。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論辯會由哲學社會學院王慶豐教授主持。在三個論辯環節中,哲學社會學院李龍教授、文學院張叢皞教授和公共外語教育學院姜峰教授作為引言人,分別對“無詩的時代以及學者和知識分子的新角色”、“人文學者的自我認知和時代處境”、“學者和共同體的關係”等問題作出了自己的闡述。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李龍教授認為,學者應該具有一種賽義德式的“流亡意識”的冷峻和費希特式的“大丈夫思維方式”的熱情,既要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也要有促進社會和個體的進步和完善的價值追求,從而重構知識圖景和對人的更美好未來的想象。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張叢皞教授結合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知識分子形象的變遷,分析了知識分子在現代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對知識分子在今天的思想生產和知識貢獻的能力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姜峰教授從學者為何和學者何為兩個角度闡述了學術共同體的建構以及教學相長、服務社會的價值訴求。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圍繞上述論點,學員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對知識分子的使命與擔當、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研究範式與理論思維的異同、數字時代知識分子生存方式和學術研究範式的轉換、批判反思與知識建構之間的關係、大數據對於推動知識生產和學術研究的重要意義、生命政治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等問題,做出了精彩的闡述。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在聽了各位學員的發言和論辯之後,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講習班導師孫正聿老師做了精彩的點評。孫正聿教授指出,所謂“無詩的時代”,說的不是詩歌意義上的“詩”,而是指一種詩意精神。思想對時代的把握,“表徵”的是人類對時代生存意義的自我意識,哲學的“合法性”,在於人類不能“消解”關於自身存在意義的自我意識,人類關於自身存在意義的自我意識需要通過哲學的理論“表徵”的方式而獲得自我理解和自我反思,從而歷史地調整和變革人類的生存方式。所以,理論地“表徵”時代精神的哲學,就不僅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和表達、概括和總結,更重要的是時代精神的反思和表徵、塑造和引導。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蔡立東副校長從數字經濟和數字生存模式談起,總結了學者在今天對詩意精神的理解及探尋之路。他認為,學者的使命與擔當,是一種詩意的生存方式,學者之間的交流也是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應該充分發揮吉林大學獨特的學科優勢和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特色,獨闢蹊徑,通過多學科的深入碰撞和交流,在基礎理論方面繼續做出新的探索。

有思而棲  學者之為——吉林大學理論思維講習班舉辦第一期學術論辯會

本期活動系吉林大學“龍鵬吉大”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沙龍第14期暨理論思維講習班第一期學術論辯會,活動首次採用了學術論辯的對話形式,獲得了在場學者的高度認可。學者們紛紛表示,討論形式非常新穎,學術觀點經過反覆的錘鍊和商榷,延展了不同的理論可能,通過不同學科理論的啟發,許多跨學科的思路也呼之欲出。論辯會的組織方、社會科學處副處長張曉萌說:“人文、社科各個學科不同視角的思維進路、學術關注、研究方式的‘對立’與‘爭論’,也是一種新的學術思想生髮方式,在講習班為期三個月的課程授課期間,在孫正聿教授的專題講座之餘,還將組織五期論題精彩的專題論辯,鼓勵青年學者們不斷突破學科邊界,在未來的研究中有新的科研合作和學術突破。”

撰稿 | 尹苗苗

責任編輯 | 劉坤 耿思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