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吳兢寫了一本《則天實錄》,為何這部書最後“神祕”消失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同時也遭到了後人的非議。在當時,有人曾寫過一部關於武則天的實錄類書籍,記錄了武則天輝煌的一生。可是在武則天去世後,這本典籍也神秘地消失了。據說,它的消失,其實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陰謀。隱藏在背後的陰謀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唐朝時,吳兢寫了一本《則天實錄》,為何這部書最後“神秘”消失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中,武則天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君王,她雖是女流之輩,但是在男權至上的社會中,她的所作所為,卻令不少鬚眉男兒感到汗顏。武則天在歷史諸位皇帝中有“三最”,即性別最特殊、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

武則天是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在14歲時被唐太宗選為才人,正式進入宮中。在激烈的宮鬥之中,武則天成功攛掇唐高宗“廢王立武”,成為了一國之母,並在後來參與朝中政事,與高宗皇帝並稱為“二聖”。

唐朝時,吳兢寫了一本《則天實錄》,為何這部書最後“神秘”消失

唐高宗駕崩之後,臨朝稱制的武則天見時機成熟,便改元天授,定都洛陽,建立了武周帝國。武則天在位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勢力,曾對李唐宗室大肆屠戮,又任用酷吏進行高壓統治。不過在此期間,她也能明察秋毫,重視人才的選拔,鼓勵民間農商事業的發展,令王朝弊政得以消弭。正是靠著這種恩威並施的統治策略,武周王朝的根基變得越來越穩固,李唐王室成員皆不敢有任何風吹草動。

中國向來是重視歷史的國度,武則天臨朝之事,自然在許多著作中被大書特書,而其中最有話語權的史官只有一位,他便是吳兢。吳兢,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是唐朝著名的大臣、史學家。吳兢通過科舉考試,以進士的身份進入授史館任修撰,並歷任右拾遺、內供奉之職,代表作品為《貞觀政要》。

唐朝時,吳兢寫了一本《則天實錄》,為何這部書最後“神秘”消失

從仕途角度來看,吳兢一生的官場生涯可謂是順風順水,並沒有任何的大起大落,也正因為如此,造就了他喜歡秉筆直書的性格。在擔任史官期間,吳兢撰寫了一部《則天實錄》,用以記錄武則天入宮至去世期間的從政生涯,並對其中某些政治事件做出評斷。

史書曾經記載,吳兢在撰寫《則天實錄》之時,曾因其中幾個貶義之詞得罪了當朝權臣,造成了極其不好的影響。但是在上級派人勒令修改之時,吳兢卻直言自己只是基於史 實而書,從未有過半句虛言,拒絕修改其中任何一個文字,一時之間被當世文人傳為美談。

唐朝時,吳兢寫了一本《則天實錄》,為何這部書最後“神秘”消失

吳兢曾用20多年的時間,撰寫修著了國史兩種,共128卷。對於自己的著作,吳兢曾信心滿滿地說道:“皇家一代之典,盡在於斯矣”。吳兢著作風格獨特,除文筆流暢之外,同時也對歷史事件採取了公正看待的態度,儘量保持不摻雜個人情感傾向的點評,如此秉筆直書的特點,為維護史學的優良傳統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則天實錄》應該是一部真實性極強的著作。

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疾病纏身臥床不起,對於宮中權力也逐漸失去了掌控的能力,當時,唯有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在旁侍奉。適逢此時,宰相張柬之與大臣袁恕己等人,暗中與禁軍統領結成同盟,稱二張兄弟謀反,發動了一次奪權政變,目的就是恢復李唐王室的統治權,史稱“神龍政變”。

唐朝時,吳兢寫了一本《則天實錄》,為何這部書最後“神秘”消失

在武則天寢宮集仙殿中,這位武周皇帝已經奄奄一息,她對於權力的抓取已經有心無力,最終順從的禪位於太子李顯,並遷居上陽宮居住。同年11月26日,武則天駕崩,隨即被葬入乾陵,與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以及消除舊朝的不良影響,唐中宗李顯開始有目的性地銷燬武則天的痕跡。武則天曾一手培養起來的酷吏組織,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摧毀,其骨幹成員72人皆被一網打盡,紛紛受到了嚴厲的懲處。除此之外,武週一代所建築的石碑、牌坊和雕塑等建築物,一概被銷燬殆盡。可想而知,《則天實錄》同樣也難逃被毀的命運。

唐朝時,吳兢寫了一本《則天實錄》,為何這部書最後“神秘”消失

一直以來,後世史學家無不為《則天實錄》的失傳而扼腕嘆息,但是也有專家稱,《則天實錄》被毀事件完全是歷史的必然。牝雞司晨,歷來為儒家傳統所不容,歷朝歷代文人們都不乏對於武則天的攻訐,如果《則天實錄》仍然存在,則對於她的否定,將顯得十分蒼白無力。故此,這部書的消失,完全可以稱作是一場“潑髒水”之前,必須要乾的“銷燬武則天是明君證據”的大陰謀。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