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散文大家與你娓娓道來

《歲月的平仄》一書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民國時期諸位散文大家的名篇,其中不乏有對童年的追憶,對生活片段的感悟,對當時社會某一群體的思考更有懷古傷今的愛國之情等,閱讀這本書不僅可以讓人追思當時的社會狀態更可以讓人從大師們的感悟中得到一種美的體驗。

整本書收錄的文章充分體現了散文那種“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大師們通過實在的景進行聯想然後得出虛擬的感悟,這種感悟有時是對過往人生的追憶,有時是對當時的時局的感思,而且在字裡行間體現出不同散文大師自成一派的寫作風格。比如汪曾祺的閒逸平淡,朱光潛的富有哲理還有林徽因的細膩詩性等。

整本書將收錄的散文分錄成六輯,每一輯都是大師在遇到不同的實景的所悟所感。在第一輯中我最喜歡的兩篇文章是汪曾祺的《花園》和林徽因的《窗子以外》。

《花園》一文的句子樸實無華卻處處流露出一種超然灑脫的人生追求。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對景物的細緻描寫並非運用了一大堆華麗的修辭,而是在一個又一個以幼年的自己和場景交互的回憶中展現出景物的特點,比如在作弄不會叫的蟬還有蠢頭蠢腦的土蜂這段人與景的互動就顯得趣味十足,在孩子的調皮作弄下,那些小昆蟲表現出的那種滑稽行為便讓這個花園變得充滿童趣。這個花園裡也有作者的遺憾跟落寞的地方,這些情感並非作者十分刻意地運用語言的技巧來流露出來的,而是像跟讀者閒話家常那樣讓讀者在閱讀後油然而生的,因此顯得自然而不造作。

《窗子以外》一文則將散文那種衝破表達方式侷限的“自由”與由景入情的“虛實”這兩種特點顯露無疑。林徽因先從自己的“鐵紗窗”下筆,她卻並非寫窗外的靜物而是寫自己透過窗戶看到窗外的人與人或人與景的互動情景。然後通過聯想,將自己在家中格子窗,洋車窗還有店鋪窗外所看到的人與事寫下來。如果說第一層的實是作者家中的窗那麼以後那些聯想便是相對的虛;但是這種聯想的虛卻可以看做是第二層的實,因為這些都是相對於最後那種對不同階層的人生活隔閡這一扇虛擬的窗來說的。正是在這種虛與實相互交替之中道出了作者對社會底層芸芸眾生的悲憫情懷,這一種人文的關懷和文人的良心便自然而然地躍然於紙上,不禁讓人聯想到對現世社會的“平等”與“公平”的追求,也正因整篇散文的“實”而讓讀者感悟到林徽因的所思所想的那種“虛”,所以在深一層的含義中便將人文這一主題更加深化地表露出來,也只有散文這種不拘泥於時間與空間還有選材跟行文方式的體裁才能達到這種獨特的效果。

《歲月的平仄》一書的受眾其實不限於散文愛好者和散文寫作者,整本書中所流露出的人文關懷和那一絲絲作者的溫情其實也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心靈上的治癒。閱讀本書,就像每一位散文大師在你面前,將他們對人生的所思所悟還有所感所憶通過自由的體裁穿越了時間與空間一一與你娓娓道來,讓你產生一種心靈的共鳴,或許這就是整書的魅力所在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