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規矩停車不該是道選擇題

按規矩停車不該是道選擇題

日常出行,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本就不寬的道路兩邊停滿車輛,僅留狹長一條勉強通行;前車不打招呼說停就停,稍不留神就得來一腳急剎……放眼城市各處,車輛違法亂停屢禁不止,堵占人行道,擠壓自行車道,還有的甚至停進了綠化帶。隨著城市的機動車越來越多,停車矛盾和亂象已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城市空間是公共資源,車停哪、怎麼停,看似是個人選擇,背後卻是路權分配和資源利用的治理課題。尤其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當600多萬輛的龐大汽車保有量,對接到本就有限的市域面積,任何違規逾矩的“破窗”行為,都會帶來巨大的負外部性。就拿日常堵車來說,堵在路上誰都心煩,但這裡頭有沒有自己搶道加塞、隨意停車等不文明行為的“貢獻”?駕校考試中的“送分題”,在現實中卻屢屢成為車主自由拿捏的“選擇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違法停車影響道路暢通,危及通行安全,損害公共利益。在這個問題上,精準監控、嚴格執法,必不可少。近些年來,為了強化執法的實時性和有效性,“電子警察”抓拍等執法手段,已經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北京為例,交管部門用於處罰違法停車的視頻巡檢和移動執法系統已達2300多套,不僅實現了城區道路的總體覆蓋,而且在醫院、學校、熱點商圈周邊實現了精準布控,有力地提升了執法的威懾力。與此同時,本市也在既有空間條件下深度挖潛,一方面通過優化路側空間、開放內部車位、引導錯時停車等方式,最大限度平衡停車供需;一方面通過在重點區域設置臨時停車標誌或開闢15分鐘停車位,減少臨時停車對交通秩序的干擾。事實說明,強化規則,疏堵結合,把車位缺口多大、分佈情況如何、市民停車習慣等關鍵信息擺上桌面,抽絲剝繭,總能找到對策。

治理是動態改進的過程,緩解了老毛病,往往還有新問題。小汽車數量迅猛增長,必然要求越來越寬的路、越來越多的停車場、越來越短的紅燈時間,而當人們轉而追求“和諧宜居之都”、當城市逐步邁入老齡化、當土地使用接近極限,對汽車加大約束也在所難免。從這個意義上說,怎麼停車,既是現實課題,也是文明考題,需要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人來用心回答。平常時候,儘量綠色出行,減輕交通壓力,需要開車出行,牢記規則紅線,積極換位思考。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行為多約束一點,換來的,必將是城市整體交通秩序的提升。

有人將破解城市停車之困的措施概括為四句話:停車有位、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這其中,有足夠的停車位是決定其他三項舉措療效的關鍵,需要政府部門多操點心,而後三個則需要停車人真正改變使用習慣。各方協力,同向發力,違法亂停現象一定能找到最優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