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靈感來源:美國民歌《老黑奴》

在各個版本的《活著》序言中,餘華不止一次的提到過這部偉大作品的靈感來源: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這個老黑奴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老黑奴》是一首由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6-1864)創作的美國民歌,原名《old black Joe》。

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快樂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親愛朋友,都已離開家園,離開塵世到那天上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為何哭泣,如今我不應憂傷,為何嘆息,朋友不能重相見?為何悲痛,親人去世已多年。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幸福伴侶,如今東飄西散,懷中愛兒,早已離我去遠方,他們已到我所渴望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寫這歌的作者是福斯特,她的妻子家真有一個老黑奴,他們感情很好,老黑奴生前要求作者為他寫一首歌,作者答應了。

這首歌完成於1860年,這一年福斯特離開家鄉,遭遇家庭婚變的悲劇,自己被迫孤身流落到紐約,窮困潦倒,僅僅四年後就孤寂地離開了人世,年僅38歲,當時身上只有美金38分錢。


《活著》|靈感來源:美國民歌《老黑奴》

《老黑奴》的作者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6-1864)

再來看看餘華寫這個作品時候的狀態。在餘華的作品年譜中可以看到,1992年8月,他也發生了婚變,離婚了。在北京一間只有八平米的平房裡開始寫作《活著》,秋天的時候在上海華東師大招待所的一個房間裡修改定稿。

或者這個貌似潦倒的狀態和福斯特有些許相似之處,他們都遭遇了婚變,都從家鄉去到另一個城市,或者還都窮困潦倒。這首歌一下子打到了他某個脆弱的神經上,給了他慾望。感同身受的處境,老黑奴的故事的激發,天大的才華,讓他有感而發,於是,這部偉大的作品由此誕生。

《活著》|靈感來源:美國民歌《老黑奴》

年輕時候的餘華

藝術總是有相似之處,人心也總是有相似之處。老黑奴和福貴,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在藝術作品中,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國家,經歷著不同的時代,屬於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膚色和不同的嗜好,完全不可能認識,然而有時候他們就像是同一個人,這是餘華安排的。但一樣都可以直擊人心!

《活著》|靈感來源:美國民歌《老黑奴》

1993年出版的《活著》

福斯特和福貴,他們還有一個相同點是都姓福,恩,是一個姓。福貴的親人們相繼離去,只有他一個人堅強的活著,可見餘華賦予了他更多的堅韌!不對,他還有一頭牛!在序言中,餘華還說過,一首美國的民歌,寥寥數行的表達,我統計一了下,是兩百多個字,長成了福貴動盪和苦難的一生,也是平靜和快樂的一生。很難想像得到,居然還有平靜和快樂兩個詞。

餘華還寫過一篇《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這樣看來,音樂對他的影響確實挺大的,簡直是靈感的來源,此言不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