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確診突破百萬大關,過去3個月美國經歷了什麼?

記者 | 田思奇 崔璞玉

沒有人能過來看房,這讓美國北卡州教堂山的租房顧問林德曼(Stephanie Lindman)很無奈。她供職的租賃中心已經停止對公眾開放,所幸她還可以通過郵件和電話為租戶和潛在客戶提供服務。不過,她在美髮業工作的朋友就沒這麼幸運了,髮廊倒閉,這位朋友也丟了工作。

新冠疫情顛覆了類似林德曼這樣的普通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大部分地區陷入停工停課、不得隨意外出的停擺狀態。從西海岸的華盛頓州發現首例確診病例以後,美國病例數在2月和3月呈指數級增長,迅速成為確診數和死亡病例數最多的國家。

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至北京時間4月29日6時,美國的確診病例達到1010717例,佔全世界三分之一;死亡病例58365例,超過了越南戰爭時期的規模。

過去的3個多月裡,美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哪些地方值得反思?總體疫情形勢未見好轉之際,各州在開放經濟活動與防控之間又將如何抉擇?

早期的錯判

美國總統特朗普被《華盛頓郵報》等質疑在早期錯判形勢,其反覆無常的領導是造成如此慘烈局面的原因之一。

1月21日,一名居住在西雅圖北部的35歲男性從武漢返回美國後被確診。一天後,特朗普對CNBC表示:“我們完全控制得住。只有一例從中國來的,我們也控制住了。”

一週後,當世界衛生組織將疫情列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特朗普再次在Twitter上淡化影響:“美國只有5個病例,都恢復得很好。”不過他在1月31日開始限制來自中國的入境者,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長阿扎亦宣佈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

整個2月,特朗普也堅信一切都會好轉,疫情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並且他相信天氣轉暖有助於消滅病毒,疫情會“奇蹟般”消失。截至2月底,美國確診病例不足百例。

然而美國早在1月30日便報告首例人傳人病例,並在上週將首例死亡病例發生的時間確認為2月6日,比此前公佈的時間點早三週。2月26日,加州一名確診病例又成為美國首例感染路徑不明的病例,暴露社區傳播的風險。

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厄爾-薩德爾(Wafaa El-Sadr)對界面新聞表示,政府公共衛生系統對早期控制疫情至關重要,可以確保在早期發現病例,並控制病例向他人傳播。然而對公衛系統的投入有限,讓美國不得不在接下來面臨病毒更大的挑戰。

公共衛生研究和倡導組織“美國衛生信託”(TFAH)的分析顯示,扣除通脹因素後,美國疾控中心預算在過去十年間下降10%。幫助各州和地方官員應付新冠疫情等緊急情況的聯邦資金也從9·11事件後的約10億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6.5億美元。2008年至2017年間,各州和地方衛生部門減少5.5萬個工作崗位,佔其員工總數的五分之一。

另一方面,美國疾控中心在1月就宣佈研發出檢測試劑盒,並在2月初獲得授權,將試劑盒分發至50個州的公共衛生實驗室。但這批試劑盒卻存在缺陷,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

美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疾控中心實驗室和其他公共衛生實驗室的檢測總數僅為4000例。直到當月底,美國才放寬檢測標準,允許有症狀但沒有接觸史的人檢測。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就直接指出,未能及早進行檢測正是政府應對大流行病的“失敗之處”:“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更大範圍內動員起來?”

「深度」確診突破百萬大關,過去3個月美國經歷了什麼?

隨著病毒逐步擴散和檢測能力加強,紐約取代較早發現病例的華盛頓州和加州,成為美國的疫情中心。3月初發現首例確診病例之後三週,紐約州確診數飆升至1.5萬例,一度佔據全美確診總數的一半。

厄爾-薩德爾指出,紐約是重要的國際交通樞紐,與歐洲、中國和世界各地保持著緊密聯繫。紐約市人口也非常密集,這也使得呼吸道病毒感染迅速傳播。

在租房顧問林德曼看來,特朗普政府的反應非常滯後而且混亂。“如果他們採取了正確的應對措施,有很多人根本不會死去。我之前一直以為,政府對這類事情有預案,但從這次疫情來看,顯然他們並沒有。”

不過特朗普直到3月9日還將新冠肺炎和流感相提並論:“去年有3.7萬美國人死於普通流感。平均每年在2.7萬到7萬人死亡之間。沒有什麼要停擺的,生活和經濟還要繼續。”

短短四天後,美國確診病例上漲300%至1666例。特朗普政府再度加強邊境管控,限制來自歐洲的旅行。當世衛組織把新冠疫情定義為“大流行”兩天後,特朗普終於在3月13日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政治化應對

與較早開始封鎖措施的歐亞國家類似,特朗普政府在3月中旬發佈指導方針,要求美國人避免社交聚集,不去餐館和酒吧,限制不必要的旅行,同時承認經濟或走向衰退。此時美國累計確診病例數為3000例左右。

當時美國疾控中心報告也警告稱,需要住院治療的確診病患中約五分之一為20至44歲的青壯年,但全年齡段均有風險。外界推測稱年輕人參與的社區活動較多,經常進行國際和國內旅行,接觸新冠病毒攜帶者和感染者的數量更多,感染概率也更大。

與此同時,厄爾-薩德爾對界面新聞指出,美國也借鑑了其他國家的經驗,例如為有症狀者設立“方艙醫院”,而不是讓他們在有傳染給別人的風險的情況下前往醫療機構。此外,疾控中心也開始建議在公共場所自願佩戴口罩。

厄爾-薩德爾表示,美國開始建議戴口罩是為了防止病毒從戴口罩的人身上傳染給別人。“我們瞭解到,有些人感染了冠狀病毒後,雖然沒有症狀,但還是會把病毒傳染給別人,”這也是美國用來防範無症狀感染者的措施。

在美國當地一所公共衛生研究中心做研究助理的巴恩斯(Sommer Barnes)對界面新聞介紹說,受疫情影響,她的研究項目已經無法再要求新的參與者加入。她只好在家工作,平時很少離開所住的區域,也會盡量減少去雜貨店和叫外賣的次數。

“我媽給我寄了一些口罩,但是我還沒有收到,”巴恩斯說,“有時我會有一些心理壓力,懷疑自己是不是發燒了。”

隨著檢測範圍的擴大,美國累計確診病例在3月24日突破5萬例,並且從當日開始,每天新增均遠超1萬例。兩天後,確診8.3萬例的美國正式超過意大利和中國,成為全球累計確診最多的國家,隨後一路飆升。

白宮曾公佈模型預測顯示,如果沒有任何措施,疫情最高可導致220萬美國人死亡;即便維持緩解病毒擴散的措施,美國仍將有10萬至24萬人死於新冠病毒;到復活節(4月12日)前夕,特朗普稱美國死亡病例數將“大大低於”10萬人,政策已發揮效果,美國正接近疫情頂峰。

「深度」確診突破百萬大關,過去3個月美國經歷了什麼?

除感染病毒的風險外,當日常的生活難以維繫,美國人面臨的最大難題還是如何按時支付各種賬單。對此,特朗普於3月底簽署2.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包括直接向中低收入美國人發放現金援助的措施。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個人將獲得最高級別的1200美元直接補助,未成年子女也可額外獲得500美元。

然而在一連串看起來合理的防控措施與經濟援助中,特朗普政府又摻入不少被詬病為謀求政治利益的細節。例如在援助支票上,特朗普史無前例地加印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傳統上只有財政部門官員簽名來保證政府支付無黨派之分。

4月中旬,特朗普又指責世衛組織沒有及時分享疫情信息,沒有及時提供防疫政策建議,威脅以此斷繳該組織會費。對此,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不要再把新冠病毒政治化。

與此同時,當美國各界開始討論重啟經濟的時間點時,特朗普自信地聲稱自己擁有“絕對權力”令各州經濟重啟。這一說法被紐約州州長科莫斥責為“違憲”,指出特朗普是在自封為“國王”。

但當最近五週裡2600萬美國人失業後,讓公司、工廠和各公共場所開動似乎越來越緊迫。

爭議的重啟

自從白宮在4月16日發佈指導意見放寬限制措施後,多個州在4月中下旬爆發大規模反居家遊行,呼籲州政府還民眾自由,加快復工步伐。

同時從4月1日至4月27日,美國累計確診病例從21萬增至100萬,累計死亡病例超5萬。儘管4月份的每日檢測能力接近20萬份,這似乎還不足以支撐工作場所的開放。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甚至建議美國間歇性地保持社交距離措施直到2022年。

「深度」確診突破百萬大關,過去3個月美國經歷了什麼?

對於重啟經濟的時間,厄爾-薩德爾認為沒有一個日期可以隨意挑選。她給出了要確保的幾項前提:“仔細監測每日新增病例病例和死亡病例直到持續下降;確保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檢測;並對所有接觸者進行識別和追蹤。”

雖然有觀點提出,用抗體測試大規模篩選有免疫力的民眾,但厄爾-薩德爾對界面新聞指出:“現在(判斷抗體測試的作用)為時過早。我們難以確定到底有多大比例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後會產生抗體,以及這些抗體會持續多久,也還不知道這些抗體是否有免疫作用。”

不論專家和模型給出怎樣審慎的建議,美國多州相繼在4月底宣佈經濟活動重啟。佐治亞州的理髮店、美容院、健身房等恢復營業,阿拉斯加州、得克薩斯州、密歇根州等超過10個州允許小型服務類商業活動在遵照指導意見、進行適當防護情況下可以重新開放。田納西州還宣佈餐館也可以重新營業。

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表示,“隨著5月和6月重新開放經濟,你將看到經濟在7、8、9月真正反彈。”

但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4月21日警告稱,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會和冬天的流感季同時到來,如果兩種呼吸道疾病同時來襲,美國的醫療系統將承受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

厄爾-薩德爾表示,病毒是否會捲土重來目前尚不明確,可以做到的只有“大力開展研究,儘快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和疫苗,並制定措施及早發現疫情爆發。”她指出疫苗研究才開始不久,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也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研發。

而從長遠發展來看,厄爾-薩德爾認為:“所有機構,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機構,都需要從這場大流行中吸取教訓,要確保有堅實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有早期預警系統,有物資儲備和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

據上週的一項民調顯示,有63%的受訪者擔心現在取消居家令會使疫情惡化;剩下37%的人擔心的是晚點取消居家令會使經濟蒙受損失。林德曼注意到,她所在的北卡也出現反居家抗議,而最新報道稱抗議發起人已經確診。

“我覺得這些人有些蠢,”林德曼對界面新聞說。“我理解人們想擁有和之前一樣的自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但是現在有許多人正在生病、死去,這個時候所有人還是應該儘可能地待在家裡,這既是幫助自己,也是幫助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