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不近惡事,不立善名


老人言:不近惡事,不立善名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要和氣渾然,才是居身之寶。

標榜節義的人,必然會因為節義而受人批評誹謗;標榜道德學問的人,經常會因為道德學問而招致人們的指責。所以一個有德行的君子,既不做壞事,也不去爭得美名,只是保持那種純樸、敦厚和內心的和氣,這才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無價之寶。

老人言:不近惡事,不立善名

人們討厭假道學偽君子,因為做人要平實無欺,不可自我標榜吹噓。真理不是巧言,仁義更非口說。換言之,學問道德並非吹噓而來,是從艱苦修養中累積而成。

有的人好虛名,披上道德外衣,實質上是在騙取人們信任,滿足私慾需求,與為非作歹固然有別但卻具有更大的欺騙性。一個人居身立世確立正確的原則,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而是為磨鍊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有一個健全的心態,完差的人格。

老人言:不近惡事,不立善名


為人做事要光明正大,少動些花花腸子。進取之道,須把握中正的原則。首先要明白不該謀的位置就不謀,不要胡思亂想;另外,進取時不可用不正當的手段耍小聰明玩陰招,否則,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史記·佞幸傳》裡兩次提到鄧通,都說他沒有任何技能,既不善唱歌,也不會跳舞,肚子裡更是空蕩蕩的,沒有談論天下國家的才能。司馬遷給了鄧通這麼嚴厲的評語。

平常,鄧通既不喜歡與外界往來,漢文帝賜給他休假也不想外出,他只是一心對待文帝。日日夜夜,醒時也是,夢中亦然,皇上當然更是寵愛。於是,文帝賜給了鄧通鉅萬財富。

老人言:不近惡事,不立善名

文帝長了膿瘡,鄧通馬上會為他吸吮。鄧通替文帝吸膿血,太子劉啟也只好替文帝吸膿血。劉啟這樣做除了表現忠誠之心,也是為了能平安無事地迎接即將就位的日子,所以才不得不照文帝的吩咐去做。當他用困頓的表情吸吮膿血探試文帝的病時,心中怎有不怨恨鄧通之理?

鄧通原本只是一個無處棲身、沒有財產、甚至已到窮途末路而住在別人家中的船伕,靠使用媚功成為皇上的寵人,得以家財萬貫。以他一個毫無一技之長的人,卻能享有那段幸福的時光,也該滿足了。

但是,好景不長,當初鄧通一再地諂媚皇上,早已招致太子的怨恨。劉啟即位後(漢景帝)找了一個機會免去了鄧通的官職,把鄧通家的錢財全部沒收。最後鄧通窮困而死。

老人言:不近惡事,不立善名


一個人要是沒有技能,為了謀求進取,往往會在“歪點子”上動腦筋。行為不光明正大,即使謀求到了一定的位置,那也是不正當的位置,本來就不應該是他的,早晚會遇到危險。

古代有一位叫郭子固的人,他當官從來不搞賄賂,因此他的官途很不通暢。家人勸他學得圓滑一點,妻子則對他說得更為直接:“廉潔有什麼用,不過是個虛名。你沒聽人家說嘛,老實等於無能,公正等於吃虧,廉潔等於受窮。”

郭子固說:“我這個人不敢以廉潔自詡,只是沒有弄錢的本事而已。”

老人言:不近惡事,不立善名

妻子說:“現在社會風氣就是這樣,當官弄權,弄權發財。你就不會學著點,開始不會,時間一久也就學會了。”

郭子固說:“儘管社會風氣如此,我這個人,還是這個人,是改不了的呀。”

高貴的品質往往以平淡的方式表現出來,但卻不會因為表現形式的平淡而失去其應有的光彩。做人就是要做出一點骨氣來,不向錯誤的東西妥協,不與腐朽的東西同流合汙。不管人世如何沉浮,盡顯自身正氣本色,這樣的人必定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人言:不近惡事,不立善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