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倒逼高校打通快遞“最後一公里”

2020-11-30 16:11

近日,安徽財經大學校園內出現一批特殊的兼職外賣配送員。食堂內外,多名身穿黃馬甲的大學生忙碌著,他們的角色是“分餐員”:在食堂檔口將同一宿舍樓、教學樓的外賣集中分好,裝進保溫箱,方便大學生“騎手”集中送餐。

幾乎是“無縫對接”,“騎手”迅速拎起箱子,送往各棟樓下,駐點的“掃碼員”掃一下訂單二維碼,系統會自動發出短信提示同學下樓取餐,這就完成了外賣的最後一環。

安徽財經大學後勤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雷紅生介紹,疫情期間,為避免堂食聚集,食堂推出外賣業務,並與第三方平臺合作,學生用手機App下單點餐。從某種程度上說,安徽財經大學的校園外賣是疫情防控催生的“新事物”。

事實上,外賣、快遞的“最後一公里”向來是高校後勤管理的難點。當下,疫情防控成為重中之重,學校不得不實施封閉管理,學生採購生活物資也更加依賴快遞。連日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安徽40所高校的快遞管理模式進行調查統計,其中,17所高校將快遞引入校內集中收發,還有23所高校採取校內、校外“混合”收發的模式。“快遞站”進校園成為大勢所趨。

“每逢‘雙11’,大家記憶中的共同畫面是:快遞量大,校內外設立臨時快遞點和貨架,很多人不熟悉位置,像‘無頭蒼蠅’一樣亂轉、亂翻。”一位在校大學生說。

據安徽師範大學經營性資產管理辦公室主任汪海燕觀察,早期校園快遞收發呈現為“各自為戰”的模式,師生要到不同地點寄取快件,存在服務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快遞公司惡性競爭等現象,影響了服務質量。

安徽農業大學後勤部門相關負責人對此也深有體會。他介紹,以往各家快遞公司進校,通常找代理商租下小門面和攤點來收發快遞,因快遞點分散、難管理,給校園管理帶來一定的影響。

一位高校後勤管理者表示,“過去收發快遞,往往被視作學生和商家之間的‘自發’行為,當網購日漸普及,快遞量急速增長,傳統的管理模式如果再不改革,可能會對校園秩序、學生利益以及安全造成影響。”

對高校後勤部門來說,改革並非易事,“關鍵還在於觀念逐步解放”。雷紅生坦言,當初考慮引進第三方企業時,校方一直非常慎重。“引入社會企業是把‘雙刃劍’,企業總歸要盈利,因此與企業合作的‘度’需要把握”。

“不能給學生帶來額外經濟壓力,也要保證食品安全,為此,各個部門來來回回開了十幾次會,包括菜品定價、送餐流程、資金安全、食品餐具安全等都反覆考慮。”雷紅生回憶,經過4個月的調研與論證,安徽財經大學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引進社會資源,9月正式上線外賣平臺,打通快遞最後一公里,由此引發蝴蝶效應,也帶動勤工儉學、學生創業等工作改革創新。

據介紹,目前,安徽財經大學已招募90餘名大學生勤工儉學,並給他們配備送餐電瓶車。學生“騎手”都經過專門的培訓,後勤部門根據學生的課表進行管理調配,確保工作不影響學習。雷紅生說:“每人每月最多增加2000元收入。”

“很多同學覺得做這件事很光榮。有時,掃碼員或騎手忘帶手機,會相互藉手機幫忙掃一下碼。有些順路的訂單,隊友會幫忙順路送走,互幫互助理念其實就蘊藏在一些舉手之勞中。”安徽財經大學的學生“騎手”傅人興說。

安徽財經大學的後勤部門還在考慮,引進帶保溫效果和消毒殺菌功能的智能櫃,學生取出外賣以後,再放新外賣進去,櫃機會自動進行再消毒,從而打通通往宿舍的最後一公里,並確保食品安全。

今年以來,出於疫情防控的考慮,安徽師大將校門口的快遞站統一遷到校內。該校菜鳥驛站添置近百臺貨架,引進4臺智能自動取貨機,及時更新物流信息。

今年“雙11”期間,菜鳥驛站安徽師範大學站點的負責人葉雲揚介紹,日均包裹量有1萬多件。“我們發佈信息,招聘學生幫忙分揀、掃碼,驛站近一半工作人員都是大學生,有效緩解壓力”。

疫情防控讓後勤改革有了更加明確的問題導向。汪海燕認為,在封閉管理時期,快遞集中收發的優勢得以體現。首先,進入校園的快遞車輛有限,不會對防疫秩序造成太大影響;其次,學生在集中收發點收取快遞,方便學校加強防疫管理,學生在智能取件機隨取隨走,有效避免人群扎堆兒聚集。

雷紅生強調,在校企合作中,學校應當佔據主導地位,將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過,在他看來,企業的大數據、精準服務等理念,校方應當借鑑學習,這對高校後勤管理服務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不少高校都湧現出與校園快遞有關的學生創業項目,而這些項目的孵化和運營都到了校方最大程度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學生創業為高校後勤改革提供了推動力。

剛入學時,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孫海軍就發現,學校外賣、快遞、二手市場、雲打印等業務“散落”在各個群裡。在老師指導下,他的創業想法逐漸成型:整合校園資源,為師生提供個性化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切入信息發佈、後勤管理等功能,將師生、後勤管理緊密“黏合”起來。

目前,孫海軍團隊成功打造App和小程序,學生上傳快遞單號、手機號、送單地址等,後臺有快遞兼職人員接單,送到地方後進行信息確認,送單費用自動進入快遞員賬戶。平臺採取“搶單制”,還開設用戶服務評價功能。

眼下,他正謀劃依託App,在校內食堂開設外賣業務,但目前只進行了試運營,還沒有破解平臺信息安全、資金流向等痛點。

在他看來,要想將後勤業務融入創業項目,除了平臺技術開發和維護問題,還需要找到適合高校實際情況的運營模式,更離不開校方支持和老師指導。“後勤部門大部分管理業務集中在線下,我設想在App開設專門的後勤管理窗口,學生可以直接提出問題,後勤人員進行解答”。

“學生既是後勤工作的參與者、出卷人,又是消費者、閱卷人。”在安徽信息工程學院後勤處副處長汪濤看來,學生參與後勤管理,對後勤工作者自身服務意識、服務理念有觸動,逼著部門反思、優化後勤管理中的導向和激勵機制,進而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在安徽農業大學後勤部門相關負責人看來,後勤管理是高校治理體系的重要環節,相關部門不能只著眼於眼前,要做主動性、前瞻性的思考,多考慮學生獲得感、幸福感,提前預判謀劃。“比如快遞問題,只有將學生現實需求和學校科研成果、學生創業等工作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補齊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