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我是江城女子林憶南,瞭解更多文藝知識,點擊上方“關注”我

一說起宋朝,有的人說宋朝羸弱,只會割地、給錢,還連都城開封也給丟了;但有的人也說,宋朝是中國文人的黃金時期,讀書人要穿越,首選宋朝。

其實我個人還比較認可後者,可能因為晏殊、三蘇、范仲淹都在這個朝代吧,還有世間少有的汝瓷,也誕生於這個朝代。

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宋朝,但是我們不聊三蘇,也不聊瓷器,而是來聊聊宋朝人的一種生活風尚——簪花。

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牡丹

其實簪花對於現在的女孩子來說,是再為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男生簪花的話,總會讓人覺得有點奇怪。

可是在宋朝,不僅女子愛簪花,男子也愛,並且很多宋朝詩人的詩詞中都有描寫男子簪花的場景。

究竟為什麼宋朝會有如此濃厚的簪花風尚?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宋法規定官員必須簪花

其實對於花的推崇,我覺得可以從屈原《離騷》等詩篇中追溯起,其中的香草美人形象想必也是根植於士大夫們的心中。

我們也說過,宋朝是士大夫的天下,推崇花草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宋朝簪花成風,也和宋法有一定的關係。

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宋史·輿服志》中記載道:

幞頭簪花,謂之簪戴。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鸞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太上兩宮上壽畢,及聖節、及賜宴、及賜新進士聞喜宴,並如之。

這裡就對簪花的場合,以及不同等級的官員該簪什麼品種的花都有了明確的規定。

在國家大典場合,比如中興、郊祀、壽宴、新進士聞喜宴等,大臣們都要簪花。

簪花的種類可以分為羅花、欒枝和絹花三種

除了可以簪戴象生花(做成真花樣子的飾品),官員們也可以佩戴真花,牡丹、芍藥、薔薇都是熱門選項。

我們可以想象,當官員們排著隊行走時,官帽上簪戴著不同品種的花卉,彷彿將整個春天百花盛開的場面都搬了過來。

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不僅如此,宋朝官員在什麼場合簪什麼花也是有講究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 聖節大宴時,如果有遼國使者參加,要簪戴絹帛花;
  • 春秋兩次宴會,則用羅帛花;
  • 上元節遊春或者是皇帝出行設宴,則簪戴滴粉縷金花,一般能佩戴此花的都是與皇帝關係比較親密的大臣。

宋朝人十分重視“禮法”,他們認為“禮”是治國的根本,而對於“禮制”的維護也應該建立在人情世故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而簪花正好完全滿足了這一要求,所以贏得了統治者的青睞,並在坊間流傳開來,並蔚然成風。

既然簪花在宋朝盛行,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宋朝的簪花風尚與其他朝代相比又有什麼特點?

簪花成風,全民競相簪花

在宋朝以前,簪花是一種貴族行為,比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就是一幅描繪上層社會女性的畫作,其中的女性們頭上都簪有花卉。

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芍藥

而到了宋朝,花卉成為了普通百姓也可以欣賞、享用的物件,不管是普通市民還是勞動者,還是文人士大夫還是門閥貴族統統都可以簪花。

在宋朝的集市裡,每天早晨,賣花的小販提著裝滿鮮花的竹籃,一聲吆喝,引來買者無數。

賣花者花籃中花的品種是很多的,也根據時令的不同,裝有不同的花卉。

春天戴桃花,夏天戴梔子花、茉莉,秋天戴蘭花、木樨,冬天戴水仙花、臘梅花。這大概就是宋朝人不同時節的簪花規律。

由於賣花、買花,簪花的興盛,以致到了南宋時期還產生了“面花兒行”這一行業,就是專門生產和製作簪花的。

節日簪花,給生活添點儀式感

與日常簪花相比,節日簪花更凸顯人們對節日的重視。

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薔薇

立春的時候,大家會將鮮花或者象生花製成春幡,然後佩戴在頭上。

在很多詩人的詩詞中都有對這一習慣的描寫,比如陸游《木蘭花·立春日作》“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幡判醉倒。”

這裡的“春幡”承載了人們在萬物生長的日子裡,對播種的希望,也是一種對時光流逝的追憶。

除了立春,端午節也是一個受到百姓們青睞的節日,到這時大家都會簪上石榴花。

在《水滸傳》第十五回中,阮小五出場時鬢角就是彆著一朵石榴花。

到了五月,大家都會購買菖蒲、石榴、梔子,然後放在家門口,再掛上五色錢。

因為在宋朝人的觀念裡,夏至時節,陰氣萌生,但是隻要將這些植物混合在一起就能驅除災邪、避免疾病。

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石榴花

但是說起節日中簪花最久遠的,還當屬重陽節簪菊花了。

在漢朝的重陽節,人們會佩戴茱萸、喝菊花酒來祈求健康長壽,到了唐朝,人們便開始將茱萸插在頭上,這點可以從王維“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得到印證。

到了宋朝,由於菊花的視覺效果更佳,於是菊花就取代了茱萸,成為人們簪在頭上的花卉。

此後,菊花幾乎成為了重陽節的一個象徵,人們也常常會在重陽節這天和家人、朋友們相聚一堂。

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菊花

男子簪花之風較其他朝代更為盛行

其實在唐朝時,就已經有男子簪花的行為了,但僅僅是個例,並不是一種普遍現象。

在唐朝,男子簪花一般是貴族所為,且大多是在宮廷宴會這樣的場合,並且這花一般還都是皇上所賜,有點皇恩眷顧的感覺。

而到了宋朝,男子簪花則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士農工商各個階層的人都會簪花。

不僅如此,在宋代,讀書人在登科及第時,也是要簪花的。

一般新科士子都會在貢院賜聞喜宴,由皇帝賜花,宴會結束後簪花騎馬回去,以此彰顯榮耀。

在宋朝讀書人的眼中,登科簪花的榮耀感,來自於心理上的滿足,也意味著個人價值的實現。

雖說到了明清時期,男子簪花之風漸漸沒落,但是狀元簪花的風俗還是一直延續了下去。

除了登科及第時簪花,民間嫁娶習俗中,也有新郎官簪花的習慣。

世人愛花自古皆有,為何只有宋朝能全民競相簪花?

梔子花

《水滸傳》中周通去桃花莊娶親時,鬢邊就簪有一朵羅帛象生花,就是這一風俗的體現。

不僅如此,在壽宴這樣的場合,男子也會簪花,此時的簪花是具有表演性質的,一般起到娛樂父母等長輩的作用。

結語

簪花在我們如今看來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行為了,但是在宋朝,卻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漢、唐簪花的習俗來看,宋朝的全民簪花是一種進步,是一種對禮制的維護。

統治者不必用冰冷的條律去規束百姓,而是用一種能讓所有人接受的方式去教化,可謂是一種文明的進步。

登科及第時的簪花,是一個讀書人內心最為滿足的一次簪花,這是一個人價值的體現,也是一種榮耀的象徵。

馬上就快到端午了,在宋朝端午節簪石榴花有著避免災邪侵襲的深意,如果您也喜歡簪花,不如等到石榴花開,在那佳節之際於鬢角簪上一朵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