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飲料可能是通過影響心血管代謝和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

最近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再次證實含糖飲料的危害,喝得越多,死亡率越高。科學家認為,含糖飲料可能是通過影響心血管代謝和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或過早死亡的。

含糖飲料可能是通過影響心血管代謝和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

含糖飲料會讓人長胖,還會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這些不良影響早已經研究證實。但實際生活中很多人並未重視,一邊喊卡路里是天敵,一邊捧起各種含糖飲料當水喝,有的還要多加糖。

2019年3月,《循環》雜誌(Circulation)發表的一項對超過10萬人所進行的近三十年的觀察研究再次確認了含糖飲料的危害,喝的越多,死亡率越高。相比每月喝的量少於1標準杯的人,每天喝超過2標準杯的人,死亡風險提高了21%。

含糖飲料導致死亡率上升

開展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科學家瓦桑蒂·馬利克(Vasanti S. Malik)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喝含糖飲料可能是通過影響心血管代謝和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或過早死亡的。喝含糖飲料會引起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快速上升,促發炎症,這使得它們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產生了聯繫。

但糖畢竟不是毒藥,含糖飲料最大的問題在於容易導致攝入過多的能量,也就是更多的卡路里。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糖攝入量不超過25克的標準的話,一瓶含糖飲料足以用完甚至透支一天的額度。

含糖飲料可能是通過影響心血管代謝和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

馬利克解釋,相比固態食物,諸如含糖飲料這樣的液體不太會有飽腹感,難以抑制晚些時候的能量攝入,這樣久而久之很容易導致攝入過量的卡路里以及變得更重,從而提高了相關疾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並不提供人群中因糖導致的疾病的流行率數據,它的主要目的是瞭解長期喝含糖飲料等行為與死亡率風險的關係。

研究利用了美國兩個仍在進行中的樣本數據,其中包含近3.7萬男性的樣本人群跟蹤開始於1986年,另一個包含了8萬多名女性的研究則開始於1980年。

其間除了對含糖飲料等攝入情況的定期評估外,還對吃水果、蔬菜等飲食習慣,吸菸、喝酒、鍛鍊身體等生活習慣,以及身體質量指數(BMI)、藥物使用,甚至家族慢性病史等大量信息進行記錄。截止到2014年,共記錄了3萬多例死亡。在調整了大量影響因素情況後,發現了每天喝超過2標準杯的人,會比每月喝少於1標準杯的人,死亡風險提高21%。

數據顯示,隨著喝的頻率逐步增加,死亡率基本是梯度上升的。不過男女有別,女性樣本中,風險提高得更快,每天喝超2杯人群的死亡率提升了25%,這一數據在男性中僅為12%。21%是合併後的結論。

人工甜味劑飲料暫無定論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市面上有甜味的飲料並不都是含糖飲料,有一些加的是人工甜味劑,比如阿斯巴甜、安賽蜜等添加劑,它們比糖甜數百倍甚至數萬倍,但只含很少,甚至不含卡路里。

除了含糖飲料,最新研究還對比了人工甜味劑飲料與死亡率的關係,發現只在很高飲用頻率的情況下與死亡率有關係,主要在女性樣本中發現了這個關聯。馬利克介紹,可能是男女新陳代謝或者生理方面的差異,但更可能是存在混淆,因此結論並不確切。

總體來看,人工甜味劑飲料對健康的影響尚無定論,以往的相關研究也存在較多不一致。因此不應將人工甜味劑飲料直接認為是含糖飲料的完美替代,甚至鼓勵多喝。相比而言,含糖飲料的危害已經得到大量的驗證。

含糖飲料可能是通過影響心血管代謝和增加患慢性病的風險

最新研究除了發現含糖飲料與總體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關係外,其實還發現與癌症死亡率也有一定的聯繫。雖然具體解釋並不清楚,但2019年3月,《科學》(science)雜誌最新發表的小鼠實驗結果可以作為參考,一種常被用於製作含糖飲料的物質果葡糖漿(HFCS)被發現促進了小鼠腸道腫瘤的生長。

應控制糖的攝入量

高含糖飲料攝入作為一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跟高鹽飲食等一樣,已經成為飲食風險重要參考指標。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人的含糖飲料消費雖然比美洲、歐洲等地許多國家明顯地低,但近幾十年增長較快,在特定人群中消費量較高。

很多年輕人和兒童喜歡喝可樂、奶茶等飲料。2018年5月,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單位組織編寫的《中國兒童含糖飲料消費報告》就建議限制兒童對含糖飲料的消費。

就全世界而言,2015年《循環》雜誌的一項研究根據2010年的各地數據估計共有18.4萬人死於含糖飲料消費,其中近七成死亡發生在中等收入國家。

其實,早在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建議將每日糖的攝入量降至每日總的能量攝入量10%以下,大約為50克。2015年,再次呼籲各國按照這個標準減少成人和兒童的糖攝入量,還建議有條件的話可以降低至5%以下,也就是約25克。

根據最新修訂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指南》,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糖攝入過量會導致肥胖和齲齒等問題,將糖攝入量降至總能量5%以下,會對健康帶來更多好處。

需要指出的是,最新的含糖飲料與死亡率關係的研究是基於美國人,由於人種、醫療條件等差異,與中國人的情況可能並不完全一致。儘管很多人觀察到中國超重、肥胖兒童增多等現象,但中國人喝含糖飲料的整體情況尤其是對中國人身體有什麼具體影響,相關研究極少。社會層面對過量飲用含糖飲料的潛在風險也缺乏廣泛的認識。

2019年4月3日,全球疾病負擔飲食項目組在《柳葉刀》雜誌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1990年至2017年間,在人口數量排前20的國家中,中國人因日常飲食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這兩項均高居第一。

含糖飲料雖不是造成這兩個“第一”的主要因素,但與這兩類疾病均有一定關係。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看一個飲料是否為含糖飲料不應只看名字。很多名為“茶”“奶”“果汁”的飲料其實一樣添加有大量糖,都屬於含糖飲料。具體應以配料情況和營養成分表為準。總之,應該養成控制糖攝入量的習慣,尤其不能將含糖飲料當水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