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各個圈子都存在著鄙視鏈的現象。文化圈有文化圈的鄙視鏈,電影圈有電影圈的鄙視鏈,音樂圈當然也不例外。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吐槽大會》中臧鴻飛就把音樂圈的鄙視鏈拿到了檯面上。

“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搖滾的,玩搖滾的瞧不起玩流行的,這幫人都瞧不上玩說唱的。”

藏鴻飛因為這事兒喜提熱搜,引起了廣大音樂圈朋友們的強烈共鳴。事後臧鴻飛再度發聲,“是我聽說的,我壓根就不那麼想!但是這個事兒不能想,你一想吧,還真是那麼回事。”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仔細想想確實這也是潛在的普遍現象,收視不錯的網劇《閃光少女》中就有所展現,音樂學院的學生專業鄙視鏈大致分為:作曲>指揮>管絃>民樂>聲樂>音樂教育>音樂學。

一群學西洋樂的孩子看不上學民樂的,多次在影視劇中大打出手。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作為看客的你們,不要大驚失色以為音樂生都這般趾高氣昂,高喊音樂無國界,音樂無高低的口號。

就拿我們普通聽眾來說,這樣多多少少的鄙夷也是存在的。大多數人潛移默化形成這樣的層級:歐美歌曲>日本歌曲>韓國歌曲>港臺歌曲>內地歌曲>其他地區。

我們也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2020年了還追韓星啊”、“你聽的歌未免也太LOW了吧,我只聽XXX”。

那麼問題來了,鄙視鏈的存在到底是自負感太強,還是優越感太弱?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歸根溯源,樂迷之所以對某種音樂類型如此的痴迷和執著,本質上是一種對於身份的認同感和一種個性化的態度。大部分人的成長環境承載了太多壓抑,不自信,被否定。導致一群人從某種執念中找尋自己不同,來給自己增加一些些的自信感。

另一方面可能是一種”叛逆心理“,人們太過於盲目因追求所謂的特立獨行而進行發洩式消費。

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人不再傾聽自己是否喜歡,而是在意這個東西是否流行,時代流行我便喜歡,大家羨慕我便在意,並且引以為傲。就連音樂APP都變著法的投其所好。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音樂品味究竟有無高低之分?也許有,但沒必要。

音樂是個談審美的玩意,審美本身就是難以被定義的。

就好像從前我們鄙夷的花褲衩,花襯衫,如今也可以在頂尖的時尚大秀中所看到,然後流入大眾市場,被追捧最後銷售一空。

一切的一切風水輪流,不過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罷了,沒什麼好爭個高低的,該鄙夷的鄙夷,該喜愛的喜愛。

但若是放在音樂平臺或者知乎,看到有人因為“華晨宇在《明日之子》上批判民謠是否妥當?”

這樣的無趣的問題吵起來,又有一部分人可能會迅速站隊,開啟鍵盤俠模式。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難道這樣的“鄙夷”不累嗎?

其實兩者之間本質上是一樣的。有人不喜歡你喜歡的音樂,就像有人不喜歡香菜,僅此而已。鄙夷可以有,但絕不是因為別人都鄙夷,所以我鄙夷。

有些事情,大家各執己見,鄙夷且尊重,熱愛卻不抨擊他人所喜就夠了。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正如2017年的節目《中國有嘻哈》,一上場拽到無與倫比的GAI爺,曾經對著鏡頭一臉不屑的說那些什麼所謂的IDOL、流量藝人都得“死”,別來沾邊。

他已經不止一次被打臉了。如今在第二季《我是唱作人》中表示:“Respect,張藝興。”

一次次的打臉,網友們甚至給咱們的GAI爺做了一個打臉合集。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所以說現代人忘性大,一點都不假。一面鄙夷這個唱的差,那個長得醜,這個RAP比不上那個電音。轉眼間又黑轉粉,跟隨大眾一起吹捧、刷屏:”他/她真的很努力。“

鄙視鏈的形成終究還是人們對“品味”謎一般的追求。可怕的是沒有品味的人硬勉強自己做不適合又不喜歡的事。

音樂,繪畫,電影這種可以展現人們審美與品味的文化衍生品,彷彿能間接的顯示出欣賞者的身份高低,於是聽什麼樣的音樂,看什麼樣的展覽,也順理成章成為了標籤的一部分,也成為了朋友圈炫耀的資本,彰顯著那沒來由的優越感,於是越走就越不是本來的意思了。

至於那些真正熱愛,對於某些後現代出現,沒有什麼文化底蘊的產品出現鄙夷情緒的人,自然也不會拿鄙夷當藉口,對其他人或是作品進行無端的攻擊和批判。

如此來說合理的鄙夷又有何錯處?自己不聽就足夠了。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前段時間歌手楊坤在直播間直言不諱地批判《驚雷》,將其稱之為垃圾,不能算是一首歌曲,並放出狠話:“聽驚雷的都不要來我的直播間!”

此言一出引發一大批吃瓜群眾出沒,評論從誇讚楊坤性格耿直,到諷刺不認識楊坤,褒貶不一。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驚雷》原唱MC六道也就此出面高調發聲,在視頻裡表示:“存在即合理 ,《驚雷》比楊坤任何一首歌都要火。”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大部分人其實都在吃著瓜隔岸觀火,但這究竟是不是一首好音樂,是否對如今的音樂市場造成負面影響,太少的人真正的在意和關注。

首先,MC六道對於好作品的認知便錯了。火,並不代表著是好音樂,如今這浮躁的時代人人做事的標準和最高成就概括一個字就是:火。

殊不知熱度僅僅只是熱度而已,這樣的言論對於好的音樂人來說是最大的褻瀆。

如今各種網絡神曲、口水歌,遠遠超過那些用心、用時間做出來的作品,網絡傳播速度讓這些泡麵歌曲迅速躥紅。那至於是不是好音樂,卻不見得。

正如MC六道所說,音樂沒有高低之分。但他沒有明白的是,音樂是有好壞之分的!

先不說《驚雷》這首歌的歌詞部分沒有任何內涵和邏輯,更是讓人摸不透中心思想。就連旋律的部分也是無法稱之為編曲,頂多可算在喊麥的範疇內,又如何能稱之為音樂呢?

歌壇鄙視鏈不可怕,可怕的是沒品味的人,硬要炫耀優越感

隨著事情的發酵更有細心網友扒出《驚雷》的伴奏是抄襲的《姑娘給我走DJ》,可見人和歌一樣,真是有夠驚又有夠雷。

不許鄙夷,和不許驕傲一樣,泯滅了我們自身本就有的東西。

總有那麼一群人,誤以為小眾便是高級,聽小眾的人就高人一等。但恰恰暴露了自己無知的本性。高級與小眾絕對不是同義詞,所謂高級是在好作品的基礎上,還能擁有大眾的接地氣的東西,既有表達在音樂中,又是大家都能聽懂的範圍內。

這樣一來,高級並非不能與商業成功取得平衡。既然與商業掛鉤,自然與小眾又無關了,兩者間達到某種平衡,能做到的音樂人鳳毛麟角,但一定存在這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