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揭隱

第一章,道為眾妙之門。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揭隱

道之一字,通天徹地,達古貫今,無終始,無邊岸,故運四時者,曰天道,載萬物者曰地道,儘性至命日聖道,日用常行曰人道。天無道何稱天?地無道何謂地?聖無道何為聖?人無道何為人?

道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天地未判時懸於太空,乾坤既判後寄諸天壤。因其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縛之不得其物,不可以高低長短大小闊狹來範圍,故不可道不可名,可道可名者,皆道之發見,非真常之道。那麼,道究為何物呢?須知至無之內,有至有者存,至虛之中,有至實者在。內中情形,縱吳道子再生描繪不肖,曹子建轉世也說不明白,。道本無名無形,稱道言道,猶是強名,實在是難畫其形像,難說其實跡。如強要小人我說個所以然,我實在的有心無力。好比立春立冬,四時八節,你說它無吧,又確實存在,你說它有吧,又杳然無蹤。

鴻蒙未兆之先,原是渾渾淪淪,絕無半點影像,而天地人物鹹育箇中,故為天地之始,及至靜久而動,一片太和之氣,流行宇宙,養育群生,故為萬物母。

一氣判而兩儀分,而陰陽二氣仍歸於一氣。靜久而動,無中生有,為一陽始生,及至動極復靜,有又還無,名曰歸根覆命,要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兩者雖異名,而實出一太極。

學人慾得深遠之秘,必靜之又靜,定之又定,心中渾然,一似朽木死灰,方能無慾觀妙,此是一玄。及至氣機一動,雖有知卻又不生一知之見,雖有動卻又不存一動之想,是為有欲觀竅,此又是一玄,故玄之又玄,為眾妙之門。

道德經首章揭示萬事物之本源,與今之世人之思維有天壤之殊!

世人皆謂蘭之貴以有香,硃之貴以有色,卻不知蘭失香,同於茅葉。硃失其色等於土石。更不知蘭雖有香,因香而煎膏,硃雖有色,因色以消形,何貴何重呢?

愚聞鸚鵡因舌利而入籠,孔雀因尾文而受拘,獐獸因臍香而被害,狐狸因皮貴而喪生,龜以靈而剝殼,蚌因珠而剖腹。假令鸚鵡藏舌,孔雀脫尾,獐子失香,狐狸去毛,龜入於泥,蚌沒於沙,又有何危何害呢?世人逞強稱大,患得憂失,卻不知禍福一家,吉凶同門,陽極陰生,樂極生悲之道矣!故路要走道路,理要遵道理,義依道義,理歸道理,無處不道,處處皆道,身處無事之天,心歸道之一體,則天下一家,有福無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